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縣
【農田水利】2015年縣政府印發《固始縣2015—2016年度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方案》,整合各種資源,動員各方力量,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全年整修渠道254條,長512.46千米,新修防滲渠道406.17千米,整修改造大塘831口,修復水毀工程52處,加固堤防39.95千米,整修堤防85.25千米,水庫除險20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平方千米,解決15.87萬人的飲水問題。共投入工日320.76萬個,投入機械臺班39.48萬個,完成土方946.5萬立方米,混凝土23.9萬立方米。
【防汛抗旱】2015年,重新修訂全縣防汛預案,4月上旬組織工程技術人員對縣境內水利防洪工程設施等進行徒步拉網式檢查,發現問題,限期解決。充實和儲備各類防汛搶險物資,隨時用于搶險應急。強化防汛隊伍建設,縣鄉兩鄉均已建立以基干民兵為主體的防汛搶險應急分隊,全縣共建立防汛搶險專業隊伍40個,人員3600人。排查重要河道險工險段110處、排澇涵閘站107座,對全縣61座小型水庫安全度汛進行專項檢查,縣政府拿出財政專項資金490萬元,對有隱患險工險段及排澇閘站,采取塊石固基、碎石壓滲、木樁和編織袋裝土加固等應急度汛措施。對南部山區5鄉(鎮)96個行政村1023個自然村進行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建設,已將山洪災害防御維護管理經費50萬元納入縣財政預算。6月26日8時至29日8時,全縣最大降雨累計達337毫米,史灌河、白露河發生一次較大洪水過程,受災人口36.4萬人,轉移人口5.4萬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8442億元。針對汛情迅速啟動山洪災害Ⅱ級應急響應機制,領導一線指揮,縣人武部、縣公安局急調官兵實施搶險救援,縣鄉兩級緊急下撥應急救災資金200萬元,下撥帳篷30頂,棉被60床,確保被救群眾有住處、有飯吃、有干凈水喝。縣鄉合力抗洪,應對有力,確保洪峰順利通過固始縣境,避免了人員傷亡,把財產損失降到最低點。應對旱情,2015年全縣引灌水量3.66億立方米,完成灌溉10.4公頃,為受益區農業生產、農民增收和確保全縣糧食生產“十二連增”奠定堅實的基礎。
【項目建設】2015年,上級下達固始縣水利項目總投資3.8億元,其中,農村飲水安全7130萬元,主體工程已完成,入戶工程正在緊張進行;史灌河治理項目2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1億元,已完成投資7000萬元;淮河流域重點平原洼地治理工程可研報告已報淮委審查,完成土地、環評、水保等多項報告編制、審批工作;梅山灌區續建與節水改造項目4000萬元,其中中央投資3200萬元,已完成投資840萬元;迎水寺水電站技改工程986萬元,中央投資224萬元,已完成投資150萬元;小農水重點縣工程2651萬元,中央投資1200萬元,正在進行招投標;水土保持工程總投資503萬元,其中中央投資353萬元,已完成中央投資253萬元,占中央投資的72%;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項目中央投資30萬元,已完成投資任務30%;周營排澇閘工程815萬元,其中中央投資652萬元,已完成投資任務的40%。
【河道采砂管理】2015年,為保證史灌河治理工程順利實施,配合縣沙石資源管理辦公室對狀元大橋以上陳淋大橋以下的采沙場進行關閉。配合縣沙石管理辦公室嚴厲打擊非法采沙行為。依法對采沙場進行拍賣審批,10月15日、16日分不同河道對采沙場進行公開拍賣,共有效成交40家,征收河道采沙管理費777萬元。采沙權的成功出讓,為全縣河道沙石資源公平、公開、有序競爭開采打下堅實基礎。
【水政水資源管理】完成2014年度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相關工作,測算并完成《固始縣2014年度農田灌溉有效利用測算報告》《固始縣2014年度水功能區監測報告》,出臺《固始縣水利局關于加強取水許可管理工作的通知》《固始縣水利局固始縣機關事務管理局關于開展節水型單位創建活動的通知》《固始縣水利局固始縣工信局關于開展節水型企業創建活動的通知》《固始縣水利局固始縣住建局關于實行節水設施三同時管理制度的通知》等相關制度。編制完成《2015年固始縣水資源公報》,啟動編制《固始縣水資源調查評價》工作。完成固始縣梅山灌區東干渠、南干渠、鲇魚山灌區東干渠的水量在線監控設備安裝工作。完成年度推進依法行政工作、服務型執法工作任務,出臺《固始縣水利局關于印發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的工作方案的通知》《固始縣水利局推進2015年度服務型執法工作實施方案》《固始縣水利局關于明確綜合執法規章制度的通知》《固始縣水利局關于成立綜合執法辦公室的通知》等。全縣所有的地下水取水用戶全部安裝計量設施,每季度對所有的計量設施進行檢查抄表,嚴格按表征收水資源費。集中開展小型浴池的排查整頓工作,對全縣46家小型洗浴進行登記并下達法律文書,要求其安裝計量設施,納入正規化管理。全年共查處水事案件22起,涉及水政水資源案件的有5起,河道采砂的案件7起,均已結案。
【水產開發】2015年,固始縣以發展現代漁業為方向,以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為目的,推進水產大縣向水產強縣轉變。大力發展生態甲魚、鱔魚、泥鰍、南美白對蝦等名特優水產品生產,全縣共開發利用養殖水面1.19萬公頃,完成水產品產量5600萬公頃,產值10.77億元。先后舉辦水產養殖技術培訓10期,參訓人員2000人,下發宣傳資料2萬份,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4次,落實好基層水產技術推廣補助項目,建立科技實驗示范基地,依靠典型引路,培育30個科技示范戶;制訂監管方案,應用物聯網技術,開展水產品產地準出試點工作,未發生一起水產品質量安全事故和安全生產事故,全年共查處各類漁事案件6起,水域灘涂養殖證發證率95%;新增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10個,累計達到80個,全部實行“統一技術、統一苗種、統一飼料、統一防疫、統一銷售、統一管理”的模式,規范操作,效益明顯;堅持“養殖標準化,基地規模化,生產合作化,產品品牌化,市場營銷化”理念,注重推廣健康、生態養殖模式,全縣已注冊水產品商標8個,河南省著名農產品商標1個,河南省著名商標1個,通過無公害產地認定11處,擁有農業部健康養殖示范場11處,正在積極創建農業部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利用自然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獨具特色的集垂釣、旅游、餐飲于一體的休閑漁業,全縣已發展休閑場所550處,面積333.33公頃,產值5000萬元。
(張 謙 宋大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