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敏 尚瑩
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契合程度調研
□盧敏 尚瑩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之魂,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兩者結合程度及結合方式直接影響未來中國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本研究從態度認同摸底、思想意識展示、推行策略建議三個方面對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契合程度進行了調研,收集了學生對這一主題的觀點。結果顯示,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和傳統文化各自內容以及兩者的融合比較認同,思想意識積極向上,認為應當在校園內大力推行傳統文化的教育。
馬克思主義;中國傳統文化;調研
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同志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 “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馬克思主義已在中國傳播近百年,在中國共產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在如何處理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問題上,不少人依然存在著分歧。
基于此,我們做了一次關于馬克思主義本原理與中國傳統文化契合程度的調研。本次調研主要于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中進行,共發放問卷300份,收回290份,有效問卷290份。從態度認同摸底、思想意識展示、推行策略建議三個方面著手設計問卷,展開調研。
這里的認同態度,主要指的是對馬克思主義、傳統文化及兩者是否契合的基本態度。有84%的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沒有過時,有68%的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對我國現代化建設依然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兩者均超過了半數,說明大部分人還是認為馬克思主義具有先進性,可以作為指導我國未來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思想依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16%的人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而且還有8%的人在馬克思主義對我國現代化建設是否依然具有指導意義的問題上持否定意見。雖然這兩部分人只占少數,但是也從側面反映了需要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中國本土化的加工改造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發展需求的重要性。
馬克思主義理論包含的內容很多,我們選取了幾個典型的方面設計到了調查問卷中。其中在對 “馬克思主義理論哪一部分最感興趣”的問題上,有12.33%的人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的現狀和背景,33.33%的人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哲學,19.61%的人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35.29%的人選擇了社會主義科學。可見,大部分人更青睞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社會主義科學,這也是我國多年來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方向。在 “感興趣的原因”問題上,59.18%的人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社會主義科學內容本身有價值且教材編寫詳細,30.61%的人認為是教師講解生動有趣,只有10.2%的人認為教學形式多樣化。可以分析得出,馬克思主義本身的實用價值占據了主要原因,說明馬克思主義并不過時,依然吸引著許多年輕人對它不斷鉆研探索。同時,教師的生動講解和教材的詳細編寫也成為學生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推動力量。遺憾的是,我們現在的教學只停留在課堂的講授和對馬克思主義相關書籍的閱讀上,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教學形式不夠多樣化,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中華民族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根基,是民族之魂。不管社會朝哪個方向發展,我們都不應該丟掉傳承了幾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問卷反映的情況來看,有74%的人反對 “傳統文化是已經過時的文化,在現代社會沒有價值”這個觀點,但是也有12%的人贊同這個觀點。說明隨著社會的逐漸開放,人們的思想變得更加多元化,雖然大部分人還是堅持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抓住傳統文化中的糟粕不放,從而以點帶面,妄圖全面否定傳統文化。這種現象應當予以阻止,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可斷。
在 “是否贊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與傳統文化現代化相結合”的問題上,有70%的人表示贊成,只有4%的人表示反對,還有26%的人選擇中立。在回答 “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是完全不同的理論,二者不可能相互結合”時,只有14%的人對這個觀點不持反對意見,有50%的人不同意,36%的人選擇中立。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超過半數的人對待不同文化持有開明的態度,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還是有內在的共通點的,二者可以求同存異,集雙方的精華實現靈活的結合。
關于 “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有52.7%的人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人類如何解放自身的宏觀社會問題,而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是關于人的心性問題。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在大多數人心中還是主要用于指導解決社會宏觀問題,而傳統文化則側重于微觀個人內心的修煉。只有6.33%的人不同意上述看法,他們認為,馬克思主義雖然是為了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而醞釀產生的,但是馬克思主義里蘊含的辯證思維,對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調節自身的心態也是大有裨益。而傳統文化看似充滿普通生活中,但是不難發現,我國現在的許多政策都可以體現傳統的儒學文化,“以和為貴”最為突出。
