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春月,吳常偉
(首都醫科大學燕京醫學院,北京 101300)
形成性評價考核在醫學細胞生物學中的應用研究
霍春月,吳常偉
(首都醫科大學燕京醫學院,北京 101300)
醫學細胞生物學是現代醫學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其課程考核采用的形成性評價有以下特點:評價內容從面向知識目標轉向能力目標、情感目標,評價范圍從一元技能轉向多元技能,評價主體由單一的教師轉變為多元評價主體。醫學細胞生物學形成性評價考核項目包括課堂提問、階段性小測驗、網上測驗、專題討論、課堂展示、撰寫小論文等多種方式,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科學的探究精神,促進學生成長和自我發展。
醫學細胞生物學;形成性評價;考核方法
醫學細胞生物學是現代醫學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主要研究細胞的結構與功能,探索人體細胞分裂、分化、衰老及死亡的生命活動規律和發病機理。醫學細胞生物學知識已經滲透到醫學科學的各個領域,是醫學科學的基本組成部分,也是醫學科學高水平發展的重要基礎。具備細胞生物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對現代醫學生來說必不可少。近年來,為了順應學科發展,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在前幾輪教育教學改革中,基本完成了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而對于衡量教學效果的依據——課程考核評價,傳統評價方式已經不適應教育模式的轉變,不利于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因此我們在評價方式上做了一些嘗試。
形成性評價是適合當前教育模式的一種評價方式,是在教學過程中即時、動態、多次對學生實施評價,并以此改進教學,使學生掌握所學知識的一種系統性評價過程。除了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形成性評價更重視對學生學習狀態的評價,教師不僅關注學生學習的階段性結果,更重視對學習過程本身的分析,并及時反思,改進教學方法。形成性評價方式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科學的探究精神,促進學生學習成長和自我發展。
美國著名評價學專家斯克里芬在其《評價方法論》中首次提出了形成性評價的概念,他把教育評價分為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種類型[1]。形成性評價也稱為過程評價或真實性評價,是指通過診斷教育方案、教育過程與活動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反映出來的情感、態度、方法等,對教師教學過程和學習者學習過程及結果進行評價。形成性評價的目的不僅僅是知識鞏固和技能培養,而是要加強對學習過程的指導與管理,及時反饋教學信息,改進教學,以提高學習者的綜合素質及能力。形成性評價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1.1評價內容從面向知識目標轉向能力目標、情感目標
傳統教學評價參照標準較單一,往往只依據考試成績的高低和操作技能的熟練程度,卻無視不同學習者的特質、情感與學習風格。因此,在現代化教學中,要重視學習者綜合能力和整體素質的發展,從知識、能力、品質、態度等多項指標去衡量每一個學習者。
1.2評價范圍從一元技能轉向多元技能
現代智力研究成果認為,學生能力是多方面的,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長處與短處,由于學生間存在個體差異,評價也不應采取單一維度或標準,而應多元化。網絡教學的出現順應了個性化學習的需要,為自主學習創造了良好環境。學習者在意義建構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不是單一維度的數值反映,而是多維度、綜合能力的體現。如問題解決過程往往由發現問題、定義問題、信息搜索、整合信息和解決方案等技能組成,學習成果也可分為設計、組織、內容、演示等多項指標,對學習者進行多維度、多層次的綜合評價[2]。
1.3評價主體由單一的教師轉變為以自我評價為主,結合教師評價、小組評價等多元評價主體
建構主義主張自主學習,發揮創新精神,實現自我反饋。學習者每一次實現對原有認知結構的改造與重組,也就完成了一次自我否定、肯定、再否定的辯證評價過程。這種自我評價有利于學習者目標的明確和成就感的形成,使學習者由評價客體成為評價主體,增強評價能力。教師評價為學習者對知識的意義建構提供了一種引導,而學習者間的相互評價,可能引起各種層次和類型的文化碰撞、價值觀碰撞以及思維碰撞,有助于其在認知層次上達到協同,從而提高教學效果[3]。將三者有機結合,可以使評價更科學、合理、客觀。
2.1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是一種有效的評價手段。在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堅持每次課前復習前一節課的內容[4],保證每個學生一學期至少有1~3次課堂回答問題的機會。這樣不僅有助于教師及時獲取教學信息,有效調控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還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獨立思考能力。但注意課堂提問要設計合適的問題,把握恰當的時機。如講解細胞膜時,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三文魚有利于身體健康?”引導他們深入思考,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
2.2階段性小測驗
測驗范圍可以是一章節或者一個教學模塊。我們現在采用的是一個教學模塊結束后,測驗學生對重點和難點的掌握情況,教師批改、記錄結果,對測驗成績進行分析,下次課將測試結果反饋給學生,并進行點評和指導。測驗有利于掌握學生學習動態,對學生及時鞏固課堂知識和教師了解教學效果具有積極意義。
