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
推進農業現代化要在四個“新”字上做文章
□陳濤

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表示,在信息化時代,推進農業現代化,既要加快發展線下實體農業,更要注重線上智慧農業的建設,要在四個“新”字上做文章,統籌推進線下線上現代農業相輔相成、融合發展。
屈冬玉說,一是要大力挖掘建設現代農業的新要素。農業農村的數據信息資源最為豐富,量大面廣基礎差;從種質資源收集保護、遺傳育種到生產管理,從疫病防控、質量安全監管到流通消費等,各環節各領域都會產生大量的數據信息,是一座有待開發的“金礦”。隨著互聯網技術向農業領域滲透融合,農業數據信息資源不斷得到挖掘聚合,并呈現爆發式增長的態勢,日益成為農業產業的新要素。這個新要素,不同于土地、水、化肥、農藥等物質資源,具有共享性和跨地域性,物理距離不是問題,問題在于開放度、標準化、互動性、可追溯。使用范圍越大、越是大眾使用,效用和價值就會放大,能夠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質流向農業農村集聚,必將為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源源不斷的新活力。
屈冬玉說,二是要大力培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動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目的是通過創新解放和發展農業生產力,關鍵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資源配置,補齊供給側的缺位,增強供給的適應性和有效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正在成為優化社會生產力的核心,猶如工業時代機械解放了人的手,現在信息技術和智能裝備正在逐漸解放人的腦,促使社會生產力實現質的飛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必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這個核心的功能,加快實現農業的數據化、在線化、智能化,驅動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等資源的優化配置,實時動態調整,全面推動農業市場化、倒逼標準化、促進規模化、提升組織化、引導品牌化,從根本上提高農業供給的有效性、影響力和美譽度。
屈冬玉說,三是要大力打造農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平臺。互聯網有一個特點,就是不嫌貧愛富,不在乎千山萬水,為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創業創新、跨越發展創造了條件。從這些年的實踐看,借助互聯網,農村網店、網商如雨后春筍,農民工、大學生返鄉創業漸成氣候,互聯網企業紛紛進軍農村市場,新農民創業創新的局面初步形成。可以預見,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在農村的發展,會有更多的互聯網企業投資農業農村,催生出信息服務、數據分析、軟件開發、設備制造等許多新職業,為新農民創業創新提供越來越多的機會。到那個時候,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形象將會被顛覆,在家點點鼠標就能把地種了、就能把農產品賣出去,新農民就會成為有錢賺、有尊嚴、令人向往的新職業。
屈冬玉說,四是要大力拓展農業農村新經濟的新空間。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加快發展新經濟。新常態下,農業既要繼續為經濟平穩發展提供基礎支撐,又要為發展新經濟作出新貢獻。近年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穩步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不斷創新拓展,一二三產業加速融合,特別是“互聯網+”現代農業催生出許多新產品、新業態和新的商業模式。通過線下線上融合,創新了服務方式和商業模式,煥發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展望未來,智慧農業將是一個大的發展趨勢,基于互聯網的農業物聯網、農業農村大數據、農業信息服務、農村金融服務、分享經濟等,都將成為新的經濟業態,無人機、虛擬現實、4D打印、農業機器人等都有望成為農業新經濟的主要產品。
(中國農業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