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杭州臻景功能醫學中心
?
預防營養缺乏:從腸道健康開始
文/杭州臻景功能醫學中心

食物在消化道內的分解過程稱為“消化”,消化后通過消化管黏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循環的過程叫“吸收”。我們日常所吃的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無機鹽和水,除了維生素、無機鹽和水可直接被吸收外,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都是復雜的大分子有機物,均不能被直接吸收,必須在消化道內,先分解成結構簡單的小分子物質,才能通過消化道的黏膜進入血液,送到身體各處供組織細胞利用。
因此,消化和吸收功能一旦紊亂,尤其是腸道健康出現問題,就會引發許多疾病。比如:1.由于消化不良、吸收不良、生態失衡或炎癥導致的腸易激綜合征(IBS);2.消化不良,導致脹氣、腹脹、腹痛、便秘或腹瀉;3.慢性消化不良,導致細菌、真菌的過度生長和腸道通透性改變,增加人體排毒系統的負擔,并增加食物過敏癥、骨關節病和整體健康失衡的患病風險;4.吸收不良,導致長期健康并發癥,如貧血、營養不良、代謝受損和骨質疏松癥等;5.慢性腸道紊亂,會增加癌變、激素失調的風險。
那么,從功能醫學的角度,到底是哪些原因引起腸道健康異常的呢?
腸道的天賦使命是消化和吸收,它的設計首先考慮如何高效率地執行消化和吸收。小腸內部有無數的絨毛,每根絨毛上又有無數的微絨毛,總表面積達到300平方米。腸道表面覆蓋著由單層上皮細胞構成的黏膜,黏膜下面就是密密麻麻的微血管及乳糜管系統。食物由口腔、胃到達小腸,在精密調控下,消化分解成氨基酸、葡萄糖、脂肪酸等小分子,通過黏膜被吸收,然后由微血管、乳糜管等迅速進入循環系統。
但是,腸道同時也是最危險、最骯臟的地方,無數由口腔侵入的病菌、毒物,也可能同樣被高效率地吸收、高效率地輸送。所以,腸道要想完成吸收營養成分,需要同時具有強大的免疫功能。我們的身體在設計防衛體系時,將70%以上的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T細胞、NK細胞、B細胞等都集中到了腸道,70%以上的免疫球蛋白A,由腸道制造,用來保護腸道。所以,腸道的免疫功能至關重要,一旦腸道免疫性不能發揮作用,人體疾病的發生也就近在眼前了。
腸道健康的非免疫因素包括胃酸、腸蠕動、腸道菌群三方面。
1.胃酸。胃酸是一把雙刃劍,當它分泌過多時會對胃和十二指腸黏膜造成侵襲,同時增加胃蛋白酶致潰瘍的可能。而胃酸過少,也就是胃液分泌不足,則導致營養物質消化和吸收的障礙。許多礦物質和維生素需要足夠濃度的胃酸才能最好地被吸收,例如鐵、鋅和B族維生素。此外,胃酸過少或缺乏,還使得胃內 pH過高 ,不能殺死有害的細菌和病菌,使它們進入腸道,從而引發疾病。
2.腸蠕動。腸蠕動是指腸道的波狀收縮。其中小腸蠕動是食物經過胃初步消化后進入到小腸,小腸在吸收營養物質時產生的蠕動;大腸蠕動是食物被消化后進入到大腸等待被排出體外。腸蠕動的減少,會引起便秘等疾病,反過來增加身體排毒系統的負擔。
3.腸道菌群。健康人體的腸胃里有500多種細菌,人出生以后,就有菌群在腸道中存在了。雖然整個腸道都有細菌,但主要還是集中于大腸。正常情況下是有益菌占優勢,可一旦有害菌占了優勢就會導致胃腸菌群失調。有害菌及其排出的毒素侵蝕胃腸黏膜,就會導致胃炎、消化性潰瘍、結腸炎等各種腸胃病。腸道菌群平衡發生改變,還可能是風濕性關節炎、脊椎關節炎等疾病的起始原因。
1.壓力。壓力可以增加腸道通透性,使得腸道內的細菌和細菌性抗原穿越腸道上皮屏障、激活黏膜免疫反應,反過來又改變腸道菌群的構成。越來越多關于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和抑郁癥患者的研究顯示,壓力促使血液從消化系統轉向主要肌肉群,腹部肌肉會不自覺地持續緊縮造成腹痛。同時,壓力也會導致腹鳴、腹瀉、便秘、胃潰瘍等疾病。長期的階段性壓力和慢性壓力則引發腸易激綜合征、胃潰瘍等。
2.糖尿病。I型糖尿病也可能涉及腸道通透性增加,從而激活胰腺T細胞,引發腹痛、腹瀉等癥狀。
3.營養。腸道的上皮細胞每3~7天就更新一次,如果沒有充足的營養,腸粘膜上皮細胞的功能就不可能良好。比如,谷氨酸鹽可以維持上皮細胞的抵抗能力、降低腸道通透性,增加腸道屏障功能;鋅對更新速度快的細胞如胃腸道上皮細胞、免疫細胞非常重要。給急性腹瀉和腸黏膜鋅水平較低的患者補充鋅可縮短急性腹瀉的病程;如果缺乏維生素 A,會導致兒童腹瀉、呼吸道感染和增加死亡。維生素A的缺乏與胃腸道屏障功能減弱有很大關系。
營養對于消化酶的形成也很重要,比如沒有鋅、銅、B12、葉酸等營養素,消化酶的合成就會受影響。消化酶是一種蛋白質,可促進食物中糖、脂肪、蛋白質等大分子水解成小分子物質,以便被人體吸收利用。消化酶分泌不足或功能下降,是消化不良癥狀產生的重要原因。
因此,功能醫學認為,必須在身體不適或疾病發生前,通過檢測,了解胃腸道的消化和吸收情況、腸道免疫、腸內菌群狀態,以評估消化系統的健康狀況,以便及時調整,預防疾病的產生與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