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重組
太重“鐵人”
——記全國勞動模范、太重鍛造分公司鍛工組長邱娃
■太重組

在太重鍛造分公司生產廠房內,一臺5噸電液錘機不停地鍛壓著一塊火紅的鋼錠,西側的行車在軌道上前后移動,不停地調整著鋼錠的角度,電液錘每錘擊一次,地面也隨著顫動一下。
站在距離鋼錠約三米遠的地方,就能感到陣陣熱浪襲來,而就在距鋼錠不足一米處,一位身著工裝、身形高大的工人師傅,卻在不時地用卡尺測量鋼錠的厚度。他就是邱娃,連續16年被評為太重集團勞模,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模稱號的優秀共產黨員。走近電液錘,感覺皮膚灼熱,有點窒息。邱娃穿的衣服卻很厚,裹得嚴嚴實實。邱娃說:“鋼錠的鍛壓條件是溫度達到1250攝氏度至1300攝氏度,電液錘的重量是5噸,沖擊力卻達900噸以上,我必須穿多點,否則飛濺出的一點碎片就能將身上燙個大洞。”就在這一平凡崗位上,邱娃由學徒工成為人人夸贊的全國勞模。
記得許多年以前,邱娃這個名字就如雷貫耳,廣播和報紙上時常能聽到、看到他的名字,電視上也常常能見到他的身影。三十年如一日,現在,他每天依然在熊熊的爐火前“打鐵”,驗證了“打鐵還需自身硬”這句話的真理性。
屈指算來,邱娃當組長17年了,結果是身子骨越來越棒,鐵越打越“精”,他和他的伙伴們鍛造出來的鋼錠幾乎件件是精品。可就這樣他還是不滿意,總是“雞蛋”里面挑骨頭:能不能改變一下傳統操作方法,減少鍛造火次,讓工效再提高提高?于是,新辦法又出來了——
在加工軸類鍛件時,把材料相同、尺寸相符的產品合鍛成型,一次就能干幾件乃至十幾件鍛件,再用帶鋸床鋸下來,不用剁刀,省料又省時。就這一招,工效大大提高了。一位工人師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2010年的二三月份,太重承攬了一批大型鍛件,當時用戶催得特別急,而這批產品的技術工藝要求十分嚴格,不允許出任何差錯。邱娃一遍遍仔細校對尺寸,仔細算料,改進工具。干出來的鍛件不但質量過硬,外觀也格外漂亮,受到用戶的稱贊。“就這一批活兒,我們還節約了原材料3噸,節約煤氣的價值就有5萬多元。”小組里一位小伙子一臉自豪地說。
是的,小伙子沒有說錯,遠的不說,僅最近幾年,邱娃所在小組生產的鍛件產量直線上升,由過去的每月20多噸,提高到現在的200余噸,整整10倍!邱娃還積極配合技術人員對工藝和工具進行改進,全年節約原材料近60噸,價值30余萬元;節約煤氣近21萬立方米,價值24萬元;利用廢舊鍛件40余噸,價值20余萬元。

邱娃在鍛造爐前
別看邱娃人長得五大三粗,其實是個細心人,這不,只要一閑下來,他就開始琢磨了:“在咱分公司,原材料是企業生產成本中的大頭,大約要占到成本的80%。一公斤材料少則幾元,多則幾十元至上百元,假如能把原材料的利用率再提高一下,這成本不是就降下來了嗎?”他是個心里擱不住事的人,主意一定,立馬向工藝人員提出自己的建議:從改進工藝和工具著手,材料利用率一定能夠提高。分公司采納了他的建議,經過試驗果然很靈。譬如軸類鍛件和板類鍛件,以前是一件一件地干,現在則盡可能合鍛后鋸切,這種新工藝不但減輕了勞動強度,還減少了生產過程中的料頭和毛刺,鍛件表面也漂亮多了。這樣一來,鍛件的尺寸更精確了,原材料利用率更是大幅提高,每月節約至少5噸,光是這一項價值就達2萬余元。
常言道強將手下無弱兵。邱娃這個鐵骨錚錚的漢子,帶出了一群和他一樣的“鐵漢”。僅2010年,他所在的小組就完成鍛件產量1930噸,為考核指標的120%;完成工時43000小時,為年計劃的170%;鍛件優質品率達到92%;比考核指標提高了15%。
