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天發生
(廣東省東莞市經濟貿易學校)
語文教學中的經典閱讀略論
彭天發生
(廣東省東莞市經濟貿易學校)
經典是最具文化價值、最具代表性的典范性著作,經典閱讀在提高整體文化素質和構建民族人文精神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經典閱讀教育應該成為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在語文教學中開展經典閱讀,要求教師主動廣泛閱讀經典,也要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指導,還要創設環境,培養經典閱讀氛圍。
經典閱讀;語文教學;閱讀方法;閱讀氛圍
近些年,人們對經典閱讀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給予更多的關注、思考和討論。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繁重的課業負擔,快速的生活節奏以及可供娛樂消遣的媒介層出不窮,學生對經典閱讀的興趣和熱情都有所下降。而且經典由于其文化內涵的高度和深度,使人們對其適讀性產生了疑慮,這對語文教學中的經典閱讀帶來一定的挑戰。但是,經典作為永恒的價值存在,經典閱讀在語文教學乃至人文精神構建中的重要性卻是毋庸置疑的。
《現代漢語詞典》對經典的解釋是:“指傳統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其中特別強調了“傳統”和“權威性”,是根據長期以來對“經典”的固有認識而下的一個比較保守的定義,在時間上限定得相對較嚴,但在范圍上卻未作具體的框定。
我國傳統的經典,主要指具有典范性、權威性的著作,分為經、史、子、集四類傳統典籍。新文化運動之后,經典的權威性受到新學的沖擊和挑戰,卻也因此引起了不少有識之士對傳統經典的保護和整理,很多學人以“國學”(或“國粹”)來與“新學”(或“西學”)對舉,在肯定新學價值的基礎上,提出“整理國故”,推動“國學”研究。此后,傳統的經典之學,雖多遭打擊,但對它的學習研究卻一直在進行,斯文不墜。
新世紀以來,隨著人們對教育尤其是幼兒教育的重視,社會上掀起一股“國學熱”,《論語》、唐詩宋詞、《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甚至《道德經》《金剛經》等都受到了熱捧,這對童蒙養正教育有一定的推動作用,然而人們對這些傳統典籍并未作認真的審視和研究,也沒去想過是否符合時代和學子的實際要求。
結合當前中小學教育的實際,經典應指最具文化價值、最具代表性的典范性著作,就語文教育而言,則側重于典范性的文學作品,它應涵蓋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相對而言,人們對古代經典有比較清晰的概念,但對近現代的經典卻未必有足夠的認識;另一方面,對中國的經典的認識要比對國外經典的了解、重視多一些。
在當前教育體制下,青少年閱讀量有所減少,閱讀品味也在下降,閱讀的功利目的性越發突出。學習確實應該有一定的目的,但過于急功近利有礙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而經典作為民族和人類文明的結晶,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經典閱讀訓練,就是提高整體文化素質的一種重要途徑。經典閱讀教育,應該是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
朱自清先生在《經典常談》里說:“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當代學者錢理群先生也認為:“閱讀經典,實際上就是一種文明的傳遞,是和大師進行穿越時空的精神對話,讓自己在人生起步時,就占據精神的高地。”
經典閱讀的目的不在于獲得某種實用性的技能或技巧,也不太可能在短期內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狀況。但是從長遠來看,通過經典閱讀來尋找生命的意義,占據精神高地,對于個人和民族卻有重大意義,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這也是葉圣陶先生所說的“無用之用”,他在《讀<經典常談>》里從旅游的意義來作喻:“他們從金頂下來,打敦煌回轉,胸襟推廣了,眼光深遠了。雖然還是各做他們的事兒,卻有了一種新的精神。這就是所謂無用之用。”
經典由于超越了時代和空間的限制而體現了人類普遍的情感,具有永恒的價值,對于人們精神品質的提升有重大意義。另一方面,文學經典還由于具有精煉、精妙和典范的語言特質,可供人們進行涵泳品味和學習模仿,給人們的寫作提供借鑒,這也是經典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那么,語文教學中的經典閱讀該如何開展呢?