在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在價值取向,思維方式上是否有很多一致性”的問題上,有62.33%的人表示贊同,35.4%的人選擇中立,只有2.33%的人基本不同意。所以,有超過半數的人認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確實在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上有許多不謀而合的地方,這個結果也與預期的結果是一致的。但是35.4%的人選擇中立,這也是一個不小的比例。這部分人認為,因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畢竟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發展的產物,其每種文化理論里蘊含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理解起來本質上也不是一致的,只是二者運用起來在很多地方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選擇不贊同不反對的中立態度。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是何種關系的問題,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熱點。在問卷設計的選項中,有89.67%的人認為 “雖然是兩種不同的文化,但是二者有相通之處,應當結合起來發展”,有10.33%的人認為 “二者沒有關系”。比較驚訝的結果是,沒有人選擇 “馬克思主義作為外來文化,對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威脅”。數據直觀地表明了,絕大部分人主張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起來發展。那么,為什么要把二者結合起來發展?在這個問題上,30%的人認為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通相容,結合起來發展是時代的訴求”,有58%的人認為 “馬克思主義作為先進文化,傳統文化與之結合可以促進自身的革新,不被時代淘汰”,只有8%的人認為 “馬克思主義是外來文化,只有依托傳統文化才能提高自身的被認同感”。這說明,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社會上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宣傳,現在的人們在注意到傳承傳統文化重要性的同時,也越來越主張把二者結合起來。但是人們更多地注重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結合,換言之,在實現結合的努力過程中,更看重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性,傳統文化的歷史意義在對于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作用上則顯得相對較弱。正確的態度應該是二者絕對不能分開,馬克思主義雖為 “舶來品”,但絕不是影響傳承傳統文化的威脅,相反會幫助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努力實現現代化,這才是一種有生命力的可持續傳承。同樣的,馬克思主義雖已在中國傳播近百年,但是想要更好地在中國這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發展下去,必須依托中國的傳統文化,二者相輔相成,互補互利。
在 “按照重要程度對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短語的排序”問題上,有34%的人把 “自強不息”排在了第一位,占有絕對優勢,并列第二位的 “厚德載物”和 “孝悌忠信”均有26%的人支持,有18%的人把 “仁者愛人”排在了第三位。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未在歷史的推進中消失,中華民族所表現出來的旺盛生命力,是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無法企及的,用自強不息來概括,最合適不過。并列第二位的 “厚德載物”和 “孝悌忠義”以及排在第三位的“仁者愛人”,都反映出了儒家文化在中國文化中的杰出代表性。它不僅是我國古代思想上的大一統,而且在現代社會,也一樣為世人廣泛接受。在 “對傳統觀點的了解程度上”,選擇 “比較了解”的人半數接受過學校教師教授,選擇聽過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占到了8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占到了86%,“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占到了86%。選擇 “沒聽說過”和 “僅知道一點”的人均集中在道法自然上,分別高達23.33%和22.67%,遠超其他選項。由此可見,我們國家對于傳統文化的教育,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學校里,都是以儒家文化為主,人們從小接受的傳統文化面比較窄,教育上忽視了對其他傳統文化的傳承。
在 “對待一些傳統觀點的態度”問題上,絕大部分人選擇 “一直相信”,但是也有38%的人在 “金錢如糞土,仁義值千金”的問題上選擇了 “原來信,現在不信”,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利己主義和功利主義在人們的為人處世方式上逐漸得到認可,這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展是相當危險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或者損人利己的思想一旦泛濫,人與人之間將只剩下冷漠和算計,這不是中華傳統文化所提倡的,是任何思想中的糟粕,必須堅決予以剔除。值得注意的是,對于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等帶有消極迷信的觀點,還是有32.33%的人選擇了 “一直都不信”,占到了這個問題選擇的大多數,說明大部分人的思想還是健康積極的,不是消極等待,而是積極主動地為自己發展創造條件。
