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苗 周平安 賈海忠 趙進喜 張立山 馬淑然 劉寧 許繼宗 趙翹楚
100029 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姜苗);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呼吸熱病科(周平安);中日友好醫院中西醫結合心內科(賈海忠);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內分泌科(趙進喜),針灸科(劉寧),呼吸科(張立山);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馬淑然);解放軍306醫院中醫科(許繼宗);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趙翹楚)
?
中醫流派,精彩紛呈;融合百家,繁榮學術
姜苗周平安賈海忠趙進喜張立山馬淑然劉寧許繼宗趙翹楚
100029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姜苗);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呼吸熱病科(周平安);中日友好醫院中西醫結合心內科(賈海忠);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內分泌科(趙進喜),針灸科(劉寧),呼吸科(張立山);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馬淑然);解放軍306醫院中醫科(許繼宗);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趙翹楚)
【摘要】流派紛呈、百家爭鳴是中醫學術的特色之一,客觀上促進了中醫理論體系的完善和臨床經驗的總結。面對各具特色的流派,應追本溯源,重視傳承,兼收并蓄,汲古今百家之精華,參現代醫學之成果,在此基礎上,融諸家之長,求創新,謀發展,促進中醫學術的繁榮。
【關鍵詞】流派;源流;傳承;創新;學術脈絡
中醫學術的發展歷程中,流派涌現,百家爭鳴。在當今新形勢下,面對疾病譜的變化,中醫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看待不同流派的觀點差異、融合各家之長、提高臨床療效,是我們亟待探討的重要問題。本期“鏗鏘中醫行”,由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中醫內科學教研室協同北京中醫藥“薪火傳承3+3工程”周平安名醫工作站及北京中醫藥大學師承博士后流動站,組織專家圍繞這個主題開展了熱烈的討論,謹總結報告如下。
1流派紛呈,共促中醫發展
姜苗主任醫師:
中醫流派是指源于或成熟于某一地區,在一定經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影響力和有明確的傳承脈絡、且目前仍擁有傳承人,具有獨特的學術思想與獨到的診療經驗的中醫文化和學術現象。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當代名老中醫學術流派分析整理研究”提出了中醫學術流派劃分的6個標準:(1)有學術代表人物;(2)有學術傳承人;(3)有清晰學術傳承脈絡;(4)有理論或技術的創新;(5)有代表著作;(6)有臨床實踐與顯著療效。早在清代紀曉嵐就提出“儒之門戶分于宋,醫之門戶分于金元”的觀點;任應秋教授主編的《中醫各家學說》更將古今百家劃分為醫經、經方、河間、易水、傷寒、溫熱和匯通學派等7個主要的學術流派;也有按照地域劃分流派者,如新安學派、孟河學派等,各具特色。另外,學派中常可衍生出分支學派,如河間學派衍生出了攻邪派和滋陰派;易水學派衍生出補土派、溫補派及扶陽派;傷寒學派分為錯簡重訂派、維護舊論派和辨證論治派等。
趙進喜教授:
中醫流派的形成與發展與中醫學的自身特點有關。著名中醫文化傳播學者毛嘉陵先生對中醫有如下定義:中醫學是中華民族先人創造的,在“天人相應”的整體觀指導下,采用“以外揣內”“象思維”思維方式,采用天然藥物和自然手段,“個體化”綜合防治疾病的知識體系。“象思維”模式決定了對于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可產生不同的認識。當不同的認識匯集到一定程度,再加上時間、地域和師承授受等因素,就逐漸形成了不同流派。不同流派各有特點,或發揮《內經》提出創新性學說,或針對臨床問題形成特色技術,客觀上促進了中醫學術的發展。
2各有千秋,尤重追本溯源
張立山教授:
