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自力 官建 呂雄
交鎖髓內釘與經皮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遠端骨折的效果比較
沈自力 官建 呂雄
目的探討交鎖髓內釘與經皮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遠端骨折的臨床效果。方法66例脛骨遠端骨折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3例。對照組患者接受經皮鋼板內固定治療,觀察組患者給予交鎖髓內釘固定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透視次數、骨折愈合時間、踝關節評分差異以及術后并發癥情況。結果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透視次數、骨折愈合時間及術后并發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明顯小于對照組,踝關節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交鎖髓內釘與經皮鋼板內固定術均可以用于治療脛骨遠端骨折,但交鎖髓內釘對機體的損傷更小,對于伴有局部軟組織損傷的患者更為適用。
脛骨遠端骨折;交鎖髓內釘;經皮鋼板內固定;效果
隨著近年來交通事故的頻繁發生,骨折的發生率也逐漸升高。脛骨遠端骨折是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由于這類骨折常常合并腓骨下端骨折以及導致局部軟組織損傷從而影響踝關節的穩定性,給治療帶來了極大的難度[1]。目前臨床上對于此類骨折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普通鋼板、外固定架、帶鎖髓內釘、解剖鋼板以及鎖定鋼板等,各有優勢和缺陷[2]。本研究旨在探討交鎖髓內釘與經皮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遠端骨折的臨床效果,為臨床上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提供選擇依據。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骨科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66例脛骨遠端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外傷史,經雙下肢正側位X線確診為脛骨遠端骨折。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進行。將其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3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10例;年齡25~82歲,平均年齡(46.4±8.2)歲;根據AO分型為: A1型17例、A2型7例、A3型6例、A4型3例;其中閉合性骨折24例,開放性骨折9例,開放性骨折根據Gustilo分型[3](即較為清潔、傷口長度<1 cm為Ⅰ型;1 cm≤傷口長度≤10 cm為Ⅱ型;傷口長度>10 cm為Ⅲ型)為Ⅰ型2例、Ⅱ型8例。觀察組中男21例,女12例;年齡25~74歲,平均年齡(47.3±7.1)歲;根據AO分型為: A1型16例、A2型6例、A3型7例、A4型4例;其中閉合性骨折22例,開放性骨折11例,其中開放性骨折根據Custilo分型為Ⅰ型3例、Ⅱ型8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AO分型和開放性骨折的Custilo分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開始積極完善術前檢查并給予對癥治療,術前1 h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根據情況選擇全身麻醉或者硬膜外麻醉,并取仰臥位進行手術。對照組患者實施經皮鋼板內固定治療,于內踝處做一個長約2.8 cm的弧形切口并切開至深筋膜(勿傷及骨膜),用骨膜剝離子在在脛骨內側筋膜與骨膜間建立潛行隧道。經隧道將預置鋼板放于脛骨前內側,之后在牽引下復位后打入克氏針臨時固定,在C臂下確認復位滿意后在鋼板近端用3~4枚螺釘固定。觀察組患者實施交鎖髓內釘治療,對于合并腓骨骨折的患者給予切開復位后鋼板固定。將脛骨骨折復位后用復位鉗暫時固定,C臂下確認骨折線對位良好后在合適膝關節前正中位取切口,在脛骨平臺下1 cm左右位置開孔并手動擴髓后插入長度合適的髓內釘。在C臂下確認髓內釘準確位于脛骨遠端髓腔中央且保證未穿入踝關節中間后依次鎖定遠端、近端所有的鎖定釘。術畢均給予骨折處彈力繃帶或厚棉墊加壓包扎并靜脈滴注抗生素2~3 d。術后早期進行下肢功能鍛煉和關節活動。術后8~10周逐漸開始負重活動,待骨折完全愈合后開始完全負重,術后1.0~1.5年取出鋼板。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透視次數、術中出血量、踝關節評分和骨折愈合時間差異以及術后并發癥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透視次數和骨折愈合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明顯小于對照組,而踝關節評分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情況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bP<0.05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術中透視次數(次) 骨折愈合時間(周) 踝關節評分(分)對照組 33 88.32±11.51 165.34±16.53 3.21±0.62 21.72±4.41 0.83±0.04觀察組 33 81.23±10.21a111.45±14.72b3.34±0.54a19.54±3.92a0.94±0.08b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 對照組患者有3例出現局部軟組織缺血壞死,觀察組患者有2例出現成角畸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脛骨遠端骨折時由于距離踝關節較近,局部軟組織較為菲薄,加之血液循環較差,損傷后恢復較困難。治療時若不能提供有效的內固定極其容易造成術后手術切口難以愈合、切口感染和骨折延遲愈合及創傷性關節炎等并發癥[4]。經皮鋼板內固定術是既往手術中應用較多的內固定方法,該術式直接跨越骨折端,從而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護骨折端的血液循環,為術后骨折端生長和手術切口的愈合提供良好的生物環境[5]。交鎖髓內釘則具有創傷較小、血供好、防止旋轉和易控制骨折軸線方向等優勢,更適合局部組織損毀嚴重的患者,但是要注意術中嚴格無菌操作,選擇大小合適的髓內釘,以髓內釘的長度距離脛骨下關節面0.5~1.0 cm最為合適,以開口器位與髓腔中點位最佳復位。對于后踝骨折與脛骨骨折線不連續的特殊類型則應先給予閉合或切開復位后再放入髓內釘進行固定。本研究發現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透視次數和骨折愈合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則明顯小于對照組,踝關節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均未出現重大術后并發癥。與國內柯迪鋒等[6]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交鎖髓內釘與經皮鋼板內固定術均可以用于治療脛骨遠端骨折患者,但交鎖髓內釘對機體損傷更小,對于伴有骨折局部軟組織損傷的患者更為適用。
[1]楊宇宗,臧建成,劉國強,等.阻擋釘加強交鎖髓內釘治療脛骨遠端骨折.河北醫藥,2012,34(3):403-404.
[2]李乾明,周家鈐,趙宏謀,等.髓內釘與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遠端關節外骨折的比較研究.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2,27(4):317-320.
[3]田文,王富明,黃儉,等.髓內釘、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脛骨下段骨折療效比較.山東醫藥,2013,53(31):53-56.
[4]倪向陽,劉璠,邵云偉,等.脛骨遠端骨折髓內與髓外固定的療效比較.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0(4):538-542.
[5]楚宇鵬,孔建中,牟暇平,等.交鎖髓內釘與LCP內固定治療脛骨遠端骨折的放射學及臨床療效比較.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0,25(12):1080-1082.
[6]柯迪鋒,曾秋濤.脛骨交鎖髓內釘治療脛骨遠端骨折臨床療效研究.中外醫療,2013,32(28):25-2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8.034
2016-01-06]
400050 重慶市九龍坡區第二人民醫院骨科(沈自力呂雄);重慶市建設醫院骨科(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