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麗
很多人都把《弟子規》當作中國古代的蒙學經典。不過,最近有學者翻出了《弟子規》的前世今生。
清代文獻研究者黃曉丹說:“《弟子規》的作者李毓秀,是清代山西絳州的一位秀才。《弟子規》在作者死后一百多年才被人們注意到。所以現代宣傳中說‘古代出現了那么多賢人君子,寫下那么多唐詩宋詞,都是因為古人從小讀《弟子規》,這是不合適的。”
人文學者孫虹剛說,《弟子規》的作者李毓秀的確是清朝順治年間的人,這位老先生當年自己辦私塾,寫了一個教育孩子的國學啟蒙教材叫《訓蒙文》,后來被不斷加工傳播,成為《弟子規》。誰也沒說是先秦時期的東西。《弟子規》的話本身是從《論語》中來的。入則孝,出則悌,謹和信,泛愛眾,就是一個做人做事的基本禮儀、基本行為規范。
可以確定的是,《弟子規》最初的使用環境是祠堂、茶館、書館,使用對象是干完農活的成年人,適用范圍是社會下層;《弟子規》里面對兒童的童真童趣沒有一點欣賞的意味,因為它本來就不是專門寫給兒童的。
但因為《弟子規》在仁、義、禮、信等方面都飽含著中國傳統美德的價值觀,講述了如何孝敬老人、謙讓朋友,對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積極作用,不能否認它確實是一本培育孩子心智的好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