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駒 張曉雷 王玉光
?
中醫傳承應以名老中醫特色治則治法傳承為核心
馬家駒張曉雷王玉光
如何把名老中醫經驗更好的傳承下去,是目前中醫傳承的關鍵。中醫傳承的是名老中醫的具體臨床經驗背后所蘊含的辨證論治體系,即臨床辨證思維。方隨法出、法隨證立,法指的是治則治法,上承辨證,下啟處方用藥,處于關鍵核心環節。筆者研究認為:(1)中醫傳承的是名老中醫臨床思維;(2)臨床思維具體體現在治則治法中;(3)治則治法有理論源流及體系;(4)特色治則治法源自于獨特的病因病機認識;(5)特色治則治法對臨床實踐有重大指導價值,并能夠被后人傳承發展。因此提出中醫傳承應以名老中醫特色治則治法傳承為核心。
中醫傳承;名老中醫;治則治法
名老中醫經驗傳承關系到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和未來,基于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學術思想傳承研究,將名老中醫特色治則治法作為重點研究方向。筆者通過探索與對前期工作的總結,認為名老中醫的經驗傳承,絕非是一方一藥的傳承,而在于方藥背后臨床思辨體系的傳承,在于臨床思維的傳承,即治則治法的傳承。因此中醫傳承應以名老中醫特色治則治法傳承為核心。
中醫人才培養周期較長,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歷經數十年的臨床磨礪,從臨床實踐中總結經驗,繼而方能在學術上有所建樹,方成為名老中醫。因此名老中醫是最能體現中醫臨床療效的一批人,名老中醫豐富的臨床經驗是寶貴的,而需要后學者傳承的恰恰是名老中醫的寶貴臨床思維。臨床思維是決定臨床療效的關鍵,而創新的臨床思維又是中醫理論發展的基礎[1]。中醫臨床思維貫穿于整個診療過程中,分為臨床診斷、辨證思維、臨床治療(處方用藥)思維,可以概括為理法方藥。
中醫傳承的并不僅僅是名老中醫的具體臨床經驗,而是臨床經驗、一方一藥背后所蘊含的辨證論治體系,即臨床思維。在臨床過程中,需根據辨證論治的結果確定不同的治則治法。法隨證立,因此通過治則治法可以反推出證。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通過清熱法可以反推出是實熱證,從溫陽法可以反推出是虛寒證。辨證是基礎,而最終落實到處方上的是具體的方、藥。治則治法承前啟后最為關鍵,因此治則治法在中醫辨證論治的理法方藥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承辨證以確定治則治法,下統方藥以指導遣方用藥。在正確辨證的前提下,治則治法確定的恰當與否,直接關乎處方用藥的方向,關乎臨床療效的優劣。正所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臨床上治則治法直接決定著臨床思路、決定著臨床療效的高低、有無。
方藥靈活加減的基礎在于對治則治法的充分理解,名老中醫、流派名家的著述、醫案也無一例外地體現出治則治法的臨證指導作用,因此傳承過程中,應該注意對治則治法的歸納總結,承者若不能充分理解治則治法而僅專攻具體一方一藥,缺乏治則治法的“圓機活法”指導下的處方用藥,只能成為“下工、醫匠”,也談不上對學術的傳承與發展。
治則治法是建立在整體觀和辨證的基礎上,對疾病進行全面的分析、綜合和判斷,從而確定不同的臨床治療原則和治療思路,所以治則治法的確立體現了臨床思維。治則治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正如五版《中醫基礎理論》教材認為:對臨床立法、處方、用藥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治療規律。
歷代名家獨特的學術思想,多來源于獨特而創新的臨床思維,具體表現在特色的治則治法理論體系中。同時這些創新的治則治法又都引發中醫理論的發展與進步。如張仲景的《傷寒論》確立的六經辨治體系,其中太陽麻黃湯證的辛溫解表,桂枝湯證的調和營衛,大青龍湯、小青龍湯的表里雙解,小柴胡湯的和解少陽等,都是以治則治法開創新的治療法門,從而被譽為“醫圣”。而后世張景岳的“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更是被后人在補益陰陽時所遵從。而溫病學派葉天士提出的“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的治則治法,直接指導了衛氣營血的辨證治療。
因此,中醫傳承的是能夠指導臨床實踐并取得顯著療效的臨床思維。治則治法上承診斷、下啟處方,是最具有中醫思維的核心理論知識。特色治則治法是從名老中醫數十年臨床經驗總結而來,源自于對病因病機獨到的認識,源自于對一般治則治法的升華,故而特色治則治法的傳承為名老中醫經驗傳承的重點和關鍵。因此名老中醫經驗傳承首先傳承治則治法,通過治則治法,上可推及其病因病機認識,下可指導其具體方藥的臨床加減應用。如此方可最大程度地傳承其學術理論體系。
