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博 張桂紅
(華南農業大學,廣東廣州510642)
豬附紅細胞體病的診斷與防控
方博 張桂紅
(華南農業大學,廣東廣州510642)
豬附紅細胞體病是由附紅細胞體感染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主要引起病豬的急性貧血型黃疸和發熱。急性病例可引起嚴重的臨床癥狀和死亡,慢性病例則影響肉的品質。因此對豬附紅細胞體的病原學、流行病學、臨床癥狀、診斷與防控等方面進行闡述,為該病的防控提供參考。
豬附紅細胞體;貧血型黃疸;發熱;防控
附紅細胞體病也俗稱類邊蟲病、赤獸體病和紅皮病等,由寄生于人、豬、牛、鼠等幾種動物的紅細胞或血漿里的附紅體所引起,主要臨床癥狀是急性、黃疸、貧血、消瘦、呼吸困難、腹瀉和發熱,嚴重時可造成死亡。豬附紅體屬于立克次氏體,形體比血液原蟲小,其形態多呈球形、細桿形,平均直徑在0.2~2μm。光鏡直接檢查血液,紅細胞呈橘黃色,附紅細胞體附著于紅細胞表面呈淡藍色。電鏡下觀察經姬姆薩染色后的血涂片,紅細胞上呈粉紅色。附紅細胞體常附著于紅細胞上因而得名,常一端或全部吸附紅細胞表面或周圍。由于吸附的數量及其形態不同,使紅細胞呈毛球狀、齒輪狀、不規則的芒星狀。豬附紅細胞體對化學消毒藥物較敏感,普通消毒藥物就能殺滅,但其對低溫的抵抗力較強。利用0.5%石炭酸于37℃經3h可將其殺滅。豬附紅細胞體在5℃條件下可存活15d,在冰凍的血液中存活時間可長達31d,在-70℃條件下,可在15%甘油的血液中存活80d,凍干成粉保存可保存三年之久。
該病一般多發于高熱、多雨的夏季,冬季發病較少。豬場中不同品種、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豬均易感染,仔豬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成年豬發病率和死亡率較低,有的呈隱性感染,成為傳染源。常與高致病性藍耳病、偽狂犬病等混合感染。病原主要為接觸性、血源性、垂直性及吸血昆蟲媒介等方式傳播。病豬和隱性感染豬是主要的傳染源。潛伏期長短不一,平均潛伏期7天左右。另外,斷奶仔豬飼養密度大、營養水平差以及飼養管理水平差等因素均可導致該病的急性發作。
該病懷孕母豬、保育豬多發,種豬發病較少。不同年齡的豬所表現的臨床癥狀差異較大。
3.1哺乳仔豬
7-10d的哺乳仔豬較易感染該病,病豬開始時體溫升高至42℃,發抖,腹瀉;眼結膜蒼白或黃染,皮膚發紅。病程短,死亡率高,大部分仔豬臨死前有四肢抽搐或劃地、角弓反張等神經癥狀。
3.2斷奶仔豬
以40-60d的斷奶仔豬為例,發病后豬精神萎頓、喜臥、嗜睡、扎堆、稽留熱。病豬皮膚蒼白;眼結膜發炎、水腫,嚴重時因眼瞼粘連而無法睜眼;個別豬耳尖發紺,少數豬胸部、耳后及腹部有出血斑點;有的豬步態不穩;有的豬發病7d左右會出現急性死亡,死亡時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出血嚴重。
3.3育肥豬
對于患病育肥豬,表現為生長緩慢,發育不良病豬常出現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不食,四肢無力,站立不穩。體溫高達40℃以上,稽留不退。被毛無光澤,呼吸不暢,且排出濃茶色尿或血尿,排便困難,糞便呈羊屎樣,糞球表面可見潛血和粘膜。
3.4懷孕母豬
發病時病豬表現為體溫升高,精神沉郁,喜臥,厭食,全身皮膚發紅,乳房及外陰水腫,不發情或延遲發情,屢配不孕,流產,早產,產仔數少,產弱仔,木乃伊胎,死胎及產后無乳等一系列繁殖障礙綜合征。
3.5公豬
公豬較少感染,病豬主要表現為性欲減退,精子活力下降等癥狀。