為了促進自身更好地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和傳統文化結合起來。但是,如何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起來?54%的人認為,應該 “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同時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創新,形成適應現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另外45.33%的人主張 “馬克思主義在保持自身鮮明特色的同時,應借鑒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和方法,努力實現大眾化”。兩種觀點的支持比例相差不大,但支持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一種強調馬克思主義的時代特色,一種強調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更多的人青睞于通過傳統文化加強馬克思主義的現代化。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看似矛盾,實則不然。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根基,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在提升我國綜合國力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把馬克思主義中先進的部分融入傳統文化中,本身就是加強對傳統文化創新的表現,同時對馬克思主義自身來講也是尊崇傳統,以實現現代化的最好選擇。
傳統文化有優秀和糟粕之分,但是現今社會卻存在許多削弱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因素。34.43%的人認為原因是“物質利益至上的價值觀,傳統文化生命力薄弱”,26.39%的人選擇是 “文化認同的缺失,整個社會沒有形成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21.97%的人把原因歸結為 “媒體輿論的失范,存在過度引導,甚至歪曲事實的現象”,17.21%的人認為是 “多元文化的沖擊,傳統文化不符合現代生活方式,難以發展”所致。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救活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但是也使得人們開始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對物質的追求上,“唯利是圖”導致許多經濟發展問題的產生。最為嚴重的就是誠信問題、制假售假、以次充好等不法行為嚴重違背了我們的傳統文化。同時,媒體也沒有起到正確的輿論監督和誘導的作用,對一些陰暗面失實的報道,對社會起到了一種誤導的作用,沒有公正透明的良好社會風氣,就不可能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
在對 “網絡用語是否會影響傳統文化的傳承”的問題上,有49%的人認為不會影響,這些人把網絡流行用語視為階段性文化,會被其他新文化代替,有35.33%的人持贊同意見,這部分人認為如果長期使用網絡流行用語會固化錯誤,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還有15.67%的人選擇了不清楚。互聯網在人們生活中已經越來越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網絡用語也在不斷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觀念,不少人把熟練使用網絡用語視為一種文化潮流,但是這其中不乏一些低俗的內容。所以,凈化網絡環境,讓充滿正能量的網絡用語流行起來,可以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一個良好的現代文化氛圍,從而有利于其傳承。
為了研究學校方面對于傳統文化教育缺失的責任,我們設置了一道多選題。其中,89.55%的人認為是教材編排不合理的原因,31.39%的人認為是片面關注學科成績對傳統文化缺乏關注導致,28.09%的人認為是學校忽視,過度重視升學考試,17.75%的人選擇了社會與傳統文化教育銜接不完善,最后7.87%和6.63%的人分別選擇了教師缺乏傳統文化的教育意識和教師專業結構缺失。由此可見,學校對于傳統文化教育缺失的責任主要集中在教材的問題和學校對于傳統文化的態度上,換言之,教育社會其實并沒有給傳統文化合適的發展空間,為了應試,教材里并沒有編入太多有關傳統文化的東西,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不斷擠壓學生接觸學習傳統文化的時間。對此,即使有再多有經驗有傳統文化底蘊的教師也無可奈何。
目前我國學校仍是傳播馬克思主義和傳統文化的主要地方。問卷調查顯示,84%的人說 “教師在教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過程中會結合傳統文化”,而在 “涉及的傳統文化的內容上”,辯證法所占的比重最多,占到了29.82%,剩下的涉及內容所占比重從高到低依次為:民本論24%,認識論23.45%,知行觀17.09%,心性論14.41%。換言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最相通的地方在于它們的辯證法部分,這也可以成為二者結合的一個契合點,以此為基礎,實現在民本論、認識論、知行觀和心性論等多方面的結合。
要想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只宣傳馬克思主義是不夠的,必須同時加強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最有效的途徑問題上,29.33%的人認為依靠國家政府的大力宣傳,49%的人認為通過學校教育,21%的人選擇依靠個人興趣了解。可見學校教育方面在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學校作為學術研究的主要陣地,有責任挑起對傳統文化傳承的重擔,社會和政策也要給學校和教師更寬松的發展環境。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和寬廣的發展空間,馬克思主義的現代性也為傳統文化不斷實現自我更新以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馬克思主義要想在中國更好的發展,必須實現中國化,而傳統文化要保持自身的活力、適應國情和時代的需要,就必須不斷創新,實現現代化。同時要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傳統文化現代化相結合,形成一種互利的格局。要想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1]李軍林.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J].史學集刊, 2007,(3):31-36.
[2]陶相根.鄭繼江契合與提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通[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0,(2):25-28.
[3]葛榮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論思考[J].唐都學刊,1996,(3):2-7.
[4]任培秦,杜濤.淺析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互動關系[J].理論月刊,2011,(8):24-27.
(編輯:郝 嬋)
G641
A
1671-0568(2016)23-0004-03
盧敏,上海電力學院副教授,復旦大學在讀博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和研究;尚瑩,上海電力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