中醫治則治法學源遠流長,肇始于內難。《素問·移精變氣論》稱治則為:“治之大則”。《黃帝內經》“運氣七篇”以“至真要大論”為代表,提出了諸多的治則治法,己經滲透在整個中醫學治療體系中[2]。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的“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為醫家所重視,被放在了整個中醫治則的最高層次,概括為“平調陰陽,以平為期”,即調理陰陽。《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的論述,歸納為“因時制宜”,后世發展為“三因制宜”。因此有學者認為治則治法理論與中醫學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是同步的。
如當今所論的治病求本、標本緩急、扶正祛邪等治則,皆可在《黃帝內經》中找到原貌。治則治法理論是由《內經》、《難經》奠基的,為其形成的標志[3]。自《黃帝內經》起,歷代醫家已經對其形成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并使其成為體系。
從中醫發展史來看,治則治法一直在中醫基礎理論中占據重要地位。治則,是治療原則的簡稱。《辭海》稱治則是“治療疾病的總原則”。治則是整個中醫治療學的根本原則和指導思想,具有適用于治療任何疾病和任何治療手段的普遍意義[4]。可以說凡是涉及中醫相關的臨床決策、治療等,皆受到中醫治則治法的指導。治法是治療疾病的具體方法或手段,方、藥、針、灸、取穴等則是具體的手段[5]。
治則、治法是建立在中醫發病觀基礎上的,常合稱治則治法,也泛稱為法。如“方隨法出,法隨證立”的法,即指治則治法。二者雖統稱為法,但前者為原則性,后者為具體體現,故不可混淆。對于治法,臨床中多加以分層,法當有大、中、小之分。又或稱之為:治療大法、基本治法、具體治法。盡管某些治法帶有法則性的指導作用,可以適用于多種疾病,但是仍缺乏普遍性意義。
大法或治療大法首推“八法”。八法的內涵在《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書已有論述,歷代均有所發揮,使之成為系統則出現在程鐘齡的《醫學心悟》,將其歸納為“八法”,即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因八法為治法的高度概括,故屬于治療大法。中法或基本治法為針對某一類具有相同病機或病性的疾病或病證而確立的治療方法,如“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等。小法或具體治法指針對具體病證而設立的具體的治療方法。如在“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基本治法指導下,具體而言又有溫陽化飲、行氣化飲、芳香化飲、淡滲利飲等不同,即是針對臨床具體病證的具體治法。具體舉例而言,如汗法當屬大法;而汗法又可分為辛溫解表、辛涼解表的基本治法,為法中之法,屬中法;具體而言,辛溫解表中又有麻黃湯的直接辛溫發汗解表、桂枝湯的調和營衛解表的具體治法,即小法;辛涼解表則可細分為辛涼平劑的銀翹散法、辛涼輕劑的桑菊飲法等。
從治則到治法,從大法到中法、小法的過程,是辨證論治的具體體現。在治則治法的指導下完成方藥的選擇,也是中醫臨床思維的過程。
“法隨證立”,只有證的確定,方能提出法來。故特色治則治法的提出源自于對核心病機的把握,源自于對病機關鍵環節的認識,如此才具備提煉特色治則治法的背景。如王永炎院士的化痰通腑法源自于中風病急性期的常見證候痰熱腑實證[6],抓住中風急性期發生發展的關鍵環節,故而針對性地提出化痰通腑法,從而顯著提高中風病的治療效果[7];國醫大師李士懋教授認為寒凝證臨床廣泛存在,通過把握寒凝證的指征(痙脈、疼痛、惡寒),從而創新性地提出汗法可用于里證、虛實相兼證、陽虛陰凝證等,也拓展了既往汗法只適用于表證的認知[8];國醫大師夏桂成教授的調周法源自于臨床,認為月經規律性來潮與陰陽消長轉化的周期節律有關,與整個自然界包括體內的圓運動生物鐘節律有關[9],并將之拓展到女性不孕癥、痛經病證、功能性子宮出血病證的治療。周平安教授運用表里和解法治療流行性感冒,認為北方外感的特點是表寒里熱,從而提出表里和解法治療流感,將和法拓展到外感疾病的治療上。
從上述名老中醫特色治則治法的形成過程來看,特色治則治法源自于臨床經驗的總結升華,源自于對疾病病因病機的獨特把握,通過臨床對其深化、凝練,最終形成特色治則治法,并對臨床治則治法體系有所補充,也是臨床客觀發展的需要。
臨床思維即是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隨證而逐層確定治則治法,繼之確定具體處方用藥的過程,猶如方劑有單方、復方之分,而法亦有單法、復法之分。由于臨床癥情千差萬別,證候不一,所以臨床上辨證處方用藥的過程蘊含的往往不是單一的治則治法,而是二法或數法合用。在單一治則治法的基礎上,合法方能合方,以此解決復雜臨床疑難問題。以《傷寒論》為例,六經辨證的體系中,解太陽表、清陽明熱各為單一治法,合起來就是表里雙解法的復法;而表里雙解法又可分為解表清熱的大青龍湯法、解表利飲的小青龍湯法等。而豬苓湯可謂一方三法,將育陰、清熱、利水三法融為一體。八法之中,百法備焉。
