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亮
摘 要:陶瓷雕塑是針對陶瓷材料采用雕、刻、鏤、琢、鑿、塑等技法,塑造出具有三維立體形象的一種陶瓷工藝。是陶瓷藝術創作者、泥土、火之間進行有機組合形成的藝術結晶,從而形成傳神、巧奪天工的陶瓷雕塑藝術作品。現代陶瓷雕塑創作,需要著眼于處理好傳承與發展、傳統與現代,抽象與具象之間的多層關系。如何處理好這些關系,就必須對景德鎮陶瓷雕塑傳承脈系進行系統研究。本文以剖析景德鎮陶瓷雕塑的基本特征為切入點,梳理景德鎮陶瓷雕塑傳承的脈系。
關鍵詞:景德鎮;陶瓷雕塑;傳承;脈系;特征
1 景德鎮陶瓷雕塑的藝術審美特征
陶塑即陶瓷雕塑,大致分為四類:原始陶塑、陶俑、模型陶器、陳設陶塑。原始陶塑是指原始社會為主、包括奴隸社會時期存在的,用于原始宗教等目的的一類人或動物為造型的陶塑。陶俑是封建社會時期,專用于墓葬替代人殉的一類以人為造型的陶塑。模型陶器或稱模型明器,是封建社會時期,為墓葬而制作的以動物或其他各種設施為造型的隨葬品陶塑。陳設陶塑指的是帶有工藝美術性質的陶器,它既非隨葬,又非宗教用品。建筑用陶主要是陶水管、磚、瓦及其飾件,許多琉璃制品應屬此類。在這些有特殊用途的陶器類型中,又有適應不同具體的瓷塑的總體特征與陶塑是相近的。
其一,景德鎮陶瓷雕塑功用的現實性和審美空間的相對自由性。我國最早的陶塑應該說是為“實用”,這主要是指當時的原始崇拜物和圖騰物也是一種與生存相關的實用品而制作的,后來,陶塑則主要作為明器大量生產,再后來出現的瓷器雕塑,多與宗教信仰相關,有一部分則是日常生活中的小擺設。所以它的制作范圍,一是純粹的工藝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擺設的小型陶瓷雕塑雕刻,一是為建筑裝飾的陶瓷雕塑,主要是陵墓陪葬器物和宗教形象。以佛教、道教、基督教、儒教相關的題材創作的陶瓷雕塑占有重要位置,其形象如釋迦牟尼、觀音、羅漢、達摩、八仙、老子、莊子、孔子等。另外,陶瓷的題材還有神話傳說形象、舞蹈藝術形象等等。這樣,景德鎮陶瓷雕塑從形象的體積來說,幾乎沒有像秦兵馬俑那樣為帝王陪葬特制陶塑,而是主要根據藝術家的藝術思想、靈感進行創作的,雕塑的藝術審美空間也往往變得開闊起來,如對生命的思考、對生命的頌歌、對真善美的向往、追求等。
其二,景德鎮陶瓷雕塑的寫意性和表現性。與西方雕塑相比,景德鎮陶瓷雕塑不重逼真的再現,而是追求氣勢和神韻,這種特點在陶瓷雕塑中也有體現。比如東晉的“青瓷羊形器”,取羊昂首橫臥姿勢,整體造型穩重敦實,氣勢不凡。側面兩腿肌肉渾圓飽滿如圓球,背部起伏有致,加上羊角和側腹的花紋,極富裝飾性。在這里“因勢象形”的藝術特征表現得十分充分。從創作過程來說,瓷塑藝人以自己的感覺和理解來“創意立體”,給人以運氣成風、一氣呵成的藝術享受。景德鎮陶瓷雕塑不注重對真實物象的再現,不能理解為藝術手法的缺陷,而是中外不同的藝術精神追求的體現。不去追求逼真的形象,是因為著眼點不在外形,而在形象所傳達出的精神氣韻,比如,明萬歷“青花騎獸吹螺人像”,身體與頭部比例似乎有些失調,但其面目可怖的神情給人留下鮮明印象。
其三,景德鎮陶瓷雕塑的靜美與壯美風格。如前所說,景德鎮陶瓷雕塑有兩種主要的表現對象,這些不同的對象體現出不同的美學風格。陶瓷雕塑與石雕等城市雕塑不同,因為所用材料不同,雕塑語言不同,其質感效果自然不同。一般來說,陶瓷雕塑較難表現宏大的場面和巨大的形象,但中國的兵馬俑可以說在表現場面的宏大上達到了極致,其雄渾博大的氣勢,體現出崇高壯美的風格。景德鎮陶瓷雕塑中,大量的與人們最為接近的作品,還是日常生活擺設和信仰物,在這方面更充分地體現出中國傳統美學精神,這就是優美、靜美。陶瓷雕塑發展到了今天,更加注重作品的藝術審美。這種發展一方面是創作題材的進一步擴大,另一方面是創作技巧的創新。就陶瓷雕塑的題材來說,除過傳統的宗教人物、宗教故事、神話傳說形象之外,范圍有了極大的拓展,如文學作品人物或詩詞意象成為陶瓷藝術家創作的對象,像《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紅樓夢》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陶瓷雕塑中都有創作。
2 景德鎮陶瓷雕塑的傳承脈系
