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東,單 穎
(錦州醫科大學,遼寧錦州121000)
基于SPOC的人體解剖學混合學習模式初探
姜東,單穎
(錦州醫科大學,遼寧錦州121000)
SPOC是在慕課(MOOC)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在理念上,突出體現“以學為本”的教學價值取向。它既融合了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的優點,同時也能彌補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設計了基于SPOC的混合學習模式,以期為高等醫學教育深入建設和應用SPOC教學模式提供借鑒,促進高校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改革。
人體解剖學;SPOC;混合學習模式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MOOC作為新的教學模式,近年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追捧,然而在MOOC開放性、共享性和大規模性的顯著特點之外,其投資成本高、師生了解少、完成率低等弊端也逐步顯現出來。因此,人們在MOOC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性改進,一些在線學習的新模式不斷涌現,其中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作為“后MOOC時代”的一種典型課程模式,在全世界范圍內迅速發展,給高校課堂教學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而基于SPOC的混合學習模式是目前比較可行的一種教學組織方式。在此背景下,筆者開展了基于SPOC的人體解剖學混合學習模式的研究工作,現介紹如下。
MOOC,即大規模在線開放性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世界知名大學的名師所開設的網絡課程,為廣大學習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知識傳播和學習方式[1]。隨著MOOC的發展,各種問題也日漸涌現。SPOC是MOOC在高校范圍的新發展。SPOC以小規模和限制性準入的特點著稱,能顯著提升MOOC學習效果,是哈佛大學、伯克利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國內外名校當前都在嘗試的一種在線課程類型[2],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MOOC實驗室主任Armando Fox較早提出了SPOC的概念。
SPOC的Small和Private是相對于MOOC的Massive和Open而言的,Small是指學生規模一般在幾十人到幾百人,Private是指對學生設置限制性準入條件,達到要求的申請者才可以參與SPOC課程。SPOC是針對在校學生而設置的在線課程,實質上是本校教師通過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引導本校學生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深入討論,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增加討論、實踐等環節,進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語言表達等綜合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3]。因此,將SPOC引進高校傳統課堂,采用混合學習模式既有利于共享優質MOOC資源,又能夠發揮SPOC集約化、小眾化等在線學習的特點,使線下課堂變得更加動態、靈活,提高教學質量。
2.1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增加學習興趣
人體解剖學課程的特點為:名詞術語眾多、結構復雜、內容枯燥、易學但難記憶等,并且人體結構復雜而精密,以往以二維圖片為載體的教學模式枯燥乏味,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效果十分有限。在SPOC環境下的教學中,利用富媒體新技術,將二維圖片、三維動畫、影像及聲音等引入教學微視頻中。SPOC的微視頻集教學錄像、PPT、Flash動畫、互動小測試等多種素材資源為一體,創造形象直觀的學習環境,以保證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增加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2.2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
傳統人體解剖學理論教學多為講授式,實驗課主要以教師講解標本、學生復習標本為主,教師全盤講授灌輸,學生習慣被動接受知識。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優點是,有利于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組織和管理[4],最大的弊端在于忽略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和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SPOC模式首先突出的是“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從思想上進行轉變,一改之前習慣的“填鴨式”教學中被動接受知識為如今的主動汲取,要求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高效的自我管理能力,通過線上學習、線下查閱大量資料等方式最終完成課下任務。因此,SPOC混合學習模式有利于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2.3增加師生、生生的互動,提升教學質量
傳統的人體解剖學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教師講解占據了大部分時間,討論互動學習較少,而SPOC混合學習模式線上的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遇到問題隨時可以借助網絡互動平臺進行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展開線上討論;線下的課堂教學,教師成為導學者,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時間大大增加,主要進行學生分組討論,教師答疑解惑,實現對知識的內化。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合作所產生的思維碰撞是學習理解知識的有效途徑,這種思維上的不斷碰撞也正是學習興趣產生的源泉,學習的動力也會因此增強[5],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3.1課前設計模塊