2.3網上測驗
近年來,網絡課程已經成為現有教學資源的拓展和補充,我們前期在BB平臺上建設了細胞生物學校級網絡課程,各章均配備了4~5種題型的自測題,包括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名詞解釋、問答題等,學生可以隨時在課后測試學習效果,特別是對于綜合性較強的問答題,點擊后面的“答案”可以查看該題目的答題要點,學生通過對比,測試自己知識掌握程度。教師通過后臺可以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
2.4專題討論[5]
教師根據本學期教學重點布置專題供學生研究討論,考查學生學習態度、創新精神、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如提出“從乙醇脫氫酶來看不同人種的酒精中毒問題”這個論題,要求學生綜合分析與總結。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不斷關注學生研討情況,鼓勵其發揮主動性、表現自我,同時組織學生進行自我講解與評價。專題討論分為線下討論和線上討論兩種形式。
2.5課堂展示
在前期教學改革中,我們應用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學生課前學習,課上小組討論,選出小組代表進行講解展示,充分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在制訂評分規則時,我們把表現性評價作為評價方式之一,除了教師評分,還有小組間評分。評價主體由單一的教師轉變為以自我評價為主,結合教師評價、小組評價等多元評價主體。
2.6撰寫小論文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有選擇性地提出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論文題目或學生自擬題目,內容不限,范圍可涉及細胞生物學理論知識的各個方面,讓學生充分發揮能動性。學生在撰寫論文過程中,可以上網或去圖書館查閱文獻、整理資料和歸納總結,同時結合已學知識提出自己的觀點。通過撰寫小論文,學生不僅加深了對已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而且培養了獨立獲取知識能力及創新思維。論文完成后教師仔細閱讀并給予評價,對于優秀論文經過教師指導,投到相應期刊發表。
2.7出勤情況
學生出勤問題是影響高校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學生出勤率不高,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除了班主任、學生干部考勤外,任課教師隨機課堂考勤也是形成性評價的一個方面,考勤除傳統的點名外,還采用APP點名軟件,如藍墨云班課等,對于自控力差的學生起到督促作用。
2.8實驗課考核
形成性評價不僅應用于理論課,還應用于實驗課,包括實驗出勤、實驗態度、操作規范、小組合作、實驗結果、實驗報告等環節。
在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教育國際化的過程中,以培養大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為目標[6],積極探索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途徑和方法,已成為當前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題。在此基礎上,首都醫科大學啟動了第四輪教育教學改革,主題是“以學生學習成長為核心,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水平為目標,以內涵發展為基礎,推進我校人才培養綜合改革”。
形成性評價作為一種更適合當今教育模式的評價體系,能在每一個教學環節及時為學生提供反饋,促進學生發現自己學習中的不足;教師可通過評價分析學生的學習過程,改進教學方法,促進師生共同發展。形成性評價體系還與多種教學方法相適應,能全面、多維度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知識掌握水平和實踐應用能力,使教學方法改革取得更大成效,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素質。
在形成性評價實施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學習主動性以及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顯著提高。當然,要進行考核模式的徹底改革,還面臨很多問題。比如,教師從教多年習慣了學期末集中閱卷給出成績,學生更是習慣了傳統的期末考試制度,形成性評價必然會增加教師的出題、批改、答疑工作量。考核模式的徹底改革具有長期性,我們期望在今后的教學中,逐步完善考核評價體系,貫徹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創新型醫學人才。
[1]Torrance H.Formative assessment:some theoretical problems and empirical questions[J].Cambridge J Educ,1993(23):333-344.
[2]楊金來.基于網絡的多元形成性評價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1(10):72-77.
[3]楊孝堂.遠程開放教育課程學習評價系統設計[J].中國遠程教育,2006(6):43-47.
[4]陶懷,陳夏,宋嵐,等.形成性評價考核在醫學分子生物學教學中的實踐[J].基礎醫學教育,2015,17(7):595-597.
[5]姜智,周迎會,吳士.形成性評價對醫學生物化學理論教學的啟示[J].基礎醫學教育,2015,17(6):490-491.
[6]曹妍,祁贊梅,曹雅明.形成性評價在醫學教育中應用現狀與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11(2):23-25.
G424.75
B
1671-1246(2016)21-00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