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新鄭市畜牧局,河南 新鄭 451150)
淺析鴨群放牧死亡原因與防治應對措施
張麗娟
(新鄭市畜牧局,河南 新鄭 451150)
采取鴨群放牧,是一條投資少、見效快、效率高、風險小的養鴨途徑。但近年來,由于放牧地、水源等不斷遭受農藥、生活垃圾、病死畜禽等有害物質的污染,致使鴨群放牧出現發病率和死亡率年年不斷上升的勢頭,從而給養鴨戶帶來重大經濟損失,嚴重制約著養鴨業的發展和挫傷了養鴨戶的積極性。為此,筆者現將鴨群放牧出現死亡的各種原因及防治措施介紹如下。
1.1 中毒
在鴨群放牧中,中毒死亡是鴨群發病最多的一種疾病,其危害最大,中毒的主要特征則表現為發病率高,發病快,死亡多,來勢猛。
1.1.1 農藥中毒
由于在放牧前,事先未進行調查,也沒有試放導游鴨,就將鴨群趕入放牧地,從而引起中毒。
1.1.2 滅鼠毒餌中毒
在投放滅鼠毒餌時,由于沒有按規定投放,事先未通知放鴨戶,致使牧鴨誤食而引起中毒。
1.1.3 誤食腐敗動物尸體
夏季天氣熱,外界氣溫高,濕度大,是各種畜禽死亡的高發期。畜禽病死后,由于沒有按規定進行深埋、焚燒等處理,而是到處亂扔,又因為夏季有時出現干旱少雨,造成部分湖泊、溝塘干涸,內有腐敗的小動物尸體和變質的田螺、蚌類等,少數鴨農又不注意認真察看,就趕鴨放牧,從而使鴨誤食而引起發病中毒。
1.1.4 雛鴨水中毒
雛鴨出殼后,應在24 h以內開食飲水,否則易引起鴨只暴飲,導致水中毒。
1.1.5 用藥中毒
鴨群發病后,由于診斷和用藥方法有誤,常使鴨只死亡。如少數養鴨戶見鴨群出現拉稀,誤認為是消化不良,殊不知,拉稀是發病后的癥狀之一,這樣很容易造成誤診。其次給鴨群服藥不按說明書服藥,而是隨心所欲。
1.2 傳染病
1.2.1 不按期接種疫苗
由于購進的雛鴨缺乏母源抗體,購進后又沒有及時接種鴨瘟弱毒凍干苗、鴨病毒性肝炎苗等,致使傳染病發。
1.2.2 采食被污染的飼料或飲水
由于牧地飼草或飲水,被患有傳染病的鴨采食或糞便所污染。
1.2.3 病、健鴨同群放牧
由于部分養鴨戶,缺乏病鴨隔離設施,致使病健鴨同群混放而相互感染。
1.3 各種獸害
由于放牧鴨沒有固定的鴨舍,因而不能有效地防止鼠類、貓、狗等動物的侵襲。在育雛期間沒有專人看管,很容易使鼠類等動物竄入欄舍,咬傷、咬死雛鴨。
做好鴨舍與放牧場地防護工作。消滅鼠害,防止貓、狗及野生動物竄入鴨舍和牧場。稻田放牧必須保持水深10 cm以上,放牧人員要不斷在田間巡視。一旦發現敵害,應迅速趕鴨離開,另選場地。
采取未病先防,搞好免疫接種。雛鴨進棚前1 w用20%新鮮石灰水或5%來蘇爾溶液潑灑地面和四周墻壁。用具用清水清洗后進行全面消毒,以后每隔2~3 w再進行1次消毒。對1~3日齡無母源抗體的雛鴨,注射0.5 ml鴨病毒性肝炎疫苗,20日齡接種鴨瘟弱毒疫苗。雛鴨1~3日齡內用0.001%的高錳酸鉀水連飲3 d,用以清理腸道。5~7日齡按0.1%比例在飼料內拌入磺胺六甲氨嘧啶,控制球蟲病的發生和流行。10~13日齡再重復用1次。平時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0.01%氟哌酸和0.03%多維素,防止腸道感染并補充維生素的不足。7~9月間是水禽感染禽霍亂病的高峰期,在此期間要在飼料中按每只苗鴨拌入喹乙醇25~30 mg,連用3~4 d,以后每隔半月用藥1次。苗鴨20日齡左右,按每千克體質量口服丙硫咪唑15~25 mg驅蟲,以后每隔30 d用藥1次。
不要趕鴨群到干涸的溝塘內放牧。放牧人員應在放牧前對牧場、水源進行實地考察,打撈腐敗動物尸體。對污染嚴重的牧場、水源一律禁放。平時放牧要先放導游鴨。不要隨手亂扔病死畜禽以及腐敗的動物產品、過期的食品,應按規定對這些物品進行焚燒或深埋。
搞好牧前調查。剛噴灑過農藥的牧地或者被農藥污染的地方一律禁放。不到農藥廠、化工廠、食品廠附近放牧,不到養殖場下游放牧。在近期內有病鴨放牧過的牧場、水源禁牧。選好放牧路線,做好實地考查,主要根據農作物布局、收割時間、天然飼料資源、施肥習慣、藥物噴灑、有無疫病等擬定一條可靠的放牧路線。
放牧場所應禁放毒餌,如確需投放,應通知鴨農調換牧地,或讓其關養。做好農藥、化肥的存放、保管和使用工作,切忌在鴨場附近存放農藥、化肥。放牧途中發現鴨群中毒,要立即停止放牧回舍,并對癥進行治療。放牧中發現病鴨,不能亂投藥品,應及早確診,準確用藥。
發現有傳染病在鴨群中流行,要迅速進行隔離,停止放牧,封鎖牧區,確診后治療,把疫病控制在最小范圍內。被污染的物品用具要進行嚴格消毒,同時也不準疫區內的鴨調離疫區,病死鴨要進行深埋或焚燒。
要隨時注意收聽當地天氣預報,有惡劣天氣到來時,要停止放牧。
嚴禁各種禽類混群放牧,防止各種疫病交叉感染,造成疫病流行。
S834.4
B
1004-5090(2016)12-0040-02
2016-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