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
(祁陽二中)
論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對策
蘇丹
(祁陽二中)
創新能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創新思維能力的活躍程度。創造性思維并不是那些偉大發明家所獨有的,而是隱藏在每個人的身心中,需要采取恰當的方式方法將其激發。主要研究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策略。
高中生物;創新能力;培養;教學方式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學活動越來越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激發和培養。通過培養創新可以更深層次挖掘人的潛能,使學生獲得親自參與研究和探索的真實體驗,在體驗中提高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開發其創造潛能和主觀能動性。高中生物是高中的重要課程之一,高中生物課程的學習,不僅幫助學生認識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精神,用理性的眼光看問題,用嚴謹的方法解決問題,因此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在學習中試著去解決,培養自己的發散性和創造性思維。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基礎知識,還要教會他們發現問題、獨立思考的能力,每一次的獨立思考,都是對自己大腦的開發。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對具體問題的不斷思考與探究,創新思維會得到很大提高。比如,教師在講解《基因對性狀的控制》時,開課前就可以通過問題來進行引導,教師首先請學生來回答:“同學們,你們覺得自己長得像媽媽還是像爸爸?”學生開始思考,教師接著問:“是眼睛比較像呢?還是耳朵比較像?還是其他的地方呢?”學生正在思考的時候,教師可以開始進入正題了:“我們跟爸爸媽媽長得像的耳朵、眼睛等等部位呢,就是我們生物學中所說的性狀。”就這樣,在提問—思考—解決問題中,教師一步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使他們的創新能力得到提高。
理論知識是學生實踐的基礎,課堂教育只注重前者而往往忽視后者的培養,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全面的創新型人才符合社會市場的需要,因此,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非常重要。而生物作為一門思維擴展性很強的學科,其實踐與創新能力就顯得更加重要。但是,傳統教育只是一味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散,理科生往往被培養成另一類型的文科生。所以,新課改一定要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讓學生有更多思維發散的空間,最大限度地施展學生的能力。
傳統的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口述來進行教學,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教學過程中的生物科學知識,在這種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學生不再主動探索知識和自主學習。而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效率比較低下主要是因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太低,現代多媒體在獲得教學資源上有了更加廣闊的途徑。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帶入多媒體室,根據教學內容讓學生自己收集和整理相關信息,這樣在信息的處理過程中,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比如,在《細胞的分化、癌變和衰老》中,教師可以布置一些思考題,讓學生進行信息的搜索。(1)細胞分化的機理?(2)什么叫癌細胞?它的特征有哪些?等等。學生根據這些問題進行搜索、分析、判斷和總結,最后進行互相交流,這樣不但引發學生思考,還有助于創新能力的提高。
總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想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需要通過將理論聯系實踐,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注重多種教學方式的運用等措施,提高高中生物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王惠娟.生物教育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制約因素及其策略[J].清華大學,2010(11).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