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寧
(廣西柳江縣農業局水果辦公室廣西 柳江縣 545100)
水稻栽培技術及提高水稻種植效益的措施分析
唐寧
(廣西柳江縣農業局水果辦公室廣西 柳江縣 545100)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也是我國農業產量比較高的糧食作物。但在新的社會發展中,水稻在種植期間也存在較大問題,制約了糧食產量的提高。本文首先分析了當前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之后分析了水稻的栽培技術,并提出了提高水稻種植效益的優化措施。
水稻;栽培技術;種植效益;種植措施
在社會發展和技術水平不斷更新下的情況下,水稻栽培技術同樣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種植技術在不斷的翻新變化,越來越有利于水稻的高產,提高了水稻的種植效益。作為農業工作者,應不斷的探索新的水稻種植技術,因地制宜,提高我國水稻的產量及種植效益。
1.1 機械化設施不配套
由于中國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農村在生產期間也已經實現機械化生產模式,但這種生產方式在水稻發展過程中利用率還比較低,區域性以及季節性發展存在較大區別。特別是施肥和種植技術上的應用比較低,各個應用設施產生不配套表現形式。雖然在我國政策支持下,水稻的機械化生產與發展都比較快,但在種植環節上的利用效率還比較低,出現農機與農藝的不配套問題。不僅導致平地質量差,插秧效果也較低。
1.2 災害防控差
中國水稻在種植區域上的跨度比較大,形成的種植制度多種多樣。容易受災害影響,特別是高低溫、干旱以及洪澇災害的影響。南方地區出現的低溫災害比較嚴重,就會導致水稻苗期不正常生長。受臺風的低溫影響,不僅降低水稻結實力,也造成水稻的減產現象。在北方,受低溫災害的影響,主要是生長期的推遲,導致水稻在開花期影響生產產量。而且,南方的降水量比較多,受洪澇災害的影響也比較大,所以根據水稻在不同生產地區,針對不同災害,就要找到相關防范措施。
1.3 肥力效率低
化肥的利用能增加農作物生產量,解決我國的糧食緊張問題。如果利用過量肥力,不僅會降低產量,也會降低農作物的生產質量,從而增加經濟成本、污染環境。我國水稻在化肥利用期間,利用的氮肥比較多,形成較低利用率。中國水稻在生產期間利用的肥力比較低,主要原因是人們將高產放在首位,利用高效肥實現大量生產,從而降低肥力利用率。
2.1 選用優良種子品種,并做好處理
各地應該選擇優質高產、不帶病菌、無秕粒、無破粒、不帶蟲源的水稻良種來進行育秧,廣西的水稻優良品種有兆香1號(產地廣西武宣,下同)、玉絲6號(廣西貴港港南區)、玉美占(廣西北流)、野香優9號(廣西蒼梧)、中廣香1號(廣西武宣)、桂育9號(廣西柳北區)、豐田優553(廣西北流)、群優2號(廣西興業)、犇優317(廣西博白)、亞航金占(廣西柳江),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條件,選擇合適的品種,促進當地水稻的提質增效。水稻種植在種植前采用含量為20%的鹽水,用10kg水+2mL浸種靈對選出的種子進行浸種,浸種4~5d后再將其撈出,然后予以烘干之后再催芽,播種的最佳時機為50%種子露白后。在播種的過程中,稻種要盡量做到均勻且稀密,苗床的最適宜播種量為10~12kg/667m2,播種后為了避免由于溫度過低而出現爛芽爛秧現象,可搭棚蓋膜予以處理。
2.2 實現配套栽培
中國水稻已經實現了由高桿品種發展為矮桿品種,提高了水稻穩定的發展方式。由于水稻品種不同,所以選擇的育種技術也不同。中國水稻在生產和技術表現形式上,要實現配套式的栽培方法。根據品種的選擇,將配套技術轉變為育種與栽培的統一方式。在水稻實現規模化以及機械化發展期間,由于自然災害的不斷出現,土壤肥力、水分不斷下降,要提高水稻在栽培期間的更大效率,就更要利用育種技術與栽培技術的結合方式,選擇有效的品種進行生產,從而實現安全生產的終極目標。
2.3 運用高效管理
水稻要實現更高效的生產形式,就要降低氮肥用量,增加氮肥利用期間的效率。利用高效的優良品種,改變水稻在栽培期間的結構和地力,研制新的施肥方法、通氣栽培以及施肥一體化管理。我國水稻在栽培方式上對水分管理已經體現了新的發展模式,但由于種植方式、品種以及作業的演變和發展,水稻生產中的相關地區還要進行配套式管理方式和技術,這種才能實現整體性的高效運作與管理。
2.4 利用機械化生產