醫者臨床中根據復雜證候,需要合理搭配選擇不同的治則治法,法與法的聯合應用,更為恰當地適應了復雜的臨床病證變化。在逐層深入確定的治則治法指導下,將法與法配伍組合,從而構建了整個中醫臨床治療體系。
王永炎院士在人民衛生出版社的《中醫臨床必讀叢書》序言中談到:“中醫治學當溯本求源,古為今用,繼承是基礎。”韓愈《師說》曰:“古之學者必有師。”數千年來的中醫發展離不開中醫傳承,傳承是數千年來推動中醫不斷進步發展的動力,歷史上璀璨如星河的中醫經典著作承載著傳承,又在不斷創新發展,從而形成百家爭鳴的學術流派,可以說傳承與創新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永恒主題,也是推動中醫藥事業前行的動力,傳承也是中醫發展的關鍵。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是中醫的基本特點,療效是中醫存在的基石,而在辨證論治中,“方隨法出、法隨證立”是關鍵,治則治法上承辨證,下啟處方用藥,處于關鍵核心環節。
如何把名老中醫經驗更好地傳承下去,也是目前中醫傳承的關鍵。在前期課題研究基礎上,筆者認為名老中醫臨床中凝練形成的特色治則治法傳承是中醫傳承的核心,特色治則治法是名老中醫經驗傳承的關鍵,也是課題研究方向。原因有四:(1)中醫傳承的是名老中醫臨床思維;(2)臨床思維具體體現在治則治法中;(3)治則治法有理論源流及體系;(4)治則治法源自于獨特的病因病機認識;(5)特色治則治法對臨床實踐有重大指導價值,并能夠被后人傳承發展。今后將在名老中醫特色治則治法傳承中進一步研究,以更好地推動名老中醫經驗傳承工作。
[1]顏乾麟.關于中醫臨床思維的思考[J].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31(5):1-2.
[2]張立平.《素問》“運氣七篇”治則治法研究[D].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2006:12.
[3]張登本,孫理軍.治則治法理論研究的現狀與思考[J].中醫藥學刊,2005,23(1):17-19.
[4]王雪華.《金匱要略》治則治法辨析[J].河南中醫,2006,(2):15-18.
[5]張浩良.治則治法新論(綱要)[J].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88,12(4):43-46.
[6]王永炎,劉炳林.中風病研究進展述評[J].湖南中醫藥導報,1998,4(1):9.
[7]劉岑,高穎,鄒憶懷.化痰通腑法治療中風痰熱證之臨床應用與理論創新[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1,17(1):89-91.
[8]李士懋,田淑霄.汗法臨證發微[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22-30.
[9]夏桂成.月經周期與調周法[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8,14(3):141-143.
(本文編輯: 韓虹娟)
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2013BAI13B02)
100010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呼吸科[馬家駒、張曉雷(碩士研究生)、王玉光]
馬家駒(1982- ),博士,主治醫師,北京中醫藥學會師承工作委員會常務委員,北京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委員。研究方向:運用經典學說辨治思路指導呼吸臨床相關病證。E-mail:pdsmajiaju@163.com
王玉光(1969- ),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醫藥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感染分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研究方向:肺間質纖維化及難治性肺部感染中西醫診治。E-mail:wygzhyiaids@126.com
R249.2
A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10.013
2016-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