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永川區審計局 王紅
淺議新常態下如何推進組織內部審計的創新發展
重慶市永川區審計局 王紅
本文從新常態下需要內部審計創新發展的意義出發,從內部審計的現狀入手,提出新常態下內部審計創新發展的思考與對策,以促進內部審計服務改革的發展大局,主動適應、把握和引領新常態,從而積極推進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
新常態 審計機關 創新發展 內部審計
目前,我國經濟進入“三期疊加”的新時期,增長動力結構和發展方式轉換成為新常態。面對政治、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內部審計工作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轉折期,如何應對新挑戰新變化,適應經濟新常態和改革總要求,服務單位內部管理,內部審計工作必須深入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明確內部審計在單位經濟管理改革中的定位和作用,促進內部審計服務改革發展大局,主動適應、把握和引領新常態,積極推進內部審計工作。
1.1規范權力運行、強化過程監管需要內部審計創新發展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審計工作,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報告中明確提出把審計監督從行政監督中單列出來,納入黨和國家九個方面的監督體系。2016年2月《審計署關于適應新常態踐行新理念更好地履行審計監督職責的意見》中又進一步強調了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的八個審計重點,深化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依法依紀反映不作為等問題。加大對重點部門、重點崗位、重點環節的審計力度,嚴肅揭露和查處重大違紀違法問題,促進廉政建設。
在這樣的背景下,各部門、各單位更加重視規范內部管理,建立建全內部控制制度,完善重大經濟事項決策程序,加大信息化技術在內部管理中的應用,強化對內部行政權力的制約,嚴格監督問責。內部審計作為促進內部管理的重要手段,工作環境的變化必然要求內部審計的內容、方式、手段等相應有所改變。廣大內部審計人員必須主動適應內部管理規范化的要求,積極推動內部審計工作創新。
1.2經濟發展新形勢需要內部審計創新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各單位、部門順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也都把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加大了對實體經濟、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內部審計作為單位內部控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主動適應,及時跟進,研究新情況、新問題、新特點,創新審計方式方法,擴大審計監督范圍,發揮好內部審計規范管理、促進發展、防范風險的重要作用。
1.3審計監督全覆蓋需要內部審計創新發展
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首次提出了實現審計監督“全覆蓋”,2015年12月中辦國辦《關于完善審計制度若干重大問題框架意見》及相關配套文件提出,健全依法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的審計管理體制,對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和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實行審計全覆蓋,做到應審盡審、凡審必嚴、嚴肅問責的總目標。
內部審計作為我國審計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植于組織機構內部,處于各項經濟活動的第一道防線,是國家審計的基礎,也是國家審計的有效補充和延伸。實現審計監督全覆蓋,必須整合利用內部審計資源,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
(1)機制不健全。很多單位沒有專門的內審部門,沒有配備專職審計人員,普遍采取與財務部門兼設,“兩塊牌子,一套人馬”,職責不分,導致內部審計沒有獨立性,有的甚至變成了“自己審自己”,這種“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內部審計,監督蒼白無力,權利得不到有效制約,不利于內部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
(2)隊伍能力素質不適應。內部審計的最終目標是找出單位財務管理、行政管理、內部控制的缺陷,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為單位領導管理、決策服務,這就要求內審人員不僅要掌握審計知識、財務知識,更要掌握財經法規、法律法規、工程方面的知識。在目前相當部分的內部審計機構中,會計人員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盡管他們有會計的實踐經驗,但對單位需要運用的管理會計以及控制理論、風險管理、經濟預警等方面,還顯得很不夠,其知識結構與單位需要與發展相距較遠。