(一)教師要廣泛涉獵經典作品,主動進行研究性閱讀
教育界有一種流行的說法,叫“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得有一桶水”。這一桶水不應該是死水,而應該是活水。教師不應該只靠固有的知識儲備來進行教學,應該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更新知識架構,豐富知識內容,汲取教學養料,以一定的教學智慧與藝術,帶領學生走進經典,親近大師名家。
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對教師自身的閱讀強調和要求得不多,教師往往也容易忽略日常性的主動閱讀,尤其是中小學一線教師,教學任務重,很多還擔任班主任工作或其他事務性工作,自身充電的時間被擠壓,學校組織的教師再教育往往只是為了完成某種考核任務。而教師不多的閑暇時間常常被家庭生活和物質娛樂消費所占據。真正能主動充電,自覺閱讀的教師還不算多。因此可以說,教師本身的主動閱讀,再怎么提倡和鼓吹都不為過。
當然,教師的閱讀相比起普通讀者的閱讀,還應更重視研究性和為教學服務。在經典閱讀方面,既要在閱讀的基礎上廣泛汲取不同時代對經典的解讀意見,更應注意對這些見解進行分析總結,并轉化為教學資源,讓它們在指導學生進行經典解讀上起到方法論上的作用。
(二)注重經典閱讀方法指導,養成閱讀習慣
要進入和深入經典,并非易事,因此在經典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方法指導。在教學實踐中,誦讀法是一種比較可行卻又比較容易忽視的經典閱讀方法。不僅古典詩歌可以誦讀,現代小說也一樣可以進行誦讀教學。經典通常都是語言文字方面的典范,不能架空語言文字這個基本形式來閱讀經典,不能脫離文本語言來講經典。這也是葉圣陶先生曾告誡過的“不要抽出而講之”。錢理群先生在《與魯迅相遇》一書中說,他在研究魯迅的過程中發現:“他的作品的那種韻味,那種濃烈而又千旋萬轉的情感,里面那些可意會不能言傳的東西,都要通過朗讀來觸動你的心靈。”著名語文教師陳日亮先生以具體的教學實踐談到:“我教《記念劉和珍君》就幾乎全用朗讀教學的方法……而很少進行語句分析與內容概括。”除了誦讀法,陳老師總結的“三以法”,即“以心契心、以文解文、以言傳言”的閱讀方法,以及著名教育學者孫紹振先生總結的“比較還原法”,這些教育學者的各種閱讀方法,都在指導經典閱讀方面可資借鑒。而只有掌握了閱讀方法,才能慢慢培養興趣,養成閱讀習慣。
(三)創設環境,營造經典閱讀氛圍
要讓學生親近經典,養成經典閱讀習慣并不容易,尤其是在當今信息爆炸和娛樂成風的環境下,經典因其時間的久遠和內容的深度,容易使人產生距離感。故此,創設環境,營造經典閱讀氛圍就顯得特別重要。
1.語文教學要選取原創性、源泉性的作家作品。經典作品之所以流傳千古而經久不衰,根本在于其原創性和源泉性。后世的作品大多都汲取了經典的養分,在其根基上蘗生而出,經典是源頭、是根基,人們在閱讀經典之后,得到啟示,獲得靈感,找到途徑,獲得精神和方法支撐。錢理群先生說,《論語》《莊子》、唐詩、《紅樓夢》、魯迅作品是源泉性的經典。當然我們還可以再擴大一點,楚辭,宋詞,《儒林外史》,周作人、沈從文、汪曾祺、史鐵生等人的作品,另外,國外的經典文學作品,也都屬于經典的范疇。通過閱讀這些經典,可以以點帶面,從課內走向課外,從書本延伸到生活,打通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培養真正的語文素質和語文能力。
2.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如影視、網絡、多媒體、圖書館等資源為解讀經典所用,但又不能讓這些資源喧賓奪主,妨害經典文本閱讀這個原初之義。在現代教學手段日益豐富的今天,語文教學無法沉浸在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手段中故步自封,而且各種教學資源在輔助經典解讀方面確實有其獨特的作用,比如很多經典文本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像魯迅的《阿Q正傳》,老舍的《駱駝祥子》,經過改編之后,對于人們理解經典文本很有幫助。但是,這些資源和手段,只是輔助手段,不能代替文本閱讀。而且在經典閱讀中,需要反思這些資源和手段對經典的反噬。閱讀經典,最重要的是進行經典文本閱讀,需要師生沉潛下去,品味語言,品鑒意義,品讀思想,是要通過語言文字來把握經典內涵。
3.組成學習小組、研究小組,以經典閱讀心得報告的形式進行閱讀考核,開展研究式學習。經典閱讀固然重在個性化閱讀,但由于中學生是閱歷較少的初級讀者,他們無法在經典閱讀中深入下去,甚至對某些經典連入門都有困難。這種情況下,經典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責任意識和主導地位就體現出來了。在教師的引領下,提高學生的自主性經典閱讀,對經典文本進行合作式研究,通過研究小組合作研讀,最終提交獨立的研修報告,開展研究心得交流報告會,定期在一定范圍內舉辦教學成果進行展示,一定能收到更明顯的效果,對經典的理解也會真正深入人心。
經典閱讀不僅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個人和民族精神支撐的根據所在。因此,經典閱讀不僅應成為教學行為,更應成為“人生行為,生命行為”。
[1]孫紹振.孫紹振如是解讀作品[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陳日亮.我即語文[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3]錢理群.經典閱讀與語文教學[M].漓江出版社,2012.
[4]朱自清.經典常談[M].中華書局,2014.
[5]黃荔涵.莫讓文化經典在教學中“流浪”[J].教育藝術,2015(01).
·編輯董慧紅
彭天發生,1977年出生,男,江西會昌人,中國古代文學碩士,現為廣東省東莞市經濟貿易學校教師,主要從事語文教學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