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佳景
?
以“文”化“人”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價值
彭佳景
有人說,三流的學校靠校長,二流的學校靠制度,一流的學校靠文化。本刊本期刊發的通訊《讓文化流淌在師生的血脈里——常德芷蘭實驗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紀實》對此做出了生動的詮釋。
我們知道,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在長期的辦學歷史過程中形成并經實踐印證的辦學核心價值體系,它是學校師生共同的思想引領、行為規范和價值追求。常德芷蘭實驗學校在建校之初,就把憂國憂民、求索創新、兼收并蓄、博采眾長這一極具屈原特質的“芷蘭文化”,多途徑、多平臺、多渠道地植入學校的教育教學、隊伍建設、后勤保障、安全保衛等工作中,讓“芷蘭文化”變成新鮮空氣、青蔥原野、澄澈泉水以清新師生的大腦、蕩滌師生的靈魂,進而化成師生的思想和行動。
常德芷蘭實驗學校建設學校文化的實踐告訴我們,學校文化建設與育人不是兩張皮,學校文化建設不是門臉工程、政績工程、口號工程,而是育人的核心工程。走進常德芷蘭實驗學校,目之所及的一池、兩石、三亭、四橋、五園及樓層文化、教室文化、寢室文化等,無不像是翻閱一本立體的校本教材,其獨特的設計、精巧的布局,無不透露著學校特有的文化傳承與特色,無不給師生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并通過視覺去影響師生的思想和精神。令人欣慰的是,常德芷蘭實驗學校沒有止步于顯性的、物化的文化建設。為了讓孩子們在學校里時時被感染、處處得熏陶、人人受教育,學校有一套完整的推行體系,從國旗下講話到周會課,從作文競賽到歷史知識搶答賽,從課堂教學到社團活動,學校一以貫之、長期堅持把“芷蘭文化”作為學校的核心文化來建設、來弘揚,久而久之,芷蘭文化流淌在了師生的血脈里,外化在了師生的行為上。
學校文化如何實現價值轉化,這是許多學校思而未果、行而未成的難題。常德芷蘭實驗學校的實踐告訴我們,學校文化的價值轉化是與學生和教師密切相關的課程文化、教材文化、課堂文化、教學文化及管理文化等緊密相連的,學校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和管理中要全方位地體現學校文化的精髓。于是,常德芷蘭實驗學校在建設學校文化時,高度重視文化建設與課程建設的有機融合,讓學校的課程建設緊緊圍繞學校的育人目標或者學生的核心素養來進行。比如,小學一、二年級開設的剪紙,三、四年級開設的書法和音樂,五、六年級開設的常德絲弦和京劇;高中階段開設的聲樂、體育、美術、樂器、播音主持等,十分注重從傳統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和民間文藝中汲取豐富的養分。不僅如此,學校從生命的成長和發展出發,對每一個學段的課堂都有各自的界定和側重,比如小學學段倡導的快樂課堂,讓影響孩子一生發展的諸如生活、學習、道德、行為等方面的良好習慣都在快樂的氛圍中養成;初中倡導的活力課堂,讓學生的個性和活力在學科興趣小組中得到充分的張揚和展示;高中倡導的靈動課堂,讓學生在鮮活、生動、高效又富有活力和創造性的課堂教學中做有道德的人、有智慧的人、有健全體魄的人、有強大心智的人,最后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我們常說,學校文化建設的最大效應是促使育人“場”的形成,變學校嚴管、重罰、強迫為師生的自我認識、反思、約束,變學校的管理文化為一個積極健康的文化“場”,讓“場”的氛圍去督促師生的行為自覺。從這個角度講,學校的管理文化即師生的行為文化。常德芷蘭實驗學校的管理文化,走過了一個從有痕到無痕的過程。從90多項制度的制訂、實施,到全校師生思想觀念、道德認識水平、價值觀念上的共同行為準則的形成,無不彰顯了學校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文化是學校競爭力之核心,是學校管理的法典,是管理好學校的金鑰匙,也是贏得社會好口碑的試金石。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學校越來越重視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愿常德芷蘭實驗學校的探索和實踐,給我省學校文化建設帶來有益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