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編輯部
“十三五”讓建筑“轉綠”
文/本刊編輯部
6月7日,第二屆中美氣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會在北京召開,會上, 保爾森基金會預測,“十三五”期間,中國需要投資1.65萬億元人民幣(約2540億美元),用于支持新建綠色建筑以及對現有住房和商業建筑進行大規模節能改造。
其實,發展綠色節能建筑是我們國家一直以來的追求。近年來,我國綠色建筑發展規模始終保持大幅增長態勢,截止2015年12月31日,全國共評出3979項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總建筑面積達到4.6億㎡。其中,設計標識項目3775項,占總數的94.9%,建筑面積為43283.2萬㎡;運行標識項目204項,占總數的5.1%,建筑面積為2686.4萬㎡。平均每個綠色建筑的建筑面積為11.6萬㎡。
隨著2015年1月1日新國標《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14正式實施,新國標“要求更嚴格、內容更廣泛”,這也意味著新標準會進一步規范綠色建筑行業的市場,使綠色建筑品質提升至更高的水平。2015年,2部專項標準獲得批準,分別為2015年4月8日獲得批準的《綠色商店建筑評價標準》(GB/T51100-2015),自2015年12月1日起實施,以及2015年12月3日獲得批準的《既有建筑綠色改造評價標準》(GB/T51141-2015)和《綠色醫院建筑評價標準》(GB/T 51153-2015),兩部標準均自2016年8月1日起實施。《綠色博覽建筑評價標準》待發布,《綠色飯店建筑評價標準》、《綠色生態城區評價標準》、《綠色校園評價標準》、《綠色建筑運行維護技術規范》4部標準在編。結合之前已發布實施的《綠色工業建筑評價標準》(GB/T 50878-2013)、《綠色辦公建筑評價標準》(GB/T 50908-2013)、《建筑工程綠色施工評價標準》(GB/T 50640-2013)、《綠色鐵路客站評價標準》(TB/T 10429-2014)等,我國的綠色建筑標準體系已進入領域劃分更加細致、評價更加全方位的新時期。
2015年5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發布,文件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要堅持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要大力推進綠色城鎮化,強化城鎮化過程中的節能理念,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推進綠色生態城區建設。綠色建筑作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未來必將能取得更大的進步與發展。《意見》同時提出了“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新五化的概念,將“綠色化”擴容“新四化”。綠色建筑作為建筑行業“綠色化”的重要體現,也將迎來法制更加健全、制度更加完善的發展環境。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文件指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建議》重申了“綠色”的重要性,進一步彰顯了我國未來發展“綠色”的必要性與堅定決心。可見,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是貫徹落實永續發展的重要實踐,是實現國家“十三五”發展目標的有效手段,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提供堅實保障。
2015年,“十二五”規劃完美收官,我國綠色建筑也取得了階段性的矚目成果。2016年,相信隨著“十三五”規劃的深化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將更加深入人心,綠色建筑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