邱娃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榮譽,在實際工作操作中,他把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經常與小組成員進行技術交流。他深知質量就是企業的生命,生產小組質量管理的核心就是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因此,小組每生產一件產品前,他都要認真分析圖紙,研究工藝,在組內進行技術交底,對原材料進行認真檢查,把好材料入口關。多年來,他積極發揮“傳幫帶”的作用,帶出了多名優秀徒弟,2名他帶出的徒弟已成為獨當一面的班組長。
每接受一項新任務,不管多么艱難,邱娃從不說“不”。此前,鍛壓分公司承擔了為太鋼和武漢一家大型企業生產一批大型鍛件的緊急任務。這批活兒技術精度要求極高,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鍛件報廢。他認真研究圖紙和工藝標準后,一次次探索并總結:當爐火溫度達到1180攝氏度時,立即進行鍛造,這一切都必須在3分鐘之內完成;然后在水中進行3分鐘淬火,再進行3分鐘鍛造……反復幾次后,最終圓滿達到了質量要求。
小組里的工友們都知道,最難干的活兒當數壓力容器,原有的機械設備都用不上,只能憑手工操作。邱娃嚴格檢驗原材料材質,坯料下料道道把關,爐溫加熱嚴格按照工藝標準進行,每一道工序環環緊扣。就這樣,他小組的產品實現了一次交檢全部合格!
炎熱的夏天,生產現場氣溫超過50度,爐前溫度則達到70度,不是親臨現場,誰都難以想象工人們是怎樣汗流浹背忘我勞動的。上班八小時,邱娃全身的工作服如同在水里泡過一樣,濕淋淋的可擰出水來。廠里規定每天清早7∶30上班,他7點以前準時到崗位,全車間他總是第一個到;下班后,最后一個離開的也是他。他家在山西介休市,但20年里從來沒有休過一次探親假;每年春節,從除夕到正月初六,他都一直堅守在崗位上……
邱娃有一顆善良的心,關心工友勝過親兄弟。他常說:“咱們整天跟火與鐵打交道,一不小心不是燒傷就是骨折,千萬千萬要小心。”世人皆知,鍛造行業事故率是相當高,可邱娃當組長這么多年,竟連一丁點兒事故也沒有發生過。他的“秘訣”是:班前會上強調安全,此其一;工作前先看清圖紙,熟悉每一個工藝細節,此其二;工作當中時刻注意可能出現的隱患,此其三;如果發現有不安全因素,立即停機檢查,直到完全放心為止,此其四……也許正因為這樣,他的小組多次都被評為“太原市安全先進班組”。
小組里若誰家里有事,邱娃比誰都著急。一位工友的父親病了,他得知后冒著瓢潑大雨,連夜趕了30里路到工友家中看望。另一位工友的老父親不幸病故,臘月里天降大雪,邱娃帶頭驅車去看望,車在路上一個勁兒打滑,只好走走停停,甚至幾個人下來推車,終于及時趕到工友家中……他由于多年勞累,患了嚴重的頸椎和腰椎勞損病,工作中一旦犯病,腰疼得直不起來。但他忍著劇痛從不吭一聲,也從來沒有休過一天病假。天長日久,他成了大伙兒心目中的“鐵人”。
邱娃在單位里,是人人公認的“拼命三郎”,在家里卻不是一個合格的孝子。70歲高齡的老母親腿痛了好長時間,連炕也下不了,兩個妹妹在床前盡孝,作為兒子的他卻始終忙于工作,沒有照顧過母親。
邱娃樸實的形象,誠實的為人,務實的工作作風和對事業的忠誠,鑄就了他在困難面前從不退縮、成績面前不自滿的性格。他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成為太重職工學習的榜樣。邱娃連續16年被評為太重集團勞動模范。2004年,被評為太原市先進生產者。2005年至2006年,被評為太原市勞動模范。2010年,被評為山西省勞模。2013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5年,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光榮稱號。
在省城,他是“藍領明星”;在太重,他是人們心中的一面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