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寶華 趙方 宋飛
改進型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伴真空裂隙征骨質疏松椎體骨折研究
叢寶華 趙方 宋飛
目的觀察改進型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伴真空裂隙征骨質疏松椎體骨折的效果。方法100例伴真空裂隙征骨質疏松椎體骨折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改進組及傳統組,各50例。改進組患者采取改進型椎體后凸成形術,傳統組患者采取傳統椎體后凸成形術,對比兩組患者術前術后傷椎前緣高度、中線高度、后凸Cobb角、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腰椎功能障礙指數(ODI)的變化,并比較手術成功率、骨水泥滲漏發生率、相鄰椎體骨折發生率。結果兩組VAS評分、ODI指數、手術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與傳統組比較,改進組患者傷椎前緣高度、中線高度、后凸Cobb角恢復更好,骨水泥滲漏發生率、相鄰椎體骨折發生率更低(P<0.05)。結論椎體后凸成形術可有效緩解伴真空裂隙征骨質疏松椎體骨折患者疼痛和改善腰椎功能,但改進型椎體后凸成形術可更好恢復傷椎前緣高度、中線高度、后凸Cobb角,減少骨水泥滲漏和相鄰椎體骨折發生率,值得推廣。
改進型椎體后凸成形術;伴真空裂隙征骨質疏松椎體骨折;療效
伴真空裂隙征骨質疏松椎體骨折即為CT掃描下出現真空裂隙樣變化的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X線片多為開合征,手術體位對此類骨折治療效果影響大,傳統椎體后凸成形術應用俯臥位,手術效果欠佳。改進型椎體后凸成形術為在椎體后凸成形術基礎上進行改進,應用俯臥過伸體位,經椎弓根穿刺,經球囊擴張促進椎體復位后以分次灌注骨水泥方式向撐開椎體注入骨水泥。本研究對改進型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伴真空裂隙征骨質疏松椎體骨折的療效進行評價,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5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伴真空裂隙征骨質疏松椎體骨折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改進組及傳統組,各50例。所有患者均經相關檢查確診為伴真空裂隙征骨質疏松椎體骨折,有不同程度腰痛癥狀,下地活動和翻身受限,抗骨質疏松治療效果欠佳。傳統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62~80歲,平均年齡(71.17±2.15)歲;改進組: 男29例,女21例;年齡62~81歲,平均年齡(70.91± 2.1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傳統組患者采取傳統椎體后凸成形術。改進組患者采取改進型椎體后凸成形術,患者取俯臥過伸體位,C臂X線機透視下定位傷椎,用微創器械經椎弓根入路穿刺至椎體中前1/3處,用特制球囊器械擴張,并觀察擴張情況,椎體高度恢復滿意或球囊壓力增大時停止操作,取出球囊器。應用分次骨水泥灌注方法,1次灌注以少量粘稠拉絲期后期或面團期早期狀態骨水泥灌注,將缺損堵塞,監視至骨水泥到達椎體后壁時停止注射,等待凝固;2次以稀薄拉絲期早期骨水泥灌注,在裂隙內填充及擴散滿意后停止注射,骨水泥變硬化旋轉拔出套管。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術前術后傷椎前緣高度、中線高度、后凸Cobb角、VAS評分、ODI指數的變化,并比較手術成功率、骨水泥滲漏發生率、相鄰椎體骨折發生率。
疼痛評分: 采用VAS評分標準。0~10分,分數越高,疼痛越劇烈[1]。ODI指數: 包括睡眠、疼痛、站立、行走、性生活、個人起居等10個條目,每個條目6項,每一項從無癥狀到癥狀嚴重分數依次為0~5分,總分0~50分,分值越高說明病情越重[2]。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手術成功率和并發癥比較 兩組手術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傳統組比較,改進組患者骨水泥滲漏發生率、相鄰椎體骨折發生率更低(P<0.05)。見表1。
2.2兩組傷椎前緣高度、中線高度、后凸Cobb角、VAS評分等比較 與傳統組比較,改進組患者傷椎前緣高度、中線高度、后凸Cobb角恢復更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VAS評分、ODI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3。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成功率和并發癥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傷椎前緣高度、中線高度、后凸Cobb角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傷椎前緣高度、中線高度、后凸Cobb角比較(±s)
