黃 蕾
(作者單位:瀘州市電視臺)
緊抓“本土特色” 打造對農節目
——關于地市級電視臺做好農業節目的幾點思考
黃 蕾
(作者單位:瀘州市電視臺)
一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村、農業、農民”問題高度重視,地市級電視臺的農業節目對宣傳和服務“三農”工作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然而,當前農業節目無論是從頻道數量、內容設置、時間編排,還是從人員經費投入、節目形態研發上,都處于弱勢地位。本文分析了地市級電視臺農業節目發展現狀,對怎樣做好獨具“本土特色”的農業節目進行了認真探討,并提出切合實際的發展對策,為地市級電視臺做好農業節目提供了參考。
地市級電視臺;農業節目;三農
這些年,地市級電視臺或多或少開辦有或曾經開辦過農業節目,但都不同程度地面臨著專業人才缺乏、農業節目與“三農”問題脫節、表現內容和形式不被農民觀眾接受、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難以并重等一系列問題。如何辦好獨具本土特色的農業電視節目,這是值得地市級電視臺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數據表明,我國的電視觀眾中,農民觀眾占近80%,即使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手機和網絡作為主要獲取信息的渠道,電視在農村家庭仍然有其不可動搖的地位。但是,許多地市級電視臺的農業節目不能滿足農村觀眾的收視需求,不管是獲取信息、學習農技,還是購買農資、交流供求,包括生活娛樂、服務互動等方面,大多數地市級對農節目做得都不夠。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地市級電視臺開辦的頻道大多是新聞綜合、經濟生活、綜藝科教等,缺乏專業的農業頻道。以四川省內為例,在上百個地市級頻道中,專門的農業頻道只有樂山和瀘州兩個。大多數農業節目在開辦過程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不夠平衡,廣告承載量小。在這些為數不多的農業節目中,甚至還有部分還因人才、節目資源、資金等壓力而停播。
二是地市級電視臺農業節目與“三農”問題脫節。節目組沒有深入農村進行調查,節目內容實用性不夠,或對農業技術類的介紹過于書面化,將專業術語不經消化地揉進節目中,再加上一些主持人城市味的主持風格,讓文化程度有限的農村觀眾無法接受、無法聽懂、更沒有共鳴,致使節目傳播效果差。
三是節目播出時段安排不科學。農業節目的播放時間必須考慮當地農民的生活習慣,應避開勞作時間,而且我國南北方因氣候差異形成的勞作習慣也有差異。例如,在遼寧地區,農村觀眾習慣上午在家;而在四川地區,農村觀眾可能會選擇烈日當空的下午待在家里,當然,晚間是共同的收視黃金時間。瀘州電視臺互動新農村頻道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取消了電視劇播出,改為在晚間全部播出自辦和外購的對農節目,以滿足農村觀眾的收視需要,但對于沒有開辦專業對農頻道的地市級電視臺來說,有多少可能將晚間黃金時段安排為對農節目呢?
