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家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授予我“全民閱讀形象大使”的稱號,我感到非常榮幸。博爾赫斯曾寫過一首詩,大意是“我一直在猜想天堂的模樣,我想那大概是圖書館的樣子”,我很喜歡這句詩。我希望自己能夠勝任這個大使的角色,所以來和大家見面,我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我讀書的感受。
如果沒遇到《林海雪原》,
現(xiàn)在我會是什么樣
1976年,我12歲,剛剛小學(xué)畢業(yè)。我的家鄉(xiāng)在浙江富陽,父母都是農(nóng)民。有一天,我父親上山砍柴被毒蛇咬傷,我母親去鎮(zhèn)上請了一個郎中,叫阿牛。父親被背回家時,小腿腫得比大腿粗。農(nóng)村流傳一種說法,我父親這種傷,如果不能及時醫(yī)治,天亮雞叫的時候人就不行了。好在阿牛來了,他從非常臟的衛(wèi)生包里取出幾顆像板栗一樣的藥,剝掉外殼,用溫開水喂我父親吃了。不到兩個小時,父親的腿一點點消腫,第二天他就可以正常下床干活了。
春節(jié)時,父親帶我去給阿牛拜年。我在他家的柴火堆里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一本書,后面的十幾頁沒了,但是封面還在,這本書叫《林海雪原》。書是阿牛從街上撿來的,不是用來讀而是用來引火的。大人們在客房聊天,我在灶房里看書看得入了迷,連吃飯的時候都在看。阿牛說:“書送給你了,你趕緊吃飯。”
這是我的第一本課外書,也成了我們班上的稀奇物。我看完就給同學(xué)們講,他們充滿了好奇,都巴結(jié)我、找我借書,不但看,還抄,現(xiàn)在的孩子無法想象那個年代———那真是一個精神食糧匱乏的年代。
我一直想,如果我年少時沒有遇到這本書,我現(xiàn)在會是什么樣?還會不會像今天這樣,以讀書和寫小說為生?人生無常,但是天地有靈,在既特殊又平常的日子里,給了我這么一件禮物。正是因為這本書和我的不期而遇,讓我和文學(xué)結(jié)下了終生的緣分。
不停地讀,總會遇到那本
可稱作“親人”的書
1985年,我從軍校畢業(yè)后到福州工作,每天在一塵不染的空調(diào)房里,穿著拖鞋,伺候著比我的生命還值錢的進口機器。和機器打交道非常枯燥,那時候沒有網(wǎng)絡(luò),也沒有手機,業(yè)余時間干什么?就是讀書。和我年紀相仿的人都有所體會,20世紀80年代是全民閱讀的時代,只要識字的人都在讀書,看書成為我們唯一的娛樂方式。那時候,一本哲學(xué)書可以賣出兩三百萬冊,現(xiàn)在看來真是天方夜譚。那個年代人們讀小說、讀歷史、讀哲學(xué),什么書都讀。單位有圖書館,我讀曹雪芹、瓊瑤、巴金、金庸、海明威等人的書,就這樣,我看了大量的小說。我一直認為,讀書就是讀人,看書的過程就像跟人打交道一樣,你不可能喜歡每一個人,但交往的人多了,總會有那么一兩個人和你心靈相通,成為你的朋友,伴你前行。
有一天,我買了一本書,是著名的《麥田里的守望者》。和這本書相遇讓我開始嘗試著寫小說。這本小說講的是一個青年對自由的渴望,他想走出家庭,去尋找自由和愛。我覺得小說的情緒和我當時內(nèi)心的情緒很接近,我沒想到小說還可以這樣寫,沒有故事和人物關(guān)系,只有一種情緒、一種心理,它為我打開了一扇文學(xué)的窗子。真的要感謝生活,感謝閱讀,讓我在合適的時間遇到能照耀內(nèi)心的書。我們不可能跟每個人交朋友,但是拒絕和人交往,你就永遠不可能擁有朋友。讀書也是這樣的,只要你愛書,不停地閱讀,總有一天你會和一本書或者一位作家相遇,這本書、這位作家可能扮演的就是你的親人的角色。這樣的書,只要你閱讀肯定會找到,如果讀10本遇不到,讀20本遇不到,當你讀到100本的時候,你一定會遇到,它會在你的成長過程中和生活中與你邂逅。