對于流派,首先要明確“源”“流”的關系問題。《內經》和《傷寒》是公認的“源”,對于流派的傳承與學習應該從“源”上開始。具體到方藥,就是要宗仲景。后世各家,從金元四大家,到張景岳,再到清代溫病大家,無不推崇《傷寒》。經方歷經千年而療效依然卓著,這是“源”;后人學習《傷寒》,“識其法,不泥其方”,這是“流”。葉天士善用經方,從《傷寒》的苓桂劑中發展出苓桂杏苡湯;吳瑭的諸承氣湯,也是對《傷寒》承氣法的傳承。爭論“溫病”和“傷寒”孰高孰低是不必要的,要從“源”和“流”的角度上來理解這個問題。
劉寧博士:
中醫的學術流派各有千秋,沒有必要互相攻擊。就“傷寒”和“溫病”而言,就有很強的互補性。《傷寒論》“詳于寒而略于溫”,于是后有劉完素的“寒涼派”及清代溫病學的興起,正可補前之不足。北京中醫藥大學劉景源教授長期從事溫病學的研究,但臨床上也常用經方。實踐證明,傷寒與溫病是可以相互結合、共同指導臨床的。
趙進喜教授:
應在還原真實歷史的基礎之上來探討流派之爭。《傷寒論》所論“傷寒”應為廣義傷寒,包括感染性疾病和傳染性疾病。《傷寒論·序》中“余宗族素多……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及《小品方》“云傷寒是雅士之辭,云天行溫疫是田舍間號耳”都可證明。“傷寒表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中的“傷寒”就可能是風寒化熱,亦可能是直接傷于溫疫之邪,而后世也用白虎湯來治療乙腦。故傷寒理法適用于溫病,只是尚顯粗糙,而溫病學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理論及治法,則更為細致具體,并具有實際可操作性。如《傷寒論》曾提及“太陽溫病”和“太陽風溫”,但治法未明,而吳鞠通創制銀翹散,正是補傷寒之未備。因此傷寒與溫病實為“源”“流”關系,而非并列關系。事實上,傷寒溫病之爭實指通俗傷寒派與溫病學派之間存在的分歧,溫病學派提出用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來治療溫病,而通俗傷寒派則認為六經辨證已然是詳備之法,無須另立他說。
3學習運用,貴在尊重包容
賈海忠教授:
應以歷史的觀點和欣賞的態度去看待各個流派,尊重流派自身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包容流派間的差異。這是由于中醫學術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各流派在中醫學術發展過程中都承擔著相應的歷史作用。《內經》之前的各流派,是作為素材參與了中醫理論構架的形成;后世的諸流派,則是對中醫理論某個方面的精細化或系統化。具體到學習各流派時,只有做到清空頭腦、摒除成見、虛心學習、臨床實證,才能夠真正領會各家之奧妙所在。
許繼宗主治醫師:
每個流派都有自己獨立的體系,各有特色和擅長,但在本質有共同的根源。就像電腦可選擇的操作系統很多,且每個系統都各有特色,但程序經過解碼之后,就都歸于一陰一陽的二進制語言。所以在學習各個流派時,首先就要了解各個流派的特點和擅長。包容地學習各流派,不能將其混為一談,而是要站在更高的高度上去把握,即要學會適時地、有選擇地運用不同流派的知識來解決實際臨床問題。就像當一臺電腦安裝了多個操作系統,就需要設置引導區,以便根據工作的需要做出恰當地選擇。
4傳承是基礎,創新求發展
趙進喜教授:
面對各具特色、各有價值的學術流派,要首重傳承。只有在將各流派的思想傳承下來的基礎之上,才能去談交融,談發展,談創新。
張立山教授:
“傳承”涉及到以下兩方面:“傳”,為師者要能授業傳道;“承”,為徒者要有能力去承接。兩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傳承工作。同時在傳承上也要勿忘“源”“流”關系,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也是來源于《內經》《傷寒》等經典,因此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加深對經典的理解才能更好地進行傳承。
馬淑然教授:
在傳承過程中,面對流派眾多、辨證思路龐雜的情況,應簡化各種辨證思路以便臨床運用。目前很多疾病都是由復雜病理因素所導致,經常是虛實夾雜、寒熱錯雜,故可將各種辨證思路簡化為“辨病理因素”的方法,即辨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盛衰。根據辨得的病理因素來組方,能夠做到多靶點調節失衡機體。
周平安教授:
講傳承,也要重視醫德的傳承,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人固有一死,所以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去追求人生的價值,作為大夫,就是要多做有益于病人的事情。把理想落腳到實踐之中,就是要追求臨床療效的不斷提高。面對一個疾病,結合西醫核心的病理知識,可以深化對于疾病的認識;了解西醫的先進技術,可以拓寬治療的思路和手段。這樣在臨床上就能超越中醫單純“辨證論治”的層次,取得更好的療效,因此要在繼承前人思想精華的基礎上,補其不足,最終有所創新和發展。以治療流感重癥引起肺部感染為例,其基本的治療方針是解毒清熱。這是受吳又可《瘟疫論》“邪為本,熱為標,結糞又其標也”的提示,以流感病毒為“本”,而發熱、炎性滲出以及血性痰、結糞等都是“標”,所以把“解毒”放在第一位。而當并發腸麻痹、腸梗阻,甚至出現腸功能衰竭時,湯藥難進,針對這種危重的情況可采取“高位直腸滴灌”的辦法來治療。滴灌方由生黃芪、生大黃、蒲公英、桂枝和煅龍牡組成。從現代藥理研究的角度來講,黃芪能夠產生類似于干擾素的物質,抗感染的能力很強。中醫上講黃芪扶正,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生大黃涼血活血,能抗感染、刺激胃腸蠕動。蒲公英清熱解毒,治癰,通利二便。桂枝,溫通血脈,由于此時胃腸黏膜通常處于瘀滯狀態,桂枝能起到改善腸道微循環的作用,還能改善腎臟供血,增加尿量。煅龍牡可鎮驚安神、平肝潛陽,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呈弱堿性,此處使用煅龍牡的最主要目的是要改善腸麻痹后常出現的酸中毒狀態,也可用5%的碳酸氫鈉溶液10毫升替代。諸藥合方,最終通過通利二便來達到解毒的目的,實踐證明應用此法明顯地提高了臨床療效。所以將古人所講與現代醫學的知識、技術相聯系,可以更全面而深刻地認識疾病,可以提出更可靠的治療方案,提高療效。
5打好基本功,融諸家之長
周平安教授:
臨床實際問題之復雜,并非憑借三言兩語就能講得透徹,也絕非依靠某一個流派就能完全解決。因此對于各流派,凡是先進的、優秀的、能提高臨床療效的,都要拿來學習,正所謂“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在中醫方面,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和有深厚的理論基礎,要在熟悉四大經典的基礎上,學習傳承歷代名家的精華;另一方面,要學好西醫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接受現代科學知識來充實武裝中醫的知識,“西為中用”,為臨床療效服務。以我自身為例,對于熱病的治療,我受熱病大家董建華教授影響很大;對于內科雜病的治療,印會河教授的《中醫內科新論》的許多臨床效方,我都熟記在心,至今常用;我還強調重視中藥藥理研究對于臨床的意義,我在從事臨床工作多年后選擇攻讀顏正華教授的中藥藥理學研究生,獲益匪淺;我臨床常用“芪銀三兩三”,是受宋孝志教授影響,宋孝志教授用于治療過敏性皮膚病、關節病等,我接受過來,用于治療變態反應性疾病。“三兩三”由生黃芪、金銀花、當歸、甘草組成,但臨床上變化出的種類有很多。比如由于蒲公英能健胃,現代藥理研究又得出其有殺滅幽門螺旋桿菌的作用,故以公英易銀花,便形成“芪英三兩三”,我臨床常用于治療消化性潰瘍,也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姜苗主任醫師:
周平安教授曾說自己不屬于任何流派,但若非要定義,不妨稱為“衷中參西創新派”。將中醫傳統本草學和現代中藥藥理學相結合是周老師臨床遣方用藥的一個重要的特色。由于一直從事熱病及呼吸系統疾病的研究,周老師對溫病的系列著作都有很深的研究,對于《內經》《傷寒》《金匱》等經典也都很熟悉。周老師卓越的臨床療效來自于他的刻苦鉆研和不斷的臨床實踐,在學術上吸納百家,也包括現代醫藥學的知識,并加以融會貫通、在臨床上創新性的應用。
賈海忠教授:
青年中醫學子,在學習之初便從流派入手,是難以了解中醫學術全貌的,易犯“夜郎自大”的錯誤。因此中醫教育首先要進行通識的基礎教育,如古人學習時,要先讀《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但到一定的程度后,就需要重視中醫學術流派的教育,即在通識的基礎上,學習和傳承各家流派,最終形成個人的特色。
趙進喜教授:
要在學好四大經典的基礎上再談流派學習。實際上隨著臨床實踐經驗的逐漸豐富,今后可能就會不自覺地走向某些流派。周平安教授謙虛地不稱門派,這實際是周老對于流派的一種高屋建瓴的認識,其背后是長年來苦讀經典的功夫和扎根臨床的實踐。因此面對各流派,包括現代醫學的知識技術及現代藥理研究成果,要有包容的態度,著眼臨床實際,“衷中參西”。秉承著“崇仲景而師百氏”的態度,我自封“經驗方派”,重視成方的運用。“經驗方”包括經方、時方,也包括民間驗方,就是要博采眾家之長,為我所用,最終達到提高臨床療效的目的。
6結語
中醫流派精彩紛呈,各流派間的爭鳴客觀上推動著中醫學術的不斷發展。流派各具特色,要以包容和尊重的心態看待各家流派,才能開拓眼界,博采眾長。對于中醫流派的學習,應首重傳承,追本溯源,夯實基礎。在繼承的基礎上,融合百家之長,包括現代醫學的成果,在臨床實踐中加以創新和發展,促進中醫學術的繁榮。
周平安教授簡介
