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燚
摘要:會計信息是反應企業經濟活動的基本資料,也是企業進行經濟決策的重要依據,但是會計造假的現象卻普遍存在,嚴重威脅了經濟秩序的健康運行,如何提高會計信息質量、防范與治理會計造假已經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本文立足于我國企業會計信息的造假,首先分析了我國企業會計造假的原因,然后從企業的內部控制、會計造假成本、企業的治理結構等方面為防范與治理會計造假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和建議。
關鍵詞:會計信息 會計造假 防范與治理
會計信息是企業經營活動的直接反映,而如果會計信息失真也就是會計造假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從經濟上來說會傳遞錯誤信息,引起投資決策的失誤,掩蓋經濟運行中的隱患,影響政府正確判斷經濟形勢和出臺經濟政策,從而導致社會經濟資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破壞經濟發展的運行秩序和環境,誘發經濟犯罪,如偷稅漏稅、挪用集資款等,損害整體經濟利益,同時也影響了會計制度和國家財經政策法規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一、會計造假的原因
(一)企業的內部控制不完善
內部控制最初的形式就是內部牽制,就是為了防止營私舞弊而設置的,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管理當局和其他員工實施的,為保證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的效率效果以及現行法規的遵循等目標的達成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通過各部門人員之間的相互監督和制衡,防止一人控制全程的交易環節,規范會計行為。早在上世紀末,我國政府就已經意識到內部控制對于會計行為的重要性,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推行企業的內部控制,但是至今企業內控的實際執行情況卻不盡人意,大多企業都沒有規范有效的執行企業內控,甚至有的企業都沒有設立內部控制,管理階層都不重視,其他員工更是漠視之,對違規情況缺乏強有力的懲罰措施,導致企業內控制度沒有威懾力,降低了會計造假的操作難度。
(二)會計造假成本低
會計造假成本低并不是一個絕對的數值,而是相對而言的,對于會計造假所取得的經濟收益來說,企業的造假成本是不對稱的,因為會計造假的收益很大,損失卻比較小,主要體現在首先會計造假被發現的概率較小,一是我國企業來自社會和政府的外部監管不力,多頭監管現象嚴重導致協調困難從而造成監管失效等,二是我國相關的會計政策、準則不夠完善,給不法分子鉆法律空子提供了機會。其次是會計造假承受的代價太低,我國對于會計造假的處罰主要是行政處罰,造假成本低廉。再次是會計造假的經濟收益非常大,比如上市公司制造虛假會計信息、少報虧損虛增利潤來欺騙投資者撈取資金。最后是會計造假還可以帶來巨大的政治利益,特別是對于國企領導來說,比如通過粉飾財務報表來提升職位。
(三)企業治理結構存在缺陷
企業治理結構存在缺陷包括兩個方面,首先,企業內部治理結構存在缺陷,在效應目標上代理人和委托人存在著不一致性的特點,在激勵制上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也不完全相容,這就是造成公司會計造假內在動機,委托代理雙方簽訂的契約不完備,如存在大股東的過度操縱等問題,委托人與代理人信息不對稱,如代理人為了自身利益會對會計活動進行造假,夸大經營業績。其次,企業外部治理結構存在缺陷,如對國有企業的經理采用組織任命的形式,在“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風氣下,必然會出現會計造假現象。
二、會計造假的防范與治理
(一)加強企業內部控制
通過加強和完善企業的內部控制來防范會計造假主要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實行,一是,要完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董事會、監事會、經理三者之間監督制衡,從而加強企業內控,為會計活動提供嚴謹的制度環境;二是,要強調“軟控制”與人的重要性,因為人是企業內控的第一要素,內控由人來執行并受人影響,所以要把人也看作是環境控制的重要部分,重視人力方面的建設如能力素質、行為準則、道德規范等,保證組織內成員的能力觀念,通過“軟控制”來加強企業內控;三是,要明確的劃分職責,分離“不相容職務”,加強職務之間的相互審查、核對和制衡,防止錯誤和舞弊,杜絕會計造假;四是,要保持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性,使其避免受制于公司當局的管理,內部審計的監督、評價和控制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二)增加會計造假成本
增加會計造假成本主要有幾個方面,首先是要加強對會計工作的監管,會計監管有兩個方面組成,一是外部監管,二是內部監管。首先,必須提高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才能提高會計監管質量;在政府監管方面,政府要轉變監管方式,轉變過去的行政性監管為主的監管方式,轉變為產權約束相結合的監管方式,避免多頭、重復監管引起的浪費以及會計造假。其次,要完善立法,完善會計的法律、法規體系,保證會計信息質量,制定具體的實施細則,增強有關法規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避免執法上的混亂,明確會計造假的判斷標準和懲處方法,加大對會計造假行為的處罰力度,嚴格執法維護《會計法》的權威,嚴格會計法律責任,讓領導和會計人員都要承擔會計造假的法律責任,保障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再次,要在我國國情基礎上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完善會計準則的研究與制訂工作,減少財務報告的粉飾空間,建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增強會計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最后,要強化會計職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雖然內部控制和會計監管是防范治理會計造假的重要手段,但是完全依靠政策、制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加強會計人員自我教育,強化自身品德修養,促使其在會計工作中堅守職業道德,秉持客觀公正的理念正確行使自己的職權,同時還要依靠社會教育來強化,建立會計職業道德的監測評價系統,為會計從業人員建立道德行為檔案,促使會計行業發揮自律作用,從而減少和防范會計造假。
(三)規范企業治理結構
從規范企業的外部治理結構上看,首先要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分散股權,培養理性的投資者群體,合理配置社會經濟的資源,才能提高企業的債權人和投資人對企業會計信息的需求程度,促使形成有效的會計信息市場,增強對領導者政策干擾的制衡作用;其次是針對企業領導特別是國有企業,應該要變革組織任命這種方式的任免制度,逐步培育經理市場,形成職業企業家階層,并定期對其進行考核和聲譽評價,從而增加會計造假的難度和壓力。從規范企業的內部治理結構上看,我國企業“內部人控制”的現象很常見,所以應該要改善委托和代理契約的設計,明確經理人員、監事會、董事會和股東大會的職責權利,采取電子信息技術,構建中小股東參與股東大會投票的橋梁,避免大股東過度操作,保護股東的自身利益,規范建立獨立董事制度,健全獨立董事的激勵約束和生成退出機制,保證監事會的獨立性,改革經理人員的報酬激勵制度等,從而約束“內部人”的權力,規范經理人員的行為,防止職權干涉會計工作造成會計信息的失真。
三、結束語
會計造假會帶來嚴重的經濟后果,會使社會經濟資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引起企業的投資決策失誤等,所以應該對會計造假進行防范和治理,首先要加強企業內部控制,保障會計信息的正確性和真實性,提高會計信息的透明度;其次要增加會計造假成本,從加強社會監管和政府監管兩個方面來提升對企業的外部監管,完善會計的法律、法規體系,保證會計信息質量,完善會計準則的研究與制訂工作,減少財務報告的粉飾成分;最后是要規范企業治理結構,大力發展資本市場,逐步培育經理市場,規范企業的內外部治理結構,約束“內部人”的權力,壓縮會計造假的生存空間。
參考文獻:
[1]朱登盈.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問題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4
[2]楊萍萍.ZXYY上市公司會計造假問題研究[D].遼寧大學,2014
[3]蔡臻臻.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問題研究[D].廈門大學,2013
[4]周美榮.我國上市公司會計造假的成因分析及治理對策研究[D].上海海事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