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毅
肺保護性通氣策略應用于早產兒重癥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療效及預后分析
秦毅
目的分析早產兒重癥呼吸窘迫綜合征應用肺保護性通氣策略對患兒療效及預后的影響。方法60例重癥呼吸窘迫綜合征早產兒,根據治療時應用的不同通氣策略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行傳統性通氣策略,觀察組行肺保護性通氣策略,對兩組療效及預后情況進行對比。結果觀察組疾病極期吸入氧濃度、平均氣道壓與氧分壓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呼吸頻率、二氧化碳分壓水平均高于對照組,且總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早產兒重癥呼吸窘迫綜合征應用肺保護性通氣策略能夠改善疾病極期血氣指標和呼吸機相關參數,并減少并發癥發生,可應用于臨床。
肺保護性通氣策略;重癥呼吸窘迫綜合征;早產兒
呼吸窘迫綜合征為早產兒一種常見合并癥,具有病情危重與病死率高等特點,臨床若不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將引發進行性低氧血癥與呼吸衰竭,嚴重威脅早產兒生命安全[1,2]。對于早產兒重癥呼吸窘迫綜合征,臨床一般采用機械通氣治療,能夠顯著提高患兒存活率[3]。本研究針對本院已選定的60例重癥呼吸窘迫綜合征早產兒分別行不同通氣策略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現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8月~2015年9月收治的60例重癥呼吸窘迫綜合征早產兒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治療時應用的不同通氣策略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女比例18∶12,胎齡29~36周,平均胎齡(32.69±2.51)周,體質量1062~2850 g,平均體質量(1620.23± 338.07) g;觀察組男女比例17∶13,胎齡29~35周,平均胎齡(32.67±2.50)周,體質量1062~2848 g,平均體質量(1620.21± 338.05) g。兩組患兒性別、胎齡及體質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均選擇嘉美科儀公司的科迪娜呼吸機,行同步間歇指令通氣模式,通氣過程中記錄患兒血氣指標與呼吸機相關參數;對照組應用傳統性通氣策略: 設定潮氣量為10~12 ml/kg,將血氣維持于正常范圍內。觀察組行肺保護性通氣策略: 利用足夠大呼氣末正壓使肺泡處在開放狀態下,避免肺泡發生淪陷,依據預先設置壓力水平與早產兒呼氣力量、氣道阻力來控制潮氣量,通常使用5~8 ml/kg小潮氣量;若為允許型低氧血癥,則盡可能最低吸進氧溶度,若為允許型高碳酸血癥,則將二氧化碳分壓(PCO2)控制于45~70 mm Hg (1mm Hg=0.133 kPa)范圍內,并行俯臥體位通氣。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療效[疾病極期血氣指標(吸入氧濃度、平均氣道壓、呼吸頻率)、呼吸機相關參數(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水平]及預后[并發癥(呼吸機相關肺損傷、腦室內出血與慢性肺疾病)]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疾病極期吸入氧濃度、平均氣道壓與氧分壓水平均較對照組低,且呼吸頻率、PCO2水平均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2.2兩組預后情況比較 觀察組總并發癥率為20.00%,低于對照組的46.67%(P<0.05)。見表2。
表1 兩組療效比較(±s)

表1 兩組療效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1 cm H2O=0.098 kPa
組別 例數 吸入氧濃度(%) 平均氣道壓(cm H2O) 氧分壓(mm Hg) 呼吸頻率(次/min) 二氧化碳分壓(mm Hg)對照組 30 58.60±15.65 14.72±2.50 72.34±9.38 37.32±9.36 36.80±4.42觀察組 30 47.80±13.20a12.62±1.30a64.20±9.04a45.40±9.56a48.60±6.89a

表2 兩組預后情況比較[n(%)]
呼吸窘迫綜合征為新生兒出生早期因肺表面活性物質缺乏所致的呼吸系統疾病,多見于早產兒,易導致患兒于出生數小時內出現氣促、發紺、進行性呼吸困難及呼吸衰竭等,是造成早產兒死亡的主要因素,需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4,5]。為尋求早產兒重癥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有效通氣策略,本研究對行傳統性通氣策略對照組和行肺保護性通氣策略觀察組臨床療效與預后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疾病極期吸入氧濃度、平均氣道壓與氧分壓水平均較對照組低,且呼吸頻率(45.40± 9.56)次/min、二氧化碳分壓(48.60±6.89)mm Hg均較對照組(37.32±9.36)次/min、(36.80±4.42)mm Hg高(P<0.05),表明早產兒重癥呼吸窘迫綜合征應用肺保護性通氣策略具有顯著效果,可促使患兒疾病極期血氣指標和呼吸機相關參數改善。分析原因可能為: 肺保護性通氣策略借助小潮氣量通氣并應用肺復張法,注重對各重要器官功能保護,有利于維持氣體間交換,使早產兒肺通氣的均一性得到恢復,從而有效改善患兒各項血氣指標和呼吸機相關參數[6,7]。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呼吸機相關肺損傷發生率(10.00%)比對照組(26.67%)低,且總并發癥率(20.00%)比對照組(46.67%)低(P<0.05),表明早產兒重癥呼吸窘迫綜合征應用肺保護性通氣策略能夠降低并發癥發生幾率,尤其是降低呼吸機相關肺損傷發生率。分析原因可能為: 重癥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因肺間質水腫與肺泡,明顯減少有效功能肺單位,加之肺通氣不均一,如果使用正常潮氣量通氣,將使功能肺泡出現擴張,從而出現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肺保護性通氣策略和傳統性通氣策略相比,無需應用較高吸氣峰壓與潮氣量,從而減少呼吸機相關肺損傷發生,降低并發癥發生幾率[8]。受外部環境與樣本例數等制約,關于早產兒重癥呼吸窘迫綜合征應用肺保護性通氣策略對上機、氧療與住院時間的影響,有待臨床進一步研究予以驗證補充。
綜上所述,早產兒重癥呼吸窘迫綜合征應用肺保護性通氣策略較傳統性通氣策略效果更顯著,有利于改善患兒疾病極期血氣指標與呼吸機相關參數,并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可被臨床推廣及應用。
[1]趙玉祥,岳虹霓,韓良榮,等.肺保護性通氣策略在早產兒重癥呼吸窘迫綜合征中的應用.臨床兒科雜志,2012,30(12): 1156-1159.
[2]楊震英,齊驥.晚期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臨床分析.泰山醫學院學報,2013,34(5):321-323.
[3]方瑞,梁霞,都鵬飛.高頻振蕩通氣治療在重癥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應用.安徽醫學,2014,35(3):326-328.
[4]劉敬.肺臟超聲診斷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4,29(18):1438-1440.
[5]崔乃杰,秦英智,傅強.中西醫結合重癥醫學.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647.
[6]饒振譯.ARDS通氣策略的回顧性研究.中國急救醫學,2015,35(z1):54-55.
[7]郭珊,王洪武,王中.肺保護性通氣策略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治療中的研究進展.臨床麻醉學雜志,2013,29(11):1129-1131.
[8]馮燕妮,潘紅飛,梁玉美.呼吸窘迫綜合征呼吸機相關性肺損傷應用肺保護性通氣策略的療效分析.中國醫藥導報,2013,10(18):57-5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8.072
2016-01-18]
410600 湖南省長沙市寧鄉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