四是地市級電視臺農業節目的專業人才缺乏,激勵機制欠缺。據統計,在全國從事新聞采編的記者和編輯中,從事農業信息采編的不到3%,而在這不到3%中,學習農業傳播的不到20%,其中在地市級臺工作的就更是微乎其微了。此外,農業節目采編人員大部分時間都在跑田坎,頂風冒雨戰酷暑,起早摸黑跑遠路,其稿酬計算體系往往沒有考慮到這些因素,這也使農口記者沒有得到合適的回報,缺乏有效激勵,更難留住人才。
五是節目形式單一,缺乏接地氣的品牌類節目。由于農業節目采編難度大,以至于形成一個模式后,就長時間的按部就班,這是地方電視臺農業節目的詬病。其實,農村存在大量鮮活的素材,農民質樸的表現也很適合互動性強的節目,注重互動交流能有效避免節目單向傳播,促使農村觀眾養成鎖定農業節目的收視習慣。
地市級電視臺是宣傳和服務“三農”的基層媒體,要揚長避短,結合當地自然資源、產業布局、風土人情和旅游開發,增強互動參與特色,嘗試相關產業經營,針對性地探索一套適合當地農業節目的運行機制。如何打造品牌“本土特色”品牌,可從以下幾點思考。
2.1 節目尋求合理定位
農業節目要具有針對性、指導性、實用性和趣味性。技術操作類的,要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和溫度等條件,真正做到指導當地的農業生產;致富經驗類的,要講述他們的故事、情感、曾經面臨的困難和最終的解決辦法,真正做到讓周圍的農民有學習借鑒價值;供求信息類的,要說清楚需求項目、類別、質量、價格和聯系方式等,真正做到成為輔助交易的橋梁;休閑娛樂類的,要多設計適合農民參與的趣味競技項目,真正做到讓參與者和觀看者都開心、成為勞作之余的最好放松……總之,農業節目要讓農民聽得懂、看得明白、參與得快樂,緊貼農民的實際需求,向多樣化發展。
2.2 提高采編播隊伍素質
采編播隊伍一定要了解農村、懂得農業、熱愛農民。除專業隊伍外,還可匯集社會資源,聘請相關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深入農村進行現場講解指導、解決農民難題、精準扶貧幫扶,運用電視進行紀實呈現,可使節目內容更生動有趣,易被農民所接受。
2.3 創新形式快樂傳播
農業節目需要不斷地創新,確保節目不是單的一說教,不是無病呻吟,不是華而不實。主辦的活動和節目主持人都可以盡量走出演播室,以增加鄉土氣息和親切感。例如,瀘州電視臺互動新農村頻道已經連續五年舉辦農民新春大聯歡活動,除了第一屆是在演播廳里開晚會外,此后每年走進區縣,落地基層,將舞臺搭建到田間地頭、農民中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還主辦和承辦了很多鄉鎮農特產品節和鄉村旅游活動,吸引農村觀眾的同時還抓住了城市觀眾“看新鮮”的心態,加強了城鄉互動。
農業節目也要具有娛樂性,抓住農民的興趣點,在歡愉的氣氛中解讀政策、傳遞知識、推廣技術和教化育人。這方面,央視七套的《相約》應算典范,歷經幾次改版,越改越“潮”,近期的相親交友模式將“快樂訪談”做到極致,收視率比改版初期翻了2倍,而且獨辟蹊徑地展現了當地風光、民風民俗、能人風采,有專家認為“《鄉約》創造了一個隨心所欲的全國獨有的節目樣派”,實屬不易。
2.4 保持針對各區縣的差異化節目。
每個區縣的農業都具備先天優勢和后天不足,因此要在區域差異化上做文章,這樣既可以保持節目的新鮮性,也能讓各區縣之間取長補短,互相促進。除做節目外,還可以自制“愛家鄉”“家鄉美”的系列公益廣告,高頻次播出,既可推廣、展現各區縣、鄉鎮之美和農特產品之優,又能豐富熒屏。
2.5 做好互聯網、手機嫁接農業節目工作
隨著互聯網和手機上網用戶的增多,利用互聯網和手機傳播的優勢,共享優質農業項目,開辟農產品銷售渠道,嘗試產業經營,是地方電視臺提高農業節目地位的方法之一。此外,將對農節目通過互聯網和手機進行有效的二次傳播,能有效拓寬農民朋友觀看農業節目的范圍和方式,增強觀眾與節目的粘合度,并且有利于提高農業節目的市場競爭力和生存率。
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生活的豐富,做農業節目更需要創新思維更新觀念,要在深入了解農民的基礎上,以新穎的節目形式、豐富的節目內容來吸引觀眾,不僅要對農,更要城鄉互動,規劃、設計好農業節目形態和運行機制,最終實現觀眾與電視臺的雙贏。
[1]黃誠.城市電視臺的困境和突破[J].廣播電視信息,2008(12).
[2]劉麗微.遼寧廣播電視農業節目現狀分析,[D].遼寧:遼寧大學,2015.
[3]趙偉剛.當前電視農業節目發展的幾點思考[J].科技傳播,2015(10).
[4]湯大才,徐燕來.打造品牌欄目直面市場競爭——地市級電視臺創新發展淺談[J].新聞前哨,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