古人說:“開卷有益。”幾十年來,我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讀書和寫小說中度過的。我真切地感受到,古人的話是穿越千秋而不變的真理。這些書成全了我,也塑造了我,讓我在讀書和寫作的過程中覺得幸福和溫暖,從不感到孤獨。
與書為伴,
是對生命最深層的關(guān)懷
2003年,我回老家和初中同學(xué)聚會。98個同學(xué)中,有2個億萬富翁、17個千萬富翁,還有30多個百萬富翁。他們都是農(nóng)民,但都通過自己的努力,抓住時代的機遇掙到了錢。
其中一個億萬富翁邀我去他家作客。我跟他兒子聊天時,問他讀書讀得怎么樣,和同學(xué)相處得如何。那個億萬富翁的獨子面對我,從潸然淚下到哭出聲來。我很震驚,問他怎么了。他說他的父親從來沒跟他這樣聊過天,從小到大,一直是他起床時父親還在睡覺,他上床時父親還沒回家。后來讀寄宿制學(xué)校,他每次跟父親通電話,父親的第一句話都是問他缺不缺錢,如果缺錢就馬上給他打過去。對于一個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心靈的養(yǎng)育永遠比身體的撫養(yǎng)更重要,可是他父親作了相反的選擇,使孩子的內(nèi)心非常荒蕪。
我相信,孤獨是我們經(jīng)常要面對的問題。這位父親愛他的孩子,可是由于他讀書太少,他的內(nèi)心非常貧乏,他拿不出東西給他的兒子,他真的“窮得只剩下了錢”。那天晚上,我扮演了一個“臨時父親”的角色,但我不可能一直陪著他,就給他列了一張書單。我們一直保持通信,我明顯感到那些書成了他的朋友,讓他的內(nèi)心有了陽光,有了溫暖,有了力量。再次見到他的時候,我只看他的眼神就明白,他的內(nèi)心已變得豐滿生動了。后來,他考上了大學(xué),畢業(yè)之后他沒有找工作,而是去貴州支教了一年。回家后,他父親想讓他接手自家的公司,他沒有同意,他去了一所學(xué)校當老師,買了一輛不到十萬元的汽車用來代步。他父親覺得這讓他很丟臉,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他家的公司垮掉了。但我相信,如果你在他和他父親之間要選擇一個人做朋友的話,你一定會選擇他,因為他有獨立的人生觀、價值觀,是自己的主人,他內(nèi)心感受到的世界,一定比他父親領(lǐng)略到的世界豐富,也精彩得多。
這個孩子曾經(jīng)對我說,他的這種人生態(tài)度就是反復(fù)閱讀給予他的,書就是他最寶貴的財富,也是他抗拒某些不健康的世俗力量的源泉。他曾經(jīng)跟我說,中國沒有教父的說法,如果是在西方,我就是他“內(nèi)心的教父”,是我讓他和書建立了感情,當他困惑、喜悅的時候,他都覺得有人和他在一起,這個人就是文字,就是書。書就是“人”,書就是“愛”。
與書為伴,是我們對生命最深層的關(guān)懷。這些年,中國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但我們對身體的關(guān)懷遠超對心靈的關(guān)懷。很多人遠離書籍,迷戀物質(zhì),甚至有名人公然在媒體上質(zhì)疑讀書有什么用。我想告訴他,讀書有什么用,只有讀書的人才知道,不讀書的人是不知道的。在書的世界里,有比飛翔更輕盈的東西,有比鈔票更值錢的紙張,有比愛情更加真切的愛,有比生命更加寶貴的情。
(余長生薦自《新華日報》,文章根據(jù)作者在“書香中國·全民閱讀大講堂”上的演講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