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婉潔+鄭智維

“去產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而“去產能”的核心就是“僵尸企業”的退出。
2015年12月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提出五大任務,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其中“去產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而“去產能”的核心就是“僵尸企業”的退出。
在今年2月25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上傳出這樣的信息:根據中央的要求,發改委和工信部正研究制定處置“僵尸企業”的具體實施方案。
這么短的時間就有了實質性進展,處置“僵尸企業”正在加速。
那么,“僵尸企業”主要集中在哪些行業?聚集在哪些區域?在處置“僵尸企業”過程中面臨哪些困難?應該如何解決?
集中在華北東北
“‘僵尸企業存在于很多行業中,比如鋼鐵、煤炭、石化、建材、有色金屬等等。不僅僅國有企業中有,民營企業中也有。”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員馮立果對《民生周刊》記者說,上一輪去產能主要集中在以紡織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現在集中在以鋼鐵、煤炭等為代表的資本密集型重工業,處理“僵尸企業”屬于前期政策消化期的內容,傳統工業制造行業、商貿服務業是國有企業改革的先行行業,因而“僵尸企業”相對比較多。
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僵尸企業”數量相對較少。據甘肅省官方初步統計,目前該省有113戶特困工業企業,負債共計1569億元,資產負債率達76.4%。而青海省召開的相關會議顯示,該省省屬國有企業目前有17戶困難企業面臨扭虧脫困的發展難題。
據資料顯示,廣東、江蘇、北京、上海、重慶等省市,工業基礎好,轉型升級快,壓力并不大。真正包袱較重的還是那些老工業、資源型省份,比如東北三省、河北、內蒙古、山西等地。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李錦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僵尸企業”大多集中在華北和東北,主要是重工業和化工業。“僵尸企業”的數量與經濟發展水平是有一定關系的,絕大多數“僵尸企業”都有特定的歷史背景。
東北三省作為最早布局的重化工業基地,不少國企歷史悠久,職工眾多。計劃經濟時期,這些企業出于保障職工福利、承擔社會責任的需要,“大而全、小而全”組建了大量跟生產經營沒有直接關系的機構承擔社會職能。
各省份紛紛行動
今年元月4日,《人民日報》刊發文章《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權威人士”在提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時指出,當務之急是斬釘截鐵處置“僵尸企業”,堅定不移減少過剩產能,讓“僵尸”入土為安……
清理“僵尸企業”目前已成為從中央到地方的高頻詞匯,一場合圍戰在各省份打響。
《民生周刊》記者梳理各個地方對“僵尸企業”的處置情況時發現,根據中央“盡可能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做好職工安置工作”的要求,各地都表態要采取市場化的方式,停止對其各種形式的保護。
除山東外,湖南省經信委根據國家部署將對各行各業的“僵尸企業”進行摸底調查,及時處理。
另據媒體報道,重慶近期提出,去除一批過剩產能、一批“僵尸企業”和空殼公司,使技術落后、環保不達標、生產不安全、長期虧損的企業基本消除,騰出資源要素、市場空間支持有前景的企業發展。這包括將重慶煤炭產能要壓減到2000萬噸以內,造船行業力爭退出產能20萬載重噸等。
而廣東則制定了去產能專項計劃——《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行動計劃(2016~2018年)》。計劃提出,到2018年底,廣東要基本實現“僵尸企業”市場出清。其中,到2016年底,全省國有關停企業全部出清;2017年底,全省國有特困企業基本脫困;2018年底,國有資本配置效率顯著提高,國有經濟結構明顯優化。
實施方案正在制定
在處置“僵尸企業”過程中,除了地方政府,中央有關部委也早已經行動起來。
在2月25日國新辦發布會上,工信部部長苗圩稱,工信部正在與國家發改委研究制定處置“僵尸企業”的具體實施方案,堅定不移化解產能過剩。
工信部副部長馮飛在發布會上介紹了推動產業重組、處置“僵尸企業”的總體思路,按照企業主體、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依法處置的原則,更加注重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法治辦法,通過兼并重組、債務重組乃至破產清算,盡可能多地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積極穩妥推動“僵尸企業”退出。
即將出臺的“僵尸企業”退出政策將是一個更有針對性的“去產能”政策。政策將鼓勵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并主要著眼企業退出中的兩個困難——職工安置和資產處置,保證在處置“僵尸企業”的過程中,維護社會穩定,不造成大規模的下崗潮。
馮飛透露,中央決定設立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資金規模為兩年1000億,用于解決職工安置、轉崗、技能培訓等方面的問題。
當然,處置“僵尸企業”實施起來會面臨很大的困難,尤其是在鋼鐵、煤炭、水泥、建材等產能已達到峰值的行業,因此,積極穩妥化解過剩產能、深化改革謀求創新已經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