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林
(河南工程學院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河南 鄭州 451191)
?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的多重困境
李松林
(河南工程學院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河南 鄭州 451191)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面臨多重困境,面臨著同政府關系、同社會和市場關系、教學院系和教師的主體性等體制窘境,面臨著分類評價、資源分配、校企伙伴等機制缺損,面臨著服務淡漠、妄自菲薄、自我封閉等觀念干擾。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應用技術大學;高校轉型;轉型困境
當前,我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發展的政策導向已十分清楚。在地方政府的推動下,各地新建本科院校轉型工作已經啟動。對于高校轉型,無論是頂層設計者還是具體實施者,都清楚“為什么轉”,卻迷茫“怎樣轉”。這些高校課程體系依然陳舊,培養模式依然傳統,培養質量不盡如人意,死搬硬套傳統本科教育或簡單改造高職高專情況普遍存在。[1]而要轉型工作實施逐步到位,首要條件就是梳理困境,找準癥結,然后才能抓住根本,有的放矢,使我國地方高校轉型工作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國內現有有關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研究對于困境的揭示主要集中在目標定位、課程設置、師資隊伍等方面,其研究深度還有待發掘。體制是在一定價值觀念主導下,相關領域間或組織間基本的、整體關系架構,而機制是根據某些客觀規律,使一定主體間關系得以維系或調整,實現一定預期目標的作用過程。體制和機制是高校轉型的一體兩面。另外,觀念是行動的先導,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都逃不脫觀念的影響。在這里,筆者將從體制、機制、觀念三個維度,全面深刻地揭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的多重困境。
1.轉型院校同政府關系窘境
在我國,應用技術大學是一個新提法,由于文化傳統和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等因素的差異,有關國外辦學經驗并不能為我們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轉型提供直接的幫助。但有一點確定的是,應用技術大學在辦學方向、服務面向、專業設置、培養目標、培養模式、教學方式等方面既要有別于我國傳統普通本科教育模式,還要區別于高職高專培養模式,這些都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轉型實踐者和操作者,也是主要探索者。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部門要為轉型者創造必要的條件,做一個資源分配者和政策供給者。
雖然從《高等教育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再到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都提到賦予高校辦學自主權,然而,在我國現有政府主導型高等教育體制之下,政府始終扮演著“舵手”與“劃槳”的雙重角色,高校辦學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譬如,轉型院校在招聘人才、專業設置、招生錄取、校長選拔甚至于組織架構等方面的自主性體現并不充分。政府主導型是我國高等教育體制顯著特征之一。在這種體制之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的主體性地位很難凸顯出來。如此,就會產生如下問題:首先,政府主導型體制造就了高校領導官僚化,而不是教育家(者)。教育家深諳教育和學術之道,按教育和學術規律辦事,規劃長遠,求真務實,具有創新精神。用官僚管教育,是典型的外行管內行。對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轉型來說,教育模式尚未定型,更需要教育家(者)的真心付出和探索。其次,政府主導型高校管理體制,影響了轉型院校的積極性。由于很多決策權力集中在政府部門,所以轉型院校只能按圖索驥,不利于創造性地開展轉型工作。另外,長期在這樣的體制環境下,政府大包大攬,轉型高校易于養成等、靠、要的思想,轉型工作易陷入不推不動、推亦不動的泥潭,高校缺乏轉型的動力。再次,行政命令習慣于簡單粗暴的“一刀切”。例如,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提出本地本科院校轉型時間表。[2]這樣容易一哄而上,滋生投機主義心理,部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可能會以轉型之名向上要經費,要政策。
2.轉型院校同社會、市場的關系窘境
地方高校轉型就是要適應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源源不斷提供優質的人才。只有這樣,轉型院校才能獲得生存與發展的不竭資源。然而,地方公辦本科院校,接受當地政府財政撥款和政策支持。其工作人員工資福利參照公務員管理,收入穩定,造就了天生的優越感。在一些生源大省,生源豐富,再加上一些區位優勢,許多二本院校并不擔心招生問題。另外,我國高等教育還沒有完全放開,社會對民辦院校存在偏見,民辦院校數量少,尚不能對公辦院校構成直接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地方公辦本科院校在某種程度上是同社會和市場割裂的,這樣就容易產生如下問題:
(1)由于所處地理位置不同,各地產業聚集度、優勢產業、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必然有所差異,對知識和人才的需求也不一樣,新建本科院校應該立足當地,細分市場,定位目標顧客。然而,目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卻定位趨同,千校一面,很少考慮適應地方社會和經濟對人才的需求,盲目效仿和跟風,片面追求學科門類齊全、專業和招生規模擴大。比如,在一些地方院校中設置外交學、國際政治、國際關系等本科專業。
(2)教學內容和課程改革跟不上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一方面,教學內容陳舊老化;另一方面,教學重理論,輕實踐,實踐教學在現有整個課程體系中所占比重不足,在地位上從屬于理論課程,形式單一,與理論課程存在明顯分離。
3.教學院系和教師的主體性窘境
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是外部政府主導型管理體制(政府與大學的關系)的延續,簡單地說,就是行政化體制。我國高校行政化不僅是政府部門對高校管理的行政化,還是學校內部管理的行政化。這種行政化的內部管理體制,主要是權力上移,責任下置,具體表現為決策權力集中在學校和職能部門,教學單位轉型主體地位得不到保障,一線教師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得不到體現。
1.分類評價機制缺損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分類管理的體制機制均未建立,高校評價標準不科學;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千校一面,定位不準,特色發展路徑不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不完善,人才培養層次不合理。[3]對高校實行分類管理分類指導的標志是要建立分類評價機制。評價機制是高校發展的指揮棒,撬動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的杠桿關鍵在于評價機制的創新。長期以來,我國對“985”“211”高校和地方普通高校,百年老校和新建本科院校采用同一套評價指標體系,致使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發展思路上向研究型大學靠近,把院士、教授、博士點、重點學科、獲獎項目、基金課題、論文等的數量作為辦學的目標,甚至把學校的專業數和覆蓋的學科門類作為評價標準。