水稻的機械化管理形式主要為插秧技術提供方便,實現良好的設備應用和技術實施。雙季稻的插秧技術、雜交水稻的插秧技術以及機械化的施肥技術等,在各個環節中都利用機械化來完成。特別是精細化的播種形式、深度施肥形式以及一次性的作業形式等,為插秧技術提供了合理模式和相關技術,從而插秧品種的有效進行。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條件,選擇適合的機械播種技術,不僅要推進水稻在種植期間的規模化生產,也促進了機械化的服務方式。
2.5 創建防災害體系
我國水稻的種植面積比較大,由于氣候因素和水稻品種的影響,推出的新品種在種植期間也出現大量災害形式。水稻中出現的災害主要為高低溫、干旱以及洪澇災害等形式。要解決這些災害形式的發展和體現,就要創建相關的評價標準和損失評估等方法,在品種選擇上,選擇優質的抗災害品種進行栽培,掌握水稻種植的抗災性,在多種災害形式上對抗災技術進行創新、研究,從而實現完善的抗災體系。
3.1 優化葉齡種植技術
3.1.1 設置的葉齡觀察點
采用葉齡種植技術,為了分析水稻的葉齡變化,在種植前建立葉齡觀察點。水稻品種不同,在種植過程中葉齡變化情況也不同,因此,要根據種植的品種,標記水稻新葉子的葉齡,觀察其差異性,并且同步的預報葉齡,根據葉齡的變化,提高水稻的產量。
3.1.2 運用合理的田間診斷技術
田間診斷技術主要是診斷水稻的實際生長狀況,有效處理不良影響因素,降低對水稻生長的影響,提高水稻的種植效益。一般情況下,在水稻的生長過程中,自然環境的變化會產生不良影響,制約水稻的生長,優化水稻葉齡種植技術,結合實際情況,合理運用田間診斷技術,注重抽穗期、拔節期的田間診斷,分別做好分蘗臨界葉齡期和移栽葉齡期的診斷工作,采取針對性的田間診斷技術,提高水稻種植效益的目的。
3.1.3 合理改進種植技術
根據葉齡原理,在葉齡變化中采取措施,做好水稻種植工作,葉齡的種植技術根據水稻葉齡的變化而不同,根據水稻的生產特點和實際情況,合理改進種植技術,有效發揮葉齡種植技術,提高水稻的種植效益。需要注意的是水稻改進種植技術,應與水稻生產條件一致,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水稻種植效益的提高。
3.2 優化水稻種植“三控”技術
3.2.1 優化控苗技術
優化水稻控苗技術,就是優化水稻的計劃生育,以提高水稻的產量。在之前的水稻種植過程中,會出現無效的分蘗,造成大量肥料的浪費,導致水稻群體結構的惡化,造成水稻倒伏,引發病蟲害,嚴重影響到水稻的種植產量。控制水稻的無效分蘗,優化控苗技術,減少無效分蘗的數量,降低肥料的浪費。從施肥時間、施肥種類、施肥數量等因素做好控制,最大化的發揮肥料的作用,提高水稻的種植效益。
3.2.2 優化控病蟲技術
水稻產量出了受種植技術的影響,還受到病蟲害的影響,水稻產量減少,必定質量也不會太好,做好水稻種植過程中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從水稻自身出發,提高水稻的防病蟲害能力。縮短水稻的基部節間,同時拓寬水稻莖的粗度,拉長水稻中上部位的節間,提高水稻自身的抗病蟲害能力,控制水稻中的無效分蘗,保護秧苗以免受到病蟲害的影響,提高水稻產量。
3.2.3 優化控肥技術
優化控肥技術,合理控制氮肥的施用,在氮肥利用率最大化的角度上,處理掉無效的分蘗,適當增加氮肥的使用量,減少水稻種植氮肥的投入成本,大大提升氮肥的利用率,實現水稻種植增產的效果。
3.3 其他種植技術的優化
除了以上優化措施,在種植水稻中還可優化育苗及管理技術,提高水稻的產量。水稻的整個生長期都應做好水稻管理,做好水分管理,確保水稻水分的充足,保證田地符合種植的要求。同時還要做好水稻外部環境的管理,利用先進的技術在水稻種植區域安裝驅鳥設備,節省人力,保護了水稻,提高水稻的秧苗質量。根據秧苗的情況,控制水量,調整土地的養分。
水稻種植過程中,采用科學規范的技術就可以實現水稻的高產,提高種植效益,優化栽培技術,提高了水稻的肥水利用率和抗災能力,實現規模化生產模式。依據種植區域的生態條件和生產條件,破除經驗主義,根據水稻種植實際選擇栽培方式,實現高產、高效益的目標。
[1]楊桂梅,程曉秋.水稻簡化高產栽培技術措施[J].現代農業研究,2016,04.
[2]包榮現.水稻機插秧育秧及其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研究,2016,04.
[3]張天明.優化水稻種植技術及增強水稻種植效益[J].農業與技術,2016,06.
[4]黎文.采用技術優化提高水稻種植效益的探討[J].南方農業,2014,12.
S511
A
1004-7344(2016)16-0227-02
2016-5-8
唐寧(1964-),男,助理農藝師,大專,原來在柳江縣種子公司工作,對常規水稻品種,蔬菜類品種比較精通,后來在水果辦工作,熟悉水果栽培技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