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葉酸能降低腸癌風險
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科主任、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長房靜遠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經過長達7年的基礎和臨床研究,明確了葉酸對結直腸癌癌前疾病——結直腸腺瘤的早期干預有顯著效果,并由此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許多人都知道,孕婦適量補充葉酸可以預防胎兒畸形。科研人員發現,它具有穩定基因的作用,因而具有更廣泛的應用前景。科研人員通過前瞻性隨機對照多中心臨床干預試驗,發現葉酸對預防散發性大腸腺瘤初發有積極的預防作用。這項試驗聯合了國內多家醫療單位,招募年齡均在50歲以上,經腸鏡檢查沒有腺瘤的志愿者。科研人員將志愿者隨機分為葉酸組和對照組,完成研究者分別為384人和407人。3年后,科研人員再次對所有志愿者復查腸鏡。結果發現,葉酸組中有56人發生了非進展型腺瘤,8人發生了進展型腺瘤;對照組中這兩個數據分別高達110與22。可見葉酸對于大腸腺瘤初次發生具有非常明顯的預防功效。
房靜遠科研團隊此前發現胃癌發病與萎縮性胃炎有直接關聯,該團隊根據患者性別、一般健康狀況、家族史、口味、飲食習慣等,建立了一個科學的、準確性高的癌變危險度數學公式,這一預警萎縮性胃炎發生與轉歸的數學模型已在2012年被納入《中國慢性胃炎共識》。
房靜遠特別提醒,葉酸的適應癥非常嚴格,并非所有人都適合服用,醫生需要仔細詢問病史,如果病程進入中度異型增生(即不典型增生)階段就應審慎使用,如進入重度則不能再服用。葉酸之所以能夠防癌,是因為它對發炎的細胞能產生穩定的作用,但同時對已經發生病變的細胞也有促進作用,因此一定要在專科醫生指導下使用。
(衛 文供稿)
音樂可緩解兒童抑郁癥
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與北愛爾蘭音樂療法信托中心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定期接受音樂治療的抑郁癥患兒,可以獲得更好的療效。
研究人員選取了251名抑郁癥患兒進行研究,其中108人僅接受常規治療和護理,另123人同時參加12個每次半小時的音樂療程包括即興音樂和歌曲創作等。結果發現,接受音樂治療的孩子抑郁情緒得到了顯著緩解,而且更愿意與別人溝通。
美國音樂治療協會發言人阿爾·布曼斯對此表示:“音樂的節奏、韻律、音調可以幫助人們解決許多生理和心理問題。”心理學家瑪利亞·托米亞則表示:“孩子們每天都會產生許多情緒,比如羞愧、內疚和嫉妒。家長應當理解孩子的情緒表現,并幫助其排解不良情緒,聽音樂或學習樂器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李福章供稿)
好膽固醇對更年期女性無效
許多人稱“高密度脂蛋白”(HDL)為好膽固醇,認為這種膽固醇對心臟健康很有好處。但是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當女性進入更年期后,好膽固醇的保護效果不僅會消失,甚至還會促使動脈血管斑塊的堆積,進而產生動脈硬化等問題,對心血管帶來傷害。
研究人員對225名40多歲的中年女性進行了9年多的跟蹤研究。研究開始時,這些女性都沒有心臟病。在研究期間,研究人員定期為這些女性測量了動脈斑塊變化,共測量了5次。結果發現,女性進入更年期后,血液中好膽固醇濃度越多,動脈斑塊堆積也就越嚴重。
研究人員指出,女性更年期后,高密度脂蛋白本質可能會出現變化,導致這種膽固醇無法幫助預防斑塊堆積。負責該項研究的美國匹茲堡大學流行病學助理教授莎瑪爾艾爾·寇德里稱,這一研究結果令人感到很驚訝。人們都認為,好膽固醇應該可以保護女性,在更年期以前,好膽固醇的確可以保護女性、有助于預防心臟病。但到了更年期,好膽固醇似乎會增加血管斑塊堆積,這與體重、壞膽固醇濃度等變數無關。(曹淑芬編譯)
飲酒會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
歐洲最近完成的一項研究發現,酒精會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該研究結果是由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的研究人員對歐洲10個國家的334 850名35~70歲女性進行研究后而得出的。該研究再一次證實了酒精與乳腺癌風險之間的關系,如果女性每天喝一杯紅酒或啤酒,罹患乳腺癌的風險就會增加4倍。
研究還發現,飲酒時間長短也是影響女性乳腺癌風險的因素之一,女性飲酒史越長,患乳腺癌的風險就越大,尤其是那些在首次妊娠前就開始飲酒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更加明顯。
研究人員表示,飲酒是一個可以通過養成良好健康習慣來改變的風險因素。因此,應該勸告和警告女性控制這個風險因素。歐洲抗癌法典公布了12條降低癌癥風險的提示,其中有一條稱,如果飲酒,就應該限制酒精攝入量,戒酒對所有類型的癌癥都具有預防作用。
研究人員指出,癌癥風險的減少與健康的生活方式相關,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維持正常體重、每天至少進行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女性進行母乳哺養、飲食中包含大量水果與蔬菜、限制酒精的攝入。
(曹淑芬編譯)
老年肺炎可能是心臟疾病的誘因
美國匹茲堡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發現,中老年人常見的肺炎,可能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誘因之一,提醒中老年人在寒冷季節要注意防病。
研究人員收集了近6 000名65歲以上的老年人相關數據,他們都參加了“美國心血管健康研究”;另外收集了近1.6萬名45~64歲的中年人的相關數據,他們都參加了“社區動脈硬化風險研究”。在隨后10年的追蹤調查期間,老年組有591人因為肺炎而住院,這些人中有206人隨后患上了心臟病,或因心腦血管事件而死亡;中年組有608人因為肺炎而住院,其中有112人隨后患上了心臟病,或因心腦血管事件而死亡。兩者之間差異顯著。
研究人員認為,老年人感染性肺炎的不良后果可能在幾個月甚至幾年后才顯現出來,但它確實會引發心臟和血管炎癥,增加了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李福章供稿)
蕁麻疹或是幽門螺桿菌引發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是由于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通透性增加而出現的皮膚水腫反應,一般伴有強烈的瘙癢。慢性蕁麻疹會反復發作,而病因卻很難找到,很多人經常得蕁麻疹,卻往往四處求醫無果。
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戴前梅醫生和同行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很多蕁麻疹患者伴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并對此開展了專題研究。他們選擇在皮膚科就診的慢性蕁麻疹患者88名,同時選擇在醫院進行健康體檢的43名健康人,均采用呼氣試驗法篩選幽門螺桿菌感染者。結果在88位慢性蕁麻疹患者中,有62位幽門螺桿菌陽性,陽性率達70.45%;43名健康體檢者中幽門螺桿菌陽性者16人,陽性率達37.21%。二者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隨后將患有慢性蕁麻疹同時伴有幽門螺桿菌陽性的62人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對治療組患者在進行蕁麻疹治療的同時,加服抗幽門螺桿菌藥物,而對照組則只進行蕁麻疹治療。結果,接受雙重治療的患者蕁麻疹的總有效率達到78.21%,而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只有46.67%。也就是說有一些人加用了治療幽門螺桿菌的藥物后,蕁麻疹竟然好了。
對此,專家稱目前其機理還不明確,可能是抗幽門螺桿菌藥物促進了炎癥介質的釋放等。專家建議,對臨床上久治不愈的慢性蕁麻疹患者,無論其是否有消化道癥狀,可以考慮在進行抗組胺治療的同時,給予抗幽門螺桿菌一個療程的治療。
(衛 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