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為(北京鐵路電氣化學校,北京 100000)
?
論述起承轉合在散文中的運用——以《畫里陰晴》為例
王為
(北京鐵路電氣化學校,北京 100000)
摘要:《畫里陰晴》是我國藝術大師吳冠先生的散文作品,文章的中心是論述藝術創作貴在創新,但作者一開始并不提出自己的觀點,而是采用起、承、轉、合的傳統技法,層層鋪墊,最后才點名中心。本文試分析傳統技法起、承、轉、合是如何在《畫里陰晴》中運用的。
關鍵詞:中職語文;課文結構;起承轉合
《畫里陰晴》是我國藝術大師吳冠先生的散文作品,收錄在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語文》(基礎模塊)下冊第四單元“閱讀與欣賞”中,本文的中心是論述藝術創作貴在創新,但作者一開始并不提出自己的觀點,而是層層鋪墊,最后才點名中心,文章的結構大致符合起、承、轉、合的傳統技法。起、承、轉、合是中國古代寫作理論的一個術語。清朝劉熙載《藝概·經義概》云:“起、承、轉、合四字,起者,起下也,連合亦起在內;合者,合上也,連起亦合在內;中間用承用轉,皆兼顧起合也。”簡單一點講,“起”,就是開頭;“承”,就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轉”,就是轉折,從另一方面生發開去;“合”,就是結束上文。這四字是對文章章法的總括。起承轉合式結構,是作品的一種基本結構方法。下面以《畫里陰晴》為例分析起、承、轉、合在文章中是如何在中運用的
“起”是起因,文章的開頭,大凡經典之作,無不在開頭上煞費苦心,故有“風頭”只說。第1自然段:由“默看細雨濕桃花”起筆。先敘述路過故鄉的感受。江南春雨,主人感到遺憾,畫家卻興味盎然,因為“雨洗過的茶場一片墨綠,像濃酣的水彩畫”。尤其是桃花點點映在萬綠叢中,使人聯想起的詩句。句末“這個‘濕’字透露了畫家敏銳的審美觸覺”,引出了作者對“濕”的獨特感悟。《畫里陰晴》涉及藝術美的理論,對中職學生來說一定的深度,教師可以從生活體驗引入,對陰與晴的生活體驗則人人都有,且因人而異。教師可讓學生說說對陰與晴的感覺,談談為什么喜歡(或不喜歡)的理由,再從生活美引入藝術美。
“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是事件的過程。第2段承上贊美濕的景色“格外有韻味”。段首句緊承上段,說“濕,渲染了山林、村落,改變了大自然的色調”。第二句接著闡釋,雨后,本來并不很協調的紅土和綠竹都滲進了深暗色的成分,反而顯得協調了。再拿穿濕衣服不舒服作反襯,說“濕了的大自然景色卻格外地有韻味”這是作者以畫家的眼睛觀察自然的獨特感悟,用課文的話來講就是“衣服濕了,顏色變深,濕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濕了的大自然卻格外地有韻味?!敝袊嫾覑郛嬶L雨歸舟,愛畫“斜風細雨不須歸”。作者從傳統文化找到了淵源,覓到了“知音”。因為雨,畫里的景物、形象、意境不同于晴日,成為風格迥異的另一類。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寫到“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敝袊鴤鹘y的水墨畫就是以濕、淡為特點。在這一點上和作者的審美觀是一致的。蘇軾評王維的詩、畫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畫家吳冠中先生也是畫中有詩情,文中有畫意。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仔細品味文中寫景的語言,體會文章的詩情畫意。也可補充吳冠中其他寫景的文字,讓學生比較著閱讀,更深地體會其語言的色彩感、畫面感;還可以給學生展示吳冠中的畫作,引導學生用語言描述其中的詩情。
“轉”就是轉折,從另一方面生發開去,是事件結果的轉折。第3自然段轉而說明“喜歡畫陰天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因由。坦然“不喜歡英國古老風格的水彩畫”之后,說明自己的水彩畫實際是水墨畫的變種。水彩畫是西洋畫,水墨畫是中國畫,二者風格不同。作者留學法國多年,學的主要是西洋油畫和水彩畫。但作者的水彩畫“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國畫的成分多”。為什么?自有一番道理:西洋風景畫崇尚陽光,“一味分析色彩與陽光的物理關系”,陶醉于陽光所刺激的強烈色彩感受,而基本不將陰雨作為一種欣賞對象的審美趣味來表現。這幾句話雖然主要是陳述客觀事實,但褒貶寓于敘述之中,作者顯然不贊成西方畫家對陽光的過分偏愛,對“晴”的過分追求。這一段為退出中心作好了鋪墊。
“合”就是結束上文,古人喻之為“豹尾”是對該事件的議論要有力。第4段綜上所述,借用“魚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作比喻,說明“陰”和“晴”兩種審美趣味可以并行不悖。本段開頭先否定“江南不宜畫油畫”的成見,“大概”、“或者”使批評變得委婉。然后根據自己數十年來的創作經驗,正面提出“永遠需尋找相適應的技法”,即美術創作永遠需要創新,同時指出“現成的西方的(技法)和我國傳統的技法都不很合用”。“不很”,用語很有分寸。作為畫家,作者既對我國傳統繪畫有很深的造詣,又洞悉西洋油畫、水彩畫的優點和不足,因此,他的油畫滲進墨韻,水墨畫中也借鑒水彩、油畫的技法。
最后作者說:“人們喜歡晴天,有時也喜歡陰天,如果陰與晴中體現了兩種審美趣味,則魚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作者在自己的繪畫中同時融會了中西方兩種繪畫技法??梢詢烧呒娴谩S凶猿暗溃骸坝之嬘彤嬘之嬎业倪@兩個畫種都不純了,只是用了兩種不同的工具而已。頭發都灰白了,還拿不定主意該定居到油畫布上呢,還是從此落戶在水墨之鄉了!我的這兩個畫種都不純了,頭發都會灰白了,還拿不定注意。”其實,畫家終生探索的,正是油畫的民族化和中國畫的現代化,是兼取二者之長而創造出新的技法、新的風格,因為藝術貴在創新。借由此文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中西畫派的不同特點和不同風格的美,激發學生對藝術的熱愛,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
起承轉合式結構文章結構中的一種常見結構,由來已久,以這種結構格式寫出的文章,一是條理清晰,二是內容豐富,它不僅應用于散文,也可以應用于詩歌、小說、通訊等,教師在授課時有意識引導學生學習這種寫作技法,會對學生的寫作有很大幫助。
參考文獻:
[1]尹均生,主編《中國寫作學大辭典》中國檢察出版社1998年5月
作者簡介:王為(1965.9-),女,漢族,北京人,單位:北京鐵路電氣化學校,學歷:本科,職稱:高級講師,研究方向:語文教育教學、班級管理。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