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高博軟件技術職業學院 閆利霞
淺談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
蘇州高博軟件技術職業學院 閆利霞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高職院校學生的一門公共基礎必修課,主要講授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學生只有熟練掌握這些知識,才能為之后其他相關課程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也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筆者結合多年計算機應用基礎一線教學經驗,分析了該課程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了相關改革措施。
計算機應用基礎;高職院校;教學改革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企業用人單位對計算機應用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掌握一定的計算機知識已成為當前學生求職和就業所必須具備和賴以生存的基礎。作為大一新生入學必修課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主要講授計算機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本課程的積極性,提高他們學習課程的成效,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應用計算機的能力,這就對當前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
1.1 學生計算機基礎水平層次不齊
隨著高職院校招生形式的日益多元化,生源主要來自于高中生、職高生和中職生。高中生和職高生雖然在中學也接觸了少量的信息技術課程,但是由于其高中學習和考試壓力,對計算機的學習大都停留在稍微了解的基礎上,而中職生在中學時大都比較系統地學習了此課程的相關內容,基礎要比高中和中職生好很多。另外,學生計算機基礎還有很大的地域性差別。根據對我院大一部分新生抽樣調查結果發現,來自于城市的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明顯要高些,農村學生計算機技能起點較低、水平參差不齊,大部分學生只會一些簡單的基本操作,比如打字,學生一分鐘輸入漢字或英文字符5O以下占32.6%、50一80占49.4%、80—100占11.9%、100以上占6.1%。甚至有些農村偏遠地區的學生對計算機簡直就是零基礎。
1.2 教師資源配置不平衡
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方式對學生學習效果也有著非常大的直接影響。 計算機基礎是一門對操作技能要求很高的課程。目前擔任我院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有工作多年經驗豐富的教師,也有學院其他行政崗位計算機專業人員兼職的教師,還有外聘教師。工作經驗豐富的教師對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都已經比較熟悉,但是計算機發展飛速,這種固定模式的教學方式難免跟不上當前計算機發展速度,跟不上學生學習特點的改變。其他兼職人員對課程熟悉度不夠,難免會在教學過程中對重、難點掌握不好,影響學生學習效果。
1.3 教材使用不合理,著重強調理論性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根據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大綱,統一選用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教材,由于教材內容要兼顧全國各類高校計算機應用基礎學習考證使用,教材在內容編排上理論性比較強,而高職高專學生主要注重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重點培養他們的職業應用技能。
1.4 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效果低下
計算機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日益廣泛的應用,計算機基礎教學面臨著豐富的課程內容與有限的學時之間的矛盾,同時受到教學條件和設施、設備的限制,網絡、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手段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很多高職院校將課程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分開講授,教師按照教材上的順序,先在多媒體教室完成對理論知識點的講解,然后才到機房進行操作練習。這種固定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不能及時對教師所講知識點進行操作練習,學生上課聽的單調乏味,由于教師講解和學生練習隔的時間太久,學生對所講知識點大部分都早已遺忘,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課程教學效果低下。
2.1 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大一學生入學初期,對其進行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水平測試,根據測試結果,安排分層教學。首先按照其在中學時是否參加過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通過與否,進行第一次分層,參加過考試且已經通過的,另外編班;然后再按照專業進行第二次分層,理工科和文科類的學生分開編班;最后按照水平測試成績進行第三次分層。經過了這樣的三次分層,基本可以做到按照他們現有的計算機基礎水平編排班級,這樣就可以根據班級掌握程度,安排適合他們的教學內容,基本可以做到因材施教。
2.2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與管理
教師是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尤其是基于計算機飛速發展的特點,計算機老師更要不斷學習新知識,與時俱進。首先每學年學院和部門都按計劃安排相關老師參加院級或者省級以上部門組織的計算機知識培訓研討班。比如近三年,已經每年陸續安排一名教師參加省組織的骨干教師計算機培訓班。通過學習研討,可以更好的掌握計算機發展的最新前沿動態,這樣,教師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把最新的知識內容貫穿到教學過程中。其次,為了加強計算機基礎課程的交流學習,教研室按時進行教學研討、集體備課活動,及時解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鼓勵教師之間相互聽課,取長補短。
2.3 改革考核制度,提高教師教學積極性
2013年以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效果評價一般都是“自己考核自己”,對教學效果沒有硬性的參照系數,基本處于教學過程自己把握,教學效果無人問津的狀態,造成了課程教學效果與任課教師工作成效脫節。2013年以后,推行“以證代考、課證融通”的考核方式。取消期末考試,學生完成課程的學習參加計算機等級考試,獲得證書的學生才可以獲得本課程學分。這樣就杜絕了教師自己出題、自己批卷子的主觀性。參加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考核評價方式都更加科學,更加客觀。并且學生考試通過率直接與班級任課教師業績掛鉤,平均通過率超過80%的教師獎勵10學時,超過90%獎勵15學時,100%獎勵30學時。低于80%的教師每低一個點扣除3學時。這樣就充分的調動了教師工作積極性,既保證了課程質量又優化了師資隊伍。
2.4 加強教材建設
教材建設必須突出高職特點,必須堅持以素質教育為特色,以培養應用能力為重點?;诟呗殞W生學習特點,結合多年計算機應用基礎一線教學經驗,主持編寫了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項目化教材《大學計算機基礎基礎教程》和配套的實訓指導教材《大學計算機基礎實訓教程》。教材以“項目”為結構,以“任務”為載體,本著學習過程對接工作過程,在每個項目下設置若干個任務,每個任務的實施按實際工作流程設立“工序”,并引入典型的應用案例,突出教材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實踐性,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輕松掌握相關知識與技能。實訓教材完全以項目的形式編排,全書設置了十三個項目,滿足學生課堂、課余操作練習之需。經過學生使用,對教材評價良好。
2.5 整合有效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過程打破傳統的先理論、后實踐的固定模式,根據高職學生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學習特點,推行“案例導入、項目驅動、“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新模式。教學過程均放在理實一體化多媒體教室,整個課堂以“學生討論-學生操作-教師講解總結”為線索展開,一改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將學生的“學”轉換為課堂的主體,教師變成了課堂的引導者。教師課上講授的知識,學生可以及時的進行操作練習,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操作過程遇到的難點重點,現場進行指導,采取“理實交替互溶式”零間隔學習,零距離實踐,大大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經過一系列的課程教學改革,學生積極性得到了很大提高,課程教學效果有了明顯改善。在計算機等級考試過程中,我院平均通過率超過了80%,本人所授班級平均通過率達到了95%??傊?,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高職院校學生必修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公共基礎課,進行本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出一條適合高職院校學生學習特點、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對推動我院乃至全省、全國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1]周立民,楊柳春,韓艷,張麗景.迭代式課證融合的計算機辦公技術課程的探索與實踐——以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9月第14卷第3期.
[2]謝建華.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問題與對[J]策.電腦知識與技術,2013年6月.
[3]閆利霞.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改革與實踐[J].電子世界,2016年11月.
[4]盧滔.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廣西教育,2014年8月.
[5]肖俊華,吳江.基于能力導向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思考[J].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學報,2013年7月第7卷第1期.
[6]張明飛.淺析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實踐[J].教改論壇,2016年第2期.
閆利霞,碩士,講師,蘇州高博軟件技術職業學院計算機基礎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