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佳景
卷首語打牢農村教育的堅實根基
彭佳景
日前,國務院印發《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加快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意見》的出臺釋放的一個重要信號是,發展農村教育、補齊農村教育短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先決條件。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全國13億人口中,有超過半數的人口生活在農村,也有超過半數的學齡兒童在農村學校就讀。可以說,農村教育是農村發展的未來和希望,而農村教師毫無疑問是農村教育的未來和希望。因此,培養好農村青年教師,讓他們接好農村教育事業的“接力棒”,是我們補齊農村教育短板的關鍵。衡東縣把教育發展的思路和目光落在了打牢農村教育的堅實根基——農村青年教師隊伍建設上,著力打造“學問之師”“創新之師”“品行之師”的做法,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發。
我們知道,教師的工作是立德樹人,用自己的品行、德行和愛心、耐心及責任心時時處處影響學生。衡東縣在師德師風建設熱潮中,以“公益精神”為切入點,培育了一大批熱心公益、關愛貧困學生的農村青年教師典型;創建“師德巡講”論壇,用榜樣的力量引領和激發廣大農村青年教師的榮譽感和責任心,讓他們站在農村教育的講臺上,用語言來播種,用粉筆來耕耘,用汗水來澆灌,用心血來滋潤。成為“品行之師”的信念已扎根在每一位農村青年教師的心里。
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科學的教學方法,是每一位教師在專業上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師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如何讓青年教師在專業上快速成長,衡東縣充分利用教師培訓和教學競賽兩個平臺,把農村青年教師推向專業發展的前沿,讓他們在培訓中不斷充實拓展自己,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和水平,使其在專業發展中找到職業的幸福感,獲得源源不斷的力量源泉。
創新是青年教師尤其是農村青年教師最難能可貴的品質。衡東縣采用“鄉村教師工作坊”等形式,給農村青年教師獨立思考的空間,搭建自主探索的平臺,從而喚醒他們成長的自覺,讓青年教師成為教育規律的探索者、教育改革的實踐者、教育創新的試水者。真正為農村青年教師提供自由生長的生態環境,提供自由生長的陽光、空氣和水分,讓每一位青年教師成為“創新之師”。
陶行知說:“學校是鄉村的中心,教師是學校和鄉村的靈魂。”作為“學校和鄉村靈魂”的農村教師,就是那一盞盞心燈,驅散無知與蒙昧,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燭照鄉土文明的傳承。愿廣大農村青年教師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的標準,做學生成長的引導者、教育扶貧的先行者、教育改革的奮進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托起農村教育的希望和未來,讓自己的青春人生更加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