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秀
眉山市彭山區文化廣播新聞出版局
論文化館公共設施與公共文化服務
李璐秀
眉山市彭山區文化廣播新聞出版局
文化館基礎設施建設是公益性文化設施,是當地人民政府向社會提供的公共文化陣地,因此加強文化館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事業和文化公共服務,更好的滿足當我國大型公益事業的不斷開辟和發展,更好的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為此本文對如何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如何做好文化服務做了詳細的論述,僅供參考。
文化館;文化建設;設施
文化館的基礎設施建設他是一個地區、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是體現城市現代化文明發展標志性建筑,體現了一個城市的進步與文明。有效的為公共文化免費開放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平臺,是新時期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要支撐;也是塑造城鄉形象,提升城鄉文化品位,提高城市競爭力,增強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發揮本地區域優秀文化資源,拓展城市對外宣傳的一個重要窗口。
公益性的文化設施其職能是國家的公共文化載體,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而目前城市中的文化館建設日常活動和公共服務基本由國家倡導,是一個國家文明的象征。文化館的一切工作和公共文化活動,其所代表的都是一種國家行為,目的是更好的提升思想文化建設,主張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結合,滿足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因此在文化建設過程中,需重視政府對文化建設的引導和監督作用,全面體現公共文化的有效機制。在文化館建設過程中政府需有計劃,可實施,并體現在經濟和社會總體規劃中,納入本級的工作部置和目標考核,納入財政預算,責任落實到人,強化政府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支持力度。這樣才能使文化館在開展公共文化服務中更好地完善各項服務功能,滿足群眾對文化的基本需求。同時建議各級政府應按照國家有關政策,逐年加大對文化館開展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支持公益事業的開展和事業的經費建設。在事業開展中,加強對基礎專項基金的管理,尤其重視文化建設過程中的新項目的引進以及經費的保證,更好的調動當前文化建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公益性的文化設施在為大眾服務中發揮其良好的服務功能作用。
新時期的人民群眾已不滿足于天天“看看新聞、聽聽戲、天天守著電視機”的低水平,這單一層次的文化生活,而是積極健康的追求科技、教育、文化、娛樂、健身、衛生等為一體的多層次、多樣化的休閑娛樂相結合的文化生活。近幾年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對于文化的追求,精神文明建設的需求逐步提高,文化多元化建設,創新化,多面化的特征也較為明顯。人們對美的追求,對文化的探求,對新元素的渴求,在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中追求文化的真,善,美。文化發展有利于提升自身思想意識,推動高品質文化的再現,以豐富的文化生活,打造文明性城市,在物質和精神中打造完美一體,滿足個性與共性的結合。
(一)積極弘揚先進文化主旋律
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新需求,首先,對于文化館的建設中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方向。全面貫徹執行黨的文藝方針政策,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要以人為本,緊密結合實際,要與時俱進,以繁榮和發展為中心,以改革和創新為動力,努力開拓文化館公共文化免費開放的新局面。其次,文化館的工作一定要緊緊環繞在我國政府和黨的文化建設中心任務周圍,加強全面服務意識,服從大局的意識。與此同時,文化工作的開展需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想貼近,將大型公益普及到農村的文化事業、社區、學校和企事業單位,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文化活動,用積極健康向上的,寓教于樂的文化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
(二)積極改變觀念,認真服務于群眾
受到傳統工作習慣的影響,我們在開展群眾性文化工作時,單純片面的強調了群眾的文化興趣和愛好,只是針對個別或者群眾活動愛好者,往往忽略了文化的全面性,針對人群的廣泛性,需注意到我們需更好的服務廣大全體群眾。所以,免費開放的公共文化活動是為了更好的保障大眾的公共文化服務所享有的權益。也就是說,開展公共文化活動應當以人民群眾,以實現公眾的文化權利為第一目標。當然,我們更不能沿襲過去的以文補文的做法,去搞經營性的各類文化活動。更不能讓本館的專業干部去開辦各類培訓班收取費用。文化館開展的各項服務工作時,謹記,文化活動的開展是為了滿足廣大群眾對文化的需求,保證人們的文化權利,對精神文明的追求得到制度和實踐上的保障。開展好公共文化服務,是對每一個公民基本文化權利的有效保障,實現文化需求保障性建設。
(三)加強管理,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人員素質
近些年致力于對文化館的推出,并逐步將其作為文化傳播的陣地,這就需要對文化館工作的人員的素質進行全面的提高,也是開展好文化工作日常性服務的重點化的任務。就文化館建設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進行專業性的培訓,并建設高效,高素質,高能力,責任意識強,創新創新化的管理和服務隊伍。同時文化館自身建設上也需與時俱進,強化對自身建設的改進,多種形式的變革,在社會文化的發展大潮中,提高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創新思想和創新理念,更好的保障對群眾的服務工作的指導,和組織創新。
加強文化館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文化館建設服務理念。更好的與當前經濟實力的提升,和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機結合,為滿足人民對于日益增長的經濟水平發展與當前文化的不協調的需要。這將要求文化館建設過程中全面考慮,滿足公共服務的需求。文化館在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文化服務上還在服務上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服務,同時增加創新意識,加強文化建設中的可建設性,提高服務水平。在基礎設施齊全,人員素質不斷提高的同時應更積極推出文化館性的文化,創新農村文化、樹立節日文化意識、進入社區,服務文化、校園文化、軍營文化、企業文化。打造出具有本地民族、民間的特色文化、非遺文化。舉薦大量的優秀文化作品,更好的反映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反映地區特色。并不斷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活力,用良好的文化設施、優秀的服務隊伍高質量地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1]張頡.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體系建設初探[J].大眾文藝,2015,22:14-15.
[2]王顯成.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滿意度研究[J].人文天下,2016,09: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