(3)工作程序不規范。在內審工作過程中,審計程序還不規范,工作方式、方法過于簡單,思路不清晰,質量較低。一些單位雖然制定了內審制度,但未建立相應的質量控制制度,缺少事前的審計計劃、事中的審計程序和報告期的審計復核;審計取證、審計工作底稿不完整,問題定性模棱兩可等。甚至還有的單位只強調臨時交辦的事項,而且審與不審、審計程度的深淺以及最后的處理意見等更多的是體現領導意志,隨意性大。
(4)內容單一,成果利用率低。有的內部審計工作還僅僅是就賬查賬,只檢查財政資金支出是否真實、合法、規范,局限于以查錯糾弊為目的的傳統財務收支審計,而對于資金使用的效益、效果如何,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不注重反映績效,審議建議缺乏前瞻性、建設性,不能為經濟決策服務。審計成果利用率低。對審計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一般“內部掌握”,鮮有向群眾公開,也未做到綜合利用,內部審計的影響力低。
(1)創新計劃統籌。指導內部審計主動跟進單位的工作中心,從審計計劃上聚焦單位領導層的決策部署。在審計全履蓋的大格局下,堅持統籌安排本地區內部審計項目計劃,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相一致,在服務大局的同時,兼顧服務基層。確保審計單位、事項不出偏差、不打折扣,不留死角。彌補國家審計力量的不足,即監督不能廣而全等缺點。確保實現有重點、有步驟、有深度、有成效的全覆蓋。
加強審計資源整合。在計劃執行過程中,對于審計機關實施的審計項目與內部審計項目內容有交叉重復的,聯合組織實施,成果共享,避免重復審計。加強項目指導,開展審計項目現場跟蹤,引導內部審計人員樹立審計質量意識,確保審計的問題事實清楚、證據充分、定性準確、建議合理。
(2)創新審計方式。積極探索“事前審計為基礎、事中審計為重點、事后審計為保障”的審計方式,實施審計關口前移,從傳統的事后審計向事前審計、事中審計轉變,從結果審計向過程審計轉變。積極主動介入單位重大經濟決策,把審計的工作重心與單位的重點、難點、風險點、控制點結合起來。秉承“宏觀著眼、微觀著手”,積極向以財務審計為基礎,強化管理審計、績效審計的綜合審計方向發展,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預警作用。
促進內部審計與審計機關的決策部署同頻共振。如黨的十八大以來,加強“三公”經費管理,深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嚴肅財經紀律,是國家審計的重要審計內容。內部審計同樣應將其作為重要的關注點和著力點,突出對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資金、重點人員等的審計監督。完善國家審計與內部審計銜接配合機制,充分發揮內部審計在審計全覆蓋中的補充作用。
(3)創新質量管理。一方面審計機關根據國家審計的目標和要求,對內審項目從計劃管理、審計方案、審計取證、審計復核、目標考核等方面加強質量控制,規范內部審計程序和審計行為,避免基層內部審計工作的隨意性,防范內部審計風險,不斷強化基層內部審計質量控制,提高內部審計工作質量。
另一方面完善內部審計管理考核機制。結合本地實際,在內審機構建設、人員配備、工作成果、業務質量、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建立各項工作目標任務考核機制,采用百分制,進行量化考核。重點對內審項目進行考核評審,通過查閱檔案、對照規范、找出問題、點評反饋、交流討論等方式,指出內審工作中的不規范行為,進一步促進內審工作規范管理。
(4)創新成果利用。加強內部審計成果利用是提高內部審計工作成效的重要環節。一是要促進成果共享。引導各單位建立健全內部審計與單位財務、組織人事、紀檢監察以及業務管理部門的工作協調機制,把審計結果作為單位內部資金分配撥付及領導干部考核、任免獎懲的重要依據,增強內部審計的嚴肅性和影響力。二是要督促審計整改。指導建立完善審計整改制度,對單位內部審計發現的問題,逐一落實整改責任,制定整改措施,采取審計通報、整改反饋、審計回訪、專項督辦、重點跟蹤等多種方式,確保審計發現的問題得到及時全面整改。三是要落實報告備案。
[1] 李嵐昌.基層內部審計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EB/OL].中國審計網,2013-11-27.
[2] 錢夢緣.鄉鎮內部審計現狀分析及改進對策[EB/OL].中國審計網,2015-5-12.
[3] 劉家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計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3.
[4] 姚雪玉.淺談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要求[J].現代商業,2012(15).
F239
A
2096-0298(2016)08(c)-0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