該病的特征性病變是貧血和黃疸。剖檢病死豬,可見皮下水腫,血液稀薄如水樣且凝固不良;粘膜、腹腔內的脂肪、肝臟等部位有不同程度的黃染;全身淋巴結腫大,切面外翻;肺臟水腫;心包積液;脾腫大,發黑,上有壞死點或壞死灶;肝臟腫大變脆,表面呈土黃色大理石樣,有實質性炎癥和壞死;膽囊腫大,膽汁充盈,膽汁濃稠;腎臟腫大變脆有出血點或表現為貧血,腹水增多。全身肌肉色澤變淡;胃底部有散在出血斑;腸壁變薄,粘膜出血;肺紅腫、充血,少數肺間質水腫,或伴發胸膜炎。
在豬附紅細胞體的實驗室檢測中,通常將病豬的血液進行涂片后利用顯微鏡觀察,來進行確診。
5.1鮮血壓片
采取病豬前腔靜脈抗凝血,加生理鹽水按照1︰1稀釋混勻,取1滴于載玻片上,加蓋玻片置油鏡或者高倍顯微鏡下鏡檢,發現附紅細胞體附著于紅細胞表面,使紅細胞呈星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還可以看到在血漿中抖動、轉動的原點狀病原體,則該血樣為陽性。
5.2涂片染色
取1滴病死豬血液于載玻片上,推片,干燥后利用甲醛固定,采用姬姆染色30min后鏡檢。在高倍鏡下觀察,紅細胞邊緣不整齊,呈菠蘿樣,在紅細胞表面及邊緣上有呈各種形式分布的、強折光性發亮的許多圓形、橢圓形紫紅小體。再進行瑞氏染色,觀察可見蟲體呈紫藍色,則可判定血樣為陽性。
由于之前養殖戶普遍對本病認識不足,發病后常采用大劑量、多次使用多種抗生素、磺胺類藥等退熱藥治療,往往花費巨大卻得不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因此,建議采取以下綜合措施進行防控。
6.1及時隔離和無害化處理
對病豬及疑似病豬盡早隔離飼養,發現病死豬立即焚燒、深埋。
6.2定期消毒
使用3%NaOH溶液對畜舍、用具及排泄物等進行徹底消毒,殺滅蚊蠅、疥螨、血虱等傳播媒介。平時7-15天消毒一次,高危季節5-10天進行一次徹底消毒和驅蟲。全群用百毒殺、消特靈交替使用消毒,并在飲水中加入電解質和多種維生素。
6.3科學的疫苗接種
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做好豬口蹄疫、豬瘟、藍耳病、豬丹毒等疫苗的接種工作,由于藍耳病、圓環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疾病主要破壞豬的免疫系統,造成免疫功能低下,此時附紅細胞體也會乘機而入。
6.4有效的藥物防控措施
在附紅細胞體病高發的季節,當氣溫升高到30℃以上時就要采取預防措施,特別是當個別豬采食量下降或已經出現貧血、黃疸癥狀時要全群預防。抗生素主要使用四環素類,如多西環素、強力霉素、土霉素。磺胺類對附紅細胞體基本無效,但對弓形體、螺旋體等效果良好。四環素類、磺胺類的毒副作用都比較大,要嚴格控制劑量、使用時間。在使用敏感抗生素的同時一定要重視控制病毒,添加抗病毒中藥制劑,連用15d以上。還要考慮到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強藥物療效,減輕藥物毒副作用,所以要配合電解多維等免疫增強劑。如果豬體溫升高、采食量下降時可以飲水給藥,在飲水中添加抗生素、磺胺類的同時還要添加葡萄糖、氯化鈉、碳酸氫鈉和氯化鉀等,但要注意配伍禁忌以及酸堿對藥物的影響。這樣可以補充營養,增強抗病能力,加速康復。常用藥物:(1)血蟲凈(或三氮瞇、貝尼爾)5~10mg/kg,用生理鹽水稀釋成5%溶液,分點肌肉注射,1次/d,連用3d。(2)咪唑苯脲1~3mg/kg,1次/d,連用2-3d。(3)四環素、土霉素(10mg/kg)和金霉素(15mg/kg)口服或肌注或靜注,連用7-14d。(4)新砷凡納明10~15mg/kg靜脈注射,一般3d后癥狀可消失。
6.5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該病為人畜共患病,可通過破損傷口、污染器械等感染人,引起人的附紅細胞體病。在實際工作中,獸醫人員及飼養管理人員要加強自我防護意識。
S858.28
A
1005-8613(2016)11-0049-02
2016-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