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友芳
摘 要 建筑是造型的藝術,更是哲學的空間表達。中國的建筑,既有悠久的歷史又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既不失鮮明的個性特征又極具東方的藝術魅力。中華文化幾千年文明的歷史積淀,形成了具有深遠意境和哲學內涵的中國古典建筑。本文試圖通過對中國古典建筑,特別是中國古典園林的美學鑒賞和哲學探究,展現中國哲學思想對于人類生存空間的深刻影響。
關鍵詞 中國古典建筑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1建筑的產生
建筑是人類生活和精神的依托,它能夠創造一種寧靜和安詳的氛圍。
距離今天約一萬年前的舊、新石器時代交替之時,中國的原始農業開始出現,隨之而來的是人們日益強烈的定居要求,在這一時期,誕生了我國最早的史前建筑。此后,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直到公元前4000年的新時期時代中期,最早顯示出美學特征的建筑開始出現。
建筑自其產生起,經歷了從自然空間向人工空間的過渡和演變。原始人類為了躲避風霜雨雪,抵御嚴寒酷暑,避免蟲獸侵害而試圖尋找一處能夠棲身避難的空間場所,建筑便應運而生。原始人類對建筑的認知來自于早期對于山洞的利用,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為利用草木、石料等材料打造一個容身之所,于是,空間第一次通過人工被限定出來。建筑由于人們對空間的需求而產生,隨著建筑的產生,建筑空間對人類有了前所未有的意義。
2中國古典建筑與“天人合一”
中國的建筑有著典型的東方神韻,其建筑形式在外部環境因素影響以外,更多地受到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潛移默化的影響。
中國傳統哲學始終把“天人之辯”,即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作為關注的焦點。在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時,先秦各家,特別是儒家思想十分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正是對這一生態倫理思想的概括。在中國傳統“天人合一”思想中,“天”是自然宇宙中的最高實體,既包括了自然之天,也包括了社會、人格之天;而“人”則是指人類統一體。“天人合一”的觀點肯定了人與自然具有整體性,人類的發展與自然的發展具有統一性,明確了遵循自然規律是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基本原則。
中國古典建筑十分講究“天人合一”,盡量讓自然與建筑融為一體,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例如,受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中國傳統建筑多使用土木結構,這就傳達一種溫暖、親切的入世生活氣息。此外,這種人與自然同一的思想還在城市的規劃、村鎮的布局乃至陵寢墓園的選址與建設中得到充分彰顯,中國傳統“風水”學說就是這一思想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的集中代表。
3中國古典建筑與“道法自然”
春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曾提出“道法自然”的學說,這種順從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對中國人的建筑理論影響深遠。中國建筑的設計中包含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不僅表現出人與自然協調的觀念,而且十分注重建筑自身與周圍環境、山水、樹石之間形成和諧一致的關系。中國古典建筑把熱愛自然、尊重自然的中國傳統文化深植于建筑設計理念之中,使建筑能夠達到與自然有機結合,成為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注重與自然高度協同的觀念在中國古典園林中有著更為突出的表現。
不同于現代城市的建設規劃,在中國古典園林中,難以覓得一行行排列規整的行道樹,也從未出現過邊界分明的人工花壇,更沒有修剪痕跡明顯的齊整草坪,園中的花卉與樹木全部模仿大自然中原始植被的分布方式而栽種設計。但是,“道法自然”并不等于簡單的模仿,而是在臨摹的基礎上達到對文化、情感的意境表達。中國園林對于自然形式中美的模仿,并不僅僅局限于對外在形式的臨摹,更多的是對自然中蘊含的哲學深意的探求與理解。楊筱平先生在《中西差別何在——中西文化與建筑比較略述》一文中指出,中西園林的差別主要表現在“形”和“意”。中國園林崇尚自然、效法自然,強調在景致中表達情趣、抒發情懷,其布局講求亂中有法、動中有靜、虛實相生,雖為能工巧匠精心打造卻宛若天成毫無匠氣。“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中國古典園林建筑正是充分彰顯了文人墨客們既身處塵世又能夠坐享自然山水的浪漫情懷。
兩千年來,作為中國精英階層的士大夫們的精神追求往往通過崇尚自然、淡泊無為、樸質貴清、浪漫飄逸、寧靜致遠的生活方式加以展現。中國園林的藝術特點正是這種中國傳統價值觀念、社會理想、道德規范、生活追求和審美趣味的結晶。
中國古典建筑自其產生以來經歷千百年的歷史洗禮,不僅受到繪畫、文學等藝術形式的影響,更是深深地打上了中國哲學的思想烙印。中國古典建筑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更是中國精神的傳承與表達。
參考文獻
[1] 何平.中國園林的空間結構及其美學特征[J].上海:同濟大學學報,2008(6).
[2] 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 金磊,李沉等.中外建筑與文化[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