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翠
(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中揚實驗學校初中部)
將大地藝術帶進課堂
劉翠翠
(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中揚實驗學校初中部)
前幾天看到一篇關于大地藝術的文章——《深秋時節,像藝術家一樣去玩落葉!》,我完全被里面的圖片驚艷了,它不同于我們平時看到的美景,但卻融于自然中,把藝術與大自然有機地結合,創造出一種富有藝術整體性情景的視覺化藝術形式。
Land art(大地藝術)——源于美國,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一種藝術運動,藝術家們需在自然界中取材,用材料原有的自然面貌進行裝飾、組合,最終,表現出一種輕松愉快的自然藝術魅力。看到這些漂亮的創意,讓我想到了我之前上的一堂課《侍女簪花》,這是一節綜合探索課,在讓學生了解了唐代時期侍女們的妝容和飾品后,我讓學生嘗試著自己設計一個首飾,因為設計首飾對初一的學生比較難,而且學生的美術工具也比較匱乏,所以,我將作業要求降低了許多,提議讓學生在校園里搜集一些樹葉來創作出一個簪子,學生對于這樣有別于平時上課的要求非常感興趣,這節課學生拋開了平時用的畫筆,只要根據葉子本身的形狀和顏色進行搭配就能創作出一個作品,而且用時很短還能出效果,就連平時交作業比較拖拉和不認真的學生都能認真投入,經過實驗,每個班都有很多學生帶給我驚喜。
課外寫生是美術課堂上很常見的教學方式,但是在看到了地球另一邊的大地藝術后,我感覺我的思維和對學生的引導還是太狹隘,我們可以從自然界中借助的不止是葉子,還可以是石子、樹枝、果實或草根等一切能利用的東西,形式也可以多樣,那樣的話我們將會有更大的創作空間,所適用的范圍也不一定是這一節課,如,蘇教版初一的一節設計應用課《圖案之美》中,在這節課做作業之前我都要花上一陣時間跟學生闡述作業的要求,引導學生有哪些形狀可以用,如何用蠟筆或彩鉛進行顏色漸變等,但初中生在創作和用色上已經不如小學生那般大膽,又不如成年人那樣成熟,現在我認為可以讓學生先到花草中間去,自己去選擇喜歡的樹葉或花朵,大自然已經將它美好的形狀和顏色呈現給了我們,我們可以拿過來直接用,在了解了作業的組合方式后再進行更復雜的創作。
每學期開始我都會讓學生想想為什么要學美術,上課也都強調讓學生仔細觀察,學會欣賞周圍事物的美好等,但通過語言的傳達完全不如讓他們自己去親身體驗來的震撼,我認為我們可以將大地藝術這樣的形式穿插在平時的教學中,也許我們沒有條件去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但我們可以讓學生學會欣賞身邊微觀的美,將學生帶到校園中,讓他們自己去發現自然和植物平凡而倔強的美,通過這樣的活動既可以完成我們的教學任務,又能夠讓學生學會去觀察,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