分析景德鎮陶瓷雕塑的傳承脈系,與景德鎮雕塑瓷廠的興衰是分不開的。雕塑瓷廠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設立的主要從事陶瓷雕塑創作的專業性很強的瓷廠,是當時的景德鎮十大瓷廠之一。該廠的組建把景德鎮當地從事陶瓷雕塑創作的專業人才吸收進廠,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引領整個景德鎮陶瓷雕塑發展的重要角色,因此具有研究的意義。
2.1 政府引導,陶瓷雕塑技藝得到發展
建國初期瓷雕藝人們受到空前的關注,國家分批給原來的瓷雕老藝人們授予“師、家、員”的稱號。當時政府提出了“走現代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道路”,“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文藝方針。實用雕塑在這一時期也得到大力發展,臺燈、筆筒、壁勾等產品大量面市。“文革時期”傳統的帶有中華民族精神的陶瓷雕塑統統被冠以“封、資、修”的頭銜遭到摧殘,傳統瓷雕完全退出了人們的視線。在為政治為工農兵服務的感召下,雕塑瓷廠制作了很多具有時代特征的寫實人物形象。為了打開國內市場也做了許多以動物為題材的小雕塑,錦雞、游水鴨、鳳凰、孔雀、獅子、八馬、小熊貓等都是這時的著名產品。
改革開放時期雕塑瓷廠進入了發展的輝煌時期,人們意識到中國的傳統文化不能丟,許多傳統瓷雕得到恢復,由于科技材料的進步有些還進行了放大。年青制瓷人還在恢復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到了20世紀90年代,原來一直以集體合作的形式進行生產創作,現在由于很多個人創作的介入,使原本由雕塑瓷廠統領整個景德鎮陶瓷雕塑的形式發生了改變。景德鎮的陶瓷雕塑變得豐富多樣,很多外來藝術家的到來,和高校陶瓷雕塑專業畢業生扎根于此,讓陶瓷雕塑煥發新的光彩。
2.2 學院派的興起,推動現代陶瓷雕塑的發展
陶瓷雕塑是雕塑藝術的重要分支,是世界雕塑藝術的本源,景德鎮近現代陶瓷雕塑據說最早由福建游長子先生傳來,后陶瓷美術家曾龍升、蔡金臺、蔡金標、謝天錫、何水根、劉遠長、熊鋼如、張育賢、唐自強、聶樂春等名家,高校的周國楨、姚永康、劉超鴻、陸軍等,以及景德鎮民間師徒相傳的眾多陶瓷雕塑藝術家,他們雖都從事陶瓷雕塑藝術創作,但風格迥異,異彩紛呈。總體而言,景德鎮陶瓷雕塑以瓷雕為主,題材分為人物、動物、花鳥、山水、樓閣、蟲魚等。表現方式多樣,他們共同組成了景德鎮陶瓷雕塑界的生力軍,支撐起景德鎮瓷雕藝術的一片藍天。
景德鎮陶瓷雕塑的傳承與發展,是幾代陶瓷藝術家歷經艱辛,不斷在瓷壇耕耘的結果,其中不乏“學院派”的中堅力量,以及景德鎮民間藝術家的抱樸雕琢,實現陶瓷雕塑的新突破。景德鎮陶瓷雕塑,根據現狀可分為:傳統陶瓷雕塑與現代陶瓷雕塑兩大類。傳統多反映傳統題材,如古裝人物、神仙僧侶等,講究生活在藝術中的體現,傳統作品更多體現為寫實,將意蘊于實中;后者多受西方現代藝術思潮影響,以寫意夸張造型表現為主,更注重材質特性呈現的美,注重藝術家手感痕跡效果,更加強調藝術家自身的特征與個性。兩種風格各行其道,爭奇斗艷。在景德鎮陶瓷藝術界,人們也常常將雕塑與繪畫一道根據不同風格,劃歸為學院派與市場派。不同的風格,時而相容,時而相離,其實也真正體現了傳統與現代、傳承與發展的關系。
3 結語
當今景德鎮陶瓷雕塑傳承無外乎兩種模式,一種是走中國傳統的路子,師徒相傳;另一種是科班教育方式,接受系統的陶瓷雕塑專業教育。這兩種方式都有著其自身的原因:一方面,傳統陶瓷雕塑在景德鎮具有深厚的根基,在國內外有著深遠的影響,景德鎮許多土生土長的優秀的陶瓷雕塑藝術家傳承了傳統雕塑技藝,成為呈現景德鎮陶瓷雕塑技藝的“活化石”;另一方面,社會的審美需要與時俱進,在繼承發揚景德鎮優秀的傳統雕塑文化的基礎上,將傳統瓷雕賦予新的藝術生命力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或者學貫中西,借鑒和吸收國際上新的雕塑創作手法,以全新的陶瓷雕塑藝術語言,創作出一批抽象、前衛的瓷雕藝術作品,令人矚目。筆者認為,當前景德鎮陶瓷雕塑創作需要處理好傳承與發展、傳統與現代,抽象與具象之間的多層關系,藝術家就需要結合自身實際,不但要“花大力氣打進傳統技法的研究中去,還要“花大力氣打出來”,實現創新和突破。
參考文獻
[1] 周國楨.談陶瓷雕塑[J].陶瓷學院學報.1980(01)
[2] 鄭金星.中國傳統陶瓷雕塑的創新發展[J].大眾文藝,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