2.資源分配機制缺損
大學不僅僅是知識傳播的中心,還是知識創新的中心。因此,任何類型的大學都不可能不鼓勵科學研究工作。如果科學是理論,技術就是應用,技術源自理論實踐和探索,科學和技術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這樣就對應用技術大學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另一方面又要加大教學投入。尤其強調實踐教學,硬件條件要求高,培養成本必然高于其他類型高校。
然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和師資力量相對薄弱,辦學層次相對較低,在人才培養與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方面尚不具競爭優勢,并且創收和融資渠道少。因此,在轉型階段,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轉型需要當地政府在政策和經費上給予有力支持。然而,各地高校的資源分配并不平等,排名靠前的學校更容易獲得當地政府在政策和經費上的支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除了某些傳統的優勢學科,其他全面落后。這種馬太效應需要政府建立新分配機制加以改變,以助力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
地方向轉型院校傾斜資源分配面臨著一定的障礙。一方面,資源分配面臨著一些老牌本科高校的競爭,這些高校更容易得到當地政府政策和資金的重點支持。從“政績”角度考慮,政府也更愿意向老牌本科高校投入。另一方面,資源分配受當地公共財政狀況的影響。設置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專項資金勢必要額外增加公共財政投入,這在高等教育投入資金總額一定的情況下,需要政府做好協調工作。建立新的資源分配機制關鍵是改變現行對高校的財政撥款方式,按學校類型確定財政撥款標準。
3.校企伙伴機制缺損
對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創造現實的職業環境,現實而不是虛擬的職業環境只有用人單位才能提供,校企共同培養人才是應用技術大學顯著辦學特色。根據專業設置的不同,這里的“企”并不是確指,可以是企業,也可以是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各個行業的用人單位。校企伙伴機制指建立學校與用人單位間的伙伴關系,二者之間不存在誰主導誰的問題,是平等協商、互惠互利的關系。企業成為學校生存的基礎和發展的源泉,學校成為企業創新的人才庫和技術革新的思想庫。
現有校企伙伴機制并沒有普遍建立起來,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企業在校企合作中往往處于被動地位。院校往往是專業培養方案制定者,企業并沒參與其中。企業參與基本上僅限于提供院校所需的相關設施設備、承擔必要的實習實訓接納任務,不能全方位介入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二是合作的低效益。企業往往只重視面向某一個職業或崗位的實訓、實習與動手能力的培養,難以拓展學生能力的“彈性空間”,難以適應和滿足將來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要。三是學校“一頭熱”、企業不愿深度參與的尷尬。對企業來說,接受學生實習可能帶來經濟損失、安全事故、技術泄密等風險。
1.服務淡漠
在現代社會大生產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緊密聯系在一起,互相依賴,倡導合作共贏。這樣的情境之下,社會呼喚服務意識。然而,我國幾千年來專制社會形成的特權思想和等級觀念根深蒂固,在當今社會還大行其道。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產出績效難以全面衡量,易滋生渾水摸魚、僥幸投機心理。知識的系統性,易滋生以專業機構自居的妄自尊大情緒。
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于學生就業,是應用技術大學主要理念之一。轉型院校要發展,就必須放下身段,丟下思想包袱,真正走出“象牙塔”,為專業發展尋找肥沃土壤,自覺適應用人單位對人才實際需要,在服務于經濟和社會的同時,也為自己的發展贏得一片天地。
2.妄自菲薄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往往妄自菲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從專科院校合并而來,其歷史積淀和辦學條件同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差距明顯。從綜合實力看,要趕超那些老牌本科院校似乎遙遙無期。那些沒有區位優勢的新建本科院校認為,無論怎樣努力,只能在低位徘徊。
另外,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也普遍對應用技術大學和職業教育存在認識上的偏差,認為應用技術大學在辦學層次上低于研究型大學,應用型人才低于學術型人才,職業教育是高職高專涉足領域。
綜上所述,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轉型面臨著體制關系上的窘境、機制方面的缺損及觀念上的困局。要走出上述困境,體制改革是基礎,機制完善是關鍵,觀念變革是根本。然而,從我國現實情況看,體制改革是難點,這就需要在推進體制改革的同時,加強機制建設,以彌補體制的某些缺陷。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轉型對于學校管理者和規劃者,抑或普通教師,都意味著一場革命,這場革命首先是觀念上的革命。為今之計,對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來說,只要找準轉型的“抓手”,就推開了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的大門。“課程”這一要素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的重要載體和落腳點。[5]這個“抓手”就是“課改”,要狠抓課程改革,以點帶面,推動各項轉型工作的有效開展。
[1]陳雷,李建啟.我國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培養規格與培養模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5):40-42.
[2]劉振天.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與高等教育認識論及方法論訴求[J].中國高教研究,2014(6):11-17.
[3]顧永安,劉海峰,陸正林.新建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的任務與舉措[J].現代教育管理,2014(11):62-66.
[4]闕明坤.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的思考[J].江南論壇,2015(1):50-51.
[5]孫翠香.地方高校轉型:從“國家意識”到“地方行動”——兼論地方高校轉型亟待解決的問題[J].職教論壇,2015(22):25-29.
2016-04-26
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一般項目(重點)(2015-ZD-220),河南工程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JY201501)
李松林(1978- ),男,河南南陽人,河南工程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講師,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公共行政與公共政策。
G649.21
A
1674-3318(2016)03-00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