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新
摘 要:都說紫砂五色土匯集天地精華,是最自然的藝術材質,可想紫砂壺絕對是最具自然氣息的藝術品。《東陵提梁》壺便是這樣一件讓人心曠神怡、怡目養神的藝術佳作,給人一種恬靜的美感,一次情感的穿越。觀賞或把玩這件作品,會產生一種恬靜的美感,一次情感的穿越。
關鍵詞:東陵提梁;紫砂文化;壺形特色
1 前言
太湖之濱的宜興,是竹的海洋,茶的綠洲,洞的天地,陶的古都。這里的紫砂壺聚天地之靈氣,集藝術與傳統工藝于一身,是中華藝術寶庫中璀璨的明珠。紫砂器濫觴于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如日中天,經久不衰。一把好的紫砂壺,不僅是藝人的信手天工,有時還有文人墨客的詩書畫印。
2 紫砂《東陵提梁》壺的風光藝術
紫砂壺的燒制工藝,近千年來已近成熟,紫砂壺經過發展,到明末臻于成熟,此后歷久彌新,于是陶都宜興名揚天下,產品遠銷海內外。紫砂文化、紫砂泥料、紫砂工藝、裝飾、造型都是歷代發展起來的,經過時代變革,經過人文的培育紫砂越發成熟。
紫砂壺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十分珍貴的文化價值和比較廣泛的使用價值。紫砂壺文化作為我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智慧和深厚底蘊。清茶配以紫砂,融會和寄托著儒、釋、道三家的價值追求和審美觀念。在儒家看來,紫砂壺及其代表的茶文化集中中庸之美、貴和之美、立德雅致之美、禮尚人倫之美于一體;就釋家而言,中國佛教將自身特有的禪文化與中國茶文化結合起來,形成了“茶禪一味”的茶禪文化;至于道家而言,尊人、貴生、清凈、無為和道法自然、返樸歸真等理念無不生動體現在古樸的紫砂與淡雅的茶香之中。
人們多數習慣珠圓玉潤,八面玲瓏,那棱角分明的線條感逐漸淡化,趨向邊緣。其實,美各有不同,欣賞的角度不同,看到的自然也就不同。圓潤之美是長河落日、紅霞晚照,君,獨行大漠,道盡壯闊情懷,是玉盤懸天、清夜朦朧,輕解羅裳,寄托相思與閑愁。圓而潤,似為周全;方而正,似為和諧。方正之美,嚴而有序,棱廓分明,除聒噪之外自開清凈,個性之感足見一斑。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方之有序,圓之通鑿,各有精妙。《東陵提梁》壺便也是亦方亦圓。
《東陵提梁》壺體造型,可謂獨具風格,似乎完全擺脫傳統形制,壺身與壺嘴相連,如生命相吸,作品在氣質內涵上,有流水般的動感和不凡。扁圓的壺身,充滿了內蘊的張力,壺身優雅的線條讓整個形體顯得亭亭玉立,猶如女子那優雅的身段,耐人尋味。典型壺風,它源于傳統,更存創新,是基于傳統理念的創新壺式。
都說紫砂五色土匯集天地精華,是最自然的藝術材質,可想紫砂壺絕對是最具自然氣息的藝術品。《東陵提梁》壺便是這樣一件讓人心曠神怡、怡目養神的藝術佳作,給人一種恬靜的美感,一次情感的穿越。觀賞或把玩這件作品,會產生一種恬靜的美感,一次情感的穿越。
宜興紫砂壺從陶器中獨立開來,發展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紫砂陶藝因其特殊的泥料、獨特的手工技藝、與茶文化巧妙的結合起來,期間又有文人藝術家的介入,使得紫砂文化與茶文化相互融合,擁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紫砂憑著五色土這一特殊的材質,以藝術感性化和自然人性化的表達方式,通過紫砂造型創作出美輪美奐的藝術佳作。
3 結語
紫砂陶藝的創新必須立足于傳統,植根于傳統。古老的民族文化是我們創作的源泉,想我泱泱華夏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浩瀚之海,蕩盡了多少世事滄桑,積聚了多少英魂烈骨,才換來如今的意氣風發,傲岸挺立的中華氣概,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這怎能不讓一個中國人感到萬分欣喜和自豪,筆者手中雖然只做著一寸見方的紫砂壺,卻也忍不住將我們偉大民族的精魂勇魄融進那一層薄薄的泥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