注:與干預前比較,aP<0.05;干預后與傳統組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傷椎前緣高度(mm) 中線高度(mm) 后凸Cobb角(°)改進組 50 干預前 10.37±4.72 11.95±4.92 13.97±6.72干預后 18.18±6.71ab19.22±5.59ab9.58±5.26ab傳統組 50 干預前 10.95±4.16 11.75±4.91 13.85±6.16干預后 15.43±5.29a17.11±5.94a11.28±5.12a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ODI指數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ODI指數比較(±s)
注:干預后與傳統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VAS評分(分) ODI指數傳統組 50 干預前 8.37±1.72 72.95±11.92干預后 3.18±0.71 27.22±5.59改進組 50 干預前 8.95±1.16 72.75±11.91干預后 3.13±0.29a28.11±5.94a
伴真空裂隙征骨質疏松椎體骨折為椎體壓縮性骨折后因延遲性缺血壞死所引起的椎體裂隙樣變。臨床研究表明,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伴真空裂隙征骨質疏松椎體骨折效果肯定,但因椎體內裂隙樣邊緣硬化骨質,導致骨水泥無法往周圍松質骨組織彌散,以致于療效不理想,因此,伴真空裂隙征骨質疏松椎體骨折治療的關鍵在于骨水泥在傷椎的充分擴散和傷椎穩定性的提高[3]。
通過改進手術,采取俯臥位過伸體位,有助于椎體高度的恢復和后凸畸形的矯正。骨水泥聚合分為濕砂期、拉絲期、面團期和硬化期4個階段,濕砂期粘稠度低,容易擴散,滲漏率增加。而硬化期彌散難,骨水泥推管容易堵塞,導致灌注失敗。因隨著周圍環境溫度升高,骨水泥硬化加快,為了獲取最佳灌注時機,改進型椎體后凸成形術中將骨水泥置于4℃下儲存,骨水泥調制時間保持在22℃上下,以延長骨水泥硬化時間[4]。調制好骨水泥并置入骨水泥推管后,10 s將推管口骨水泥和橡膠手套接觸,不粘手套且較為粘稠,可豎立時,即為骨水泥拉絲后期或面團期早期,可用少量骨水泥先進行灌注,將椎體缺損堵塞,避免流動性強的稀薄骨水泥滲漏,然后再次調脂骨水泥后置入推管,與橡膠手套接觸后出現稀薄、明顯拉絲狀態即為拉絲早期,進行二次灌注,可實現骨水泥均勻分布,降低滲漏發生率。經分次灌注,充分利用骨水泥生物特性,以拉絲期骨水泥對松質骨骨小梁的均勻滲入特性,避免節段生物力學變化和預防椎體塌陷,降低骨水泥滲漏發生率[5,6]。
綜上所述,椎體后凸成形術可有效緩解伴真空裂隙征骨質疏松椎體骨折患者疼痛和改善腰椎功能,但改進型椎體后凸成形術可更好恢復傷椎前緣高度、中線高度、后凸Cobb角,減少骨水泥滲漏和相鄰椎體骨折發生率,值得推廣。
參 考 資 料
[1]王磊升,呂世橋,譚江威,等.單側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有“真空裂隙征”的骨質疏松椎體骨折.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1,11(4):338-341.
[2]李亮,張景林,高洪輝,等.采取傳統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伴真空裂隙征骨質疏松椎體骨折.創傷外科雜志,2013,25(6): 535-538.
[3]李亮,于學忠,隋海濤,等.伴裂隙征的骨質疏松椎體骨折椎體強化后骨水泥分布模式.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3,12(26): 4789-4796.
[4]陳景泉,徐展望.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不愈合繼發椎體塌陷的診斷和治療研究.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13,30(1):17-20.
[5]趙洪全,遲金軍,張子東,等.老年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并發癥的影像學研究.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5,22(3):318-322.
[6]程克斌,王晨,蔣雯,等.急性或亞急性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椎體內真空裂隙的MRI表現.中醫正骨,2013,25(12):45-4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8.053
2015-12-29]
110016 遼寧省金秋醫院骨外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