3.1.1SPOC平臺的構建構建SPOC網絡教學平臺,包括明確的課程目標、課程進度、教學大綱、時間安排、微課程、在線測試、課后作業、考核、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環節。
微課程是實施SPOC的保障,可以由課程主講教師親自錄制或者使用網絡上優秀的開放教育資源。教師自行錄制教學視頻能夠完全與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相吻合,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針對性講解,并可根據不同班級學生的差異性多版本地錄制教學視頻。微課是以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等9個系統的知識點為單位,每次微課約15分鐘,將3D網絡技術以及一些其他的新媒體技術運用到人體解剖學教學中,并選擇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圖表、問題、練習、測試等輔助性教學資源,開展精彩的教與學活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工具,以一定的組織關系和呈現方式營造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資源單元應用“小環境”。
3.1.2課前針對性學習學生登錄SPOC平臺注冊,按照教學計劃,在規定的時間內借助教學平臺提供的各種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并完成相應測試題。學生先觀看微視頻,在視頻中會穿插一些提問,學生只有輸入正確答案才能繼續觀看,最后進行測驗,順序不能顛倒,也不能跳躍,未完成這兩個過程,當天的平時成績評為零分,可避免“偷懶”行為。學生可通過QQ群或微信群與同伴進行協作學習,遇到疑難問題,可通過聊天工具尋求教師和同學的幫助,也可將沒能得到解決的疑難問題發布到群論壇上,在上課前一天由教師收集整理疑難問題,并予以解答。
3.2課堂設計模塊
教師在設計課堂活動時,應充分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完成對當前所學知識的內化。(1)確定問題:教師需要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觀看教學視頻、課前測試中提出的疑問,總結出一些有探究價值的問題。(2)獨立探索:在課堂活動的設計中,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對于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從開始選擇性指導逐漸轉變為學生獨立探究學習,把尊重學生的獨立性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獨立學習中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有助于記憶。(3)分組協作學習:在課堂交互性活動中,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每組5~7人,通過小組成員彼此之間的協作學習、討論及交流,加深理解并鞏固記憶。(4)總結串講:學生經過獨立思索、協作學習之后,在課堂上進行匯報、交流學習經驗,分享學習成果。教師對本節課內容進行簡要總結串講,以點帶面,幫助學生系統全面地掌握重點知識。
3.3課程考核評價模塊
基于SPOC的混合學習模式不僅要注重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還要通過建立學生的學習檔案,注重對其學習過程的評價。學習過程評價包括課前微課程的觀看、在線測試成績、課堂上問題的提出、獨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在小組學習中的表現、課后作業完成情況、論壇表現等。學習結果的評價可以通過網絡考試平臺提供的隨機組卷測驗來評定。
加快教育模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教育改革跟上時代步伐的關鍵。傳統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難以適應科技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基于SPOC的混合學習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也轉變了學生的傳統學習方式,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改革。當然,SPOC在高校教學中的深入應用,還需要更多研究者和實踐者的加入,該模式的理論研究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進行檢驗和完善。筆者將更深入、更具體地開展該教學模式的上述教學改革研究和教學實踐工作。
[1]李志民.“慕課”的興起應引起中國大學的覺醒[J].中國高等教育,2014(7):30-33.
[2]陳然,楊成.SPOC混合學習模式設計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5(5):42-47.
[3]韋昌法,劉惠娜.基于SPOC的“離散數學”翻轉課堂教學改革初探[J].新課程研究,2015(9):39-40.
[4]李秀,程蘭,李健.“慕課”對人體解剖學教學改革的啟示[J].四川解剖學雜志,2015,23(4):51-53.
[5]張強,張海峰,唐巖,等.電路原理基于SP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反饋及思考[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32(9):179-182,186.
G420
B
1671-1246(2016)22-0056-02
中華醫學會醫學教育分會和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2016年醫學教育研究立項課題(2016B-FF037);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立項課題(JG16DB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