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溪
(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北京 100081)
?
論蒙古族道德觀念的形成教育
連溪
(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北京 100081)
摘要:蒙古族歷來重視對子女進行道德規范的教育,在蒙古族的傳統觀念中,道德規范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蒙古族傳統的倫理道德觀的不斷推廣,使自身適合于蒙古社會,適合于蒙古人的社會心理和文化背景,從而成為蒙古族民眾能夠接受的倫理思想。本文對蒙古族道德觀念教育的內容和方法進行了論述,使更多人了解蒙古族傳統的道德觀念。
關鍵詞:蒙古族;道德觀念;形成教育
(一)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教育 。
蒙古族把生我養我的父母比自己的生命還看得珍貴,永遠忘不了父母的恩德,父母越老子女就越孝敬,父母想要的,想吃的都給滿足,把父母生活的幸福快樂作為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蒙古族自古就非常重視對子女進行孝敬父母的教育,而且在古代蒙古族還用法律法規來監督。“蒙古族對父母表示最大的孝敬,如果子女對父母怠慢無禮,或者在必要時不負贍養的責任,那么,便有一個負有特別職責的衙門嚴治這種不孝之罪。”[1]成吉思汗說:“父母是費盡心機養扶了子女,所以子女必須孝敬父母。”
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視對其子女的尊敬長輩,講究禮儀的教育。實際上,蒙古族的尊敬長輩,講究禮儀的教育基本上都在蒙古族的日常家庭生活中體現。比如吃飯時,父母和長輩不入席之前,做晚輩的絕對不能先入席,而且首席座位是父母和長輩的,子女們沒有資格入席首席座位。還有,子女們把第一碗飯菜用雙手獻給父母和長輩,父母和長輩動筷子之后,子女們才可以開始吃飯。[2]蒙古族諺語中:“尊敬德高的人,敬愛年老的人,抬舉思慧的人,躲開陰險的人。”
(二)勤儉節約、反對浪費的教育。
提倡勤儉節約,反對浪費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蒙古族的勤儉節約教育也在蒙古族的日常家庭生活中體現著。就吃手扒肉來說,蒙古族把帶肉的骨頭用刀子刮了又刮,吃的干干凈凈然后把骨髓也要吸凈,同樣蒙古族吃米飯也從來不丟飯粒,而且把碗里的飯吃的干干凈凈不留一粒米。除了蒙古族的平民百姓之外,勤儉節約的民族精神在古代蒙元帝王之母的身上也表現的淋漓盡致。她們不僅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儉樸,嚴格要求自己,以自身的儉樸的生活作風來影響自己的子女們。
(三)誠實守信的品德教育。
蒙古族在道德教育方面,很重視誠信教育。在蒙古族培養誠實守信人方面,成吉思汗的嘉言善行深刻地影響著廣大蒙古族民眾。成吉思汗用人的唯一標準是“誠信”,凡是那些不隱瞞實事真相,說真話的人都得到重用。講誠信是成吉思汗的道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人與人之間講誠信是調節人們言行的一個重要準則。[3]
(四)團結互助的教育。
自古以來,蒙古族十分重視團結和互助。蒙古族認為:“齊心團結緊密合作,是戰勝困難的保證。所信讒言相互猜忌,是失敗滅亡的象征”。蒙古族把祖先的事跡和遺訓,看作是齊家治國的典范。所以傳統蒙古族對子女進行人與人之間要團結互助的教育。阿蘭高娃折箭教育子女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阿蘭高娃把五個兒子叫過來,先讓五個兒子每人折一支箭,五個兒子沒費勁就都折斷了,接著阿蘭高娃把五支箭捆到一起讓五個兒子折,這時五個兒子費了很大勁也沒能折斷。于是,阿蘭高娃用束起來的箭告誡五個兒子必須團結互助。這個故事到現在還在蒙古族當中流傳著,成了蒙古民族教育子女團結互助的傳統歷史故事。
(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教育。
蒙古族在長期的游牧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了尊重自然規律,保護大自然以及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蒙古族認為大地是蒙古族的衣食父母,對蒙古族給予了生機的物質條件,所以蒙古族把大自然像自己的父母一樣尊敬和保護。蒙古族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的生產生活完全依靠大自然這個綠色屏障,所以蒙古族對子女從小就開始灌輸保護自然環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教育。“大草原是蒙古族的生產勞動的場所,也是養育蒙古族的衣食之母,所以沒有理由破壞大自然,破壞大自然等于切斷自己的脖子一樣”這是蒙古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一)以故事育人 。
以故事育人是蒙古族傳統道德教育的方法之一。蒙古民族有很多反映本民族歷史的故事,蒙古族長輩通過放牧、親人團聚、納涼、睡前等時間,以講故事的形式向子女們傳授倫理道德,以達到教育子女的目的。蒙古族有很多流傳很廣的歷史故事,這些故事大多數都蘊含著深刻的倫理道德,是全體蒙古族智慧的結晶。
(二)老年人的教導 。
蒙古族在部落集會或者宴會上,“年長者都要對年輕人講述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教導叫做老年人的教導,蒙古族自古就有這樣的習慣。”尊敬老人是蒙古族的傳統,部落和家庭里老年人受到特別的尊重,集會上要聽老年人的教誨,喜事和宴會上給老年人敬酒,聽老年人的祝福語。這樣的集會或宴會每年都舉行一次,請一些擅長教導的老年人到集會或宴會上。老人主要結合歷史上的人和事物對子女進行熱愛家鄉,保衛家鄉和團結互助等方面的教育。
(三)身傳言教。
身傳言教是蒙古族傳統道德教育的典型方法之一,蒙古族對子女進行道德教育時,特別重視通過父母自身的言行來影響、熏陶和教育子女。蒙古族要求子女,父母做到的子女必須要做到,蒙古族家長以自己的榜樣示范作用和言行來對其子女進行教育和影響,使蒙古族子女通過父母的言行舉止逐漸認識到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懂得是非,美和丑,善和惡。
(四)以諺語育人。
諺語是蒙古族游牧生產生活實踐經驗的結晶。它包含著精辟深湛的哲理,深切的人生體驗,成為蒙古族生產斗爭,行動的規范。在長期流傳過程中,諺語從廣闊的社會背景上反映出蒙古族對不良行為的譴責,表現了他們的樸素的意識,高尚的道德品質和美麗健康的情操。諺語短小精悍,在壓縮、凝煉的藝術語言中蘊含著有益的教訓、正確的判斷。句式整齊,富于形象性,自古深受蒙古族的喜愛。在蒙古族家庭中,諺語的使用非常廣泛。比如:教育子女愛家鄉、愛母親的有:“喝的水是阿爾山,養我的土地是金子”“別看是鬢發蓬亂,也還是慈愛的母親,別看是草檐茅舍,也還是可愛的家庭”;教育子女求真務實的有:“只要堅持真理,勒勒車也趕上兔子”等等。在蒙古族家庭教育中這樣的諺語數不勝數,諺語在蒙古族家長的口中隨口就說出,使用的貼切,起到了有效的道德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多桑蒙古史[M].上冊.
[2]羅布桑卻丹.蒙古風俗鑒[M].(蒙文版).內蒙古出版社.1981.
[3]寶玉柱.論蒙古族牧業家庭教育特點[J].民族教育研究.1995.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1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