北京中醫藥大學首屆師承博士后合作導師,主任醫師。我國著名呼吸病、熱病、疑難病專家,第四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北京市中醫管理局薪火傳承名醫工作站名醫,中央保健局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姜苗主任醫師簡介
北京中醫藥大學首屆師承博士后,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先后師從陳信義教授、周平安教授。
賈海忠教授簡介
中日友好醫院中西醫結合心內科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第二批優秀中醫臨床人才,是全國第三批名老中醫史載祥教授的學術繼承人。
趙進喜教授簡介
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工作站指導老師。師從中醫內科學家王永炎院士、腎病糖尿病專家呂仁和教授和腎臟病理專家魏民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內科教研室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內科內分泌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第三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呂仁和教授學術繼承人。
張立山教授簡介
博士,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肺病學后備學科帶頭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四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學員。中華中醫藥學會肺系病分會委員,北京中醫藥學會肺系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世界中醫藥聯合會肺系病專業委員會理事。
馬淑然教授簡介
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基礎系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五臟應時”研究方向學術帶頭人,國家第三批名老中醫劉燕池教授學術繼承人。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仲景醫學分會副會長;世界中醫藥聯合會美容專業委員會理事。世界中醫藥聯合會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理事。
劉寧博士簡介
中醫內科學博士,針灸推拿學碩士,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針灸科主治醫師,第五批國家級名老劉景源教授學術傳承人,劉景源名醫工作室負責人,世界中醫藥學會經方委員會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養生學會理事。
許繼宗主治醫師簡介
碩士,中國人民解放軍306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本文編輯: 蒲曉田)
(收稿日期:2015-12-09)
【中圖分類號】R-0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2.006
作者簡介:姜苗(1974- ),博士,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首屆師承博士后。研究方向:周平安教授經驗傳承。E-mail:doctorjiang@139.com
【編者按】中醫學本于岐黃,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醫家輩出,由于中醫學獨特的師徒傳承方式,以及地域、時代的差異,眾醫家兼容并包,又各有所長,在學術上各領風騷、獨樹一幟,形成了不同的學術流派,發展至今形成了中醫學“一源多流”的學術及文化特色。中醫流派是歷史的產物,也是中醫魅力與活力的體現,歷史上為中醫學術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2015年11月25日第14期鏗鏘中醫行學術沙龍邀請名老中醫周平安教授以及眾醫家學者,圍繞“中醫流派”各抒己見、各述所長。現代中醫學者如何看待流派?又是如何從中醫各流派中汲取精華、用之臨床?從此次沙龍中讀者或可窺見一斑。
·鏗鏘中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