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梅
(福州大學 法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
論夫妻忠誠協議的性質與效力
朱曉梅
(福州大學 法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摘要:夫妻忠誠協議是指夫妻雙方在婚后達成的、于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生效的、要求違反忠實義務的一方必須實施一定行為的約定。一旦某一方違反該協議,另一方就可以根據協議要求其承擔相應的責任。夫妻忠誠協議屬于身份協議,徘徊于意思自治和法律強制之間,故對其效力的認定不能一概而論,而應持辯證的觀點進行分析。除非夫妻忠誠協議中約定的某些條款與法律強制性規定或社會公序良俗相違背,否則應當承認其法律效力,從而在法律上保障民事主體意思自治的權利。
關鍵詞:意思自治;夫妻忠誠協議;忠實義務
一、問題的提出
婚姻是愛情的最終歸宿,在經歷了甜蜜的愛情之后,大多數人都愿意用婚姻來繼續未完的誓約。與單純的戀愛關系不同,婚姻不僅涉及人身關系,還涉及財產關系。基于婚姻關系的復雜性,越來越多的夫妻在婚后簽署夫妻忠誠協議,希望用此協議來確保彼此忠實于對方,為婚姻的穩固增加一重保障。然而,法律規范永遠滯后于現實生活,對忠誠協議這一新鮮事物,法律沒有具體明確的規定,司法實踐中也經常出現同案不同判的情形,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司法公信力的下降。下面是兩則案情類似但判決結果截然相反的司法案例:
《人民法院報》2003年1月11日刊登了一則案例:曾明與妻子賈雨虹簽署了一份“忠誠協議書”,約定婚后違反該協議的一方要賠償另一方名譽損失及精神損失費30萬元。協議簽訂后不久,賈雨虹就感到丈夫與其他異性有染,此時曾明向法院提出離婚訴訟,法院判決雙方離婚。與此同時,賈雨虹以曾明違反“夫妻忠誠協議”為由提起反訴,要求法院判令曾明支付違約金30萬元。法院經審理查明后判決曾明支付對方違約金30萬元人民幣。曾明不服判決,向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上訴,但不久即撤訴。最終,曾明賠償賈雨虹25萬元人民幣,當場一次性付清。
另一則案例出自山東日照,一對夫妻結婚后簽訂了一份夫妻忠誠協議,約定不忠誠的一方于離婚后賠償另一方100萬元人民幣,結果男方“違約”,與一網友發生一夜情。之后男方又以雙方感情破裂為由提起離婚訴訟,女方同意離婚,但要求男方按協議賠償其100萬元人民幣。開發區法院經審理后認定該協議無效,不予支持。[1]
上述兩則案例有著相似的案情,之所以產生了不同的判決結果,是因為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忠誠協議的性質及效力,法官對此有著各自的見解。不同的判決結果在某種程度上也造成了民眾對忠誠協議的效力認知混亂,間接上導致司法公信力下降。為了厘清忠誠協議的效力,避免同案不同判現象的再次發生,本文嘗試通過分析夫妻忠誠協議的性質進而論證其效力。
二、夫妻忠誠協議的性質
忠誠協議建立在夫妻互相遵守忠實義務的基礎之上,是夫妻雙方在婚后達成的、于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生效的、要求違反忠實義務的一方必須承擔一定責任的約定。一旦某一方違反該協議,另一方就可以根據協議要求其承擔相應的責任。筆者認為,忠誠協議是一種身份協議,理由如下:
第一,忠誠協議的簽訂主體只能是合法婚姻關系的夫妻雙方。忠誠協議實際上是夫妻雙方圍繞著忠誠而簽訂的與人身財產相關的協議,處于戀愛關系中的男女雙方無法簽訂該協議,離婚后的男女雙方也無法簽訂該協議。換句話說,婚姻關系就是簽訂忠誠協議的基礎,沒有婚姻關系的存在,沒有合法的夫妻身份,也就無所謂忠誠協議的存在。
第二,忠誠協議以夫妻雙方互負忠誠義務為內容。[2]忠誠協議的基本內容是夫妻雙方互相遵守忠誠義務。法律只允許民事主體為他人創設權利,而禁止民事主體為他人設定義務?!痘橐龇ā返谒臈l規定,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
第三,簽訂忠誠協議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婚姻穩定。當事人簽訂忠誠協議不是為了獲取經濟利益,而是希望通過忠誠協議來維護婚姻穩定,維護婚姻的穩定也就是維護夫妻這種身份關系的穩定。只有維護身份關系的穩定,婚姻才可能幸福。
三、夫妻忠誠協議的效力之爭
司法實踐中關于夫妻忠誠協議的效力沒有統一定論,學術研究中也是如此。學者們的主流觀點包括有效說和無效說。
(一)有效說
有效說認為,夫妻忠誠協議都是有效的。[3]原因如下:一是忠誠義務是法定義務的具體化。雖然我國《婚姻法》規定夫妻雙方彼此互負忠實義務,但是該規定只是倡導性的規定,[4]在司法實踐中法官并不能直接援引該條規定做出判決。因此,在法律應允的范圍內,民事主體主動簽訂契約,約定夫妻一方違反忠實義務應承擔某種后果的行為應該是有效的。二是忠誠協議是當事人意思自治的體現。民法鼓勵當事人意思自治。在民法領域中,法不禁止即自由,只要法律沒有明確禁止,當事人就可以通過意思自治去創設相關的民事法律行為。夫妻忠誠協議是夫妻雙方意思自治的真實體現,我國民法沒有明確規定夫妻不能通過意思自治簽訂夫妻忠誠協議,那么當事人則可以在自愿的情形下訂立忠誠協議。對于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來說,簽署的契約對其具有拘束力,其應當按照夫妻忠誠協議的約定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因此,夫妻忠誠協議的效力應該得到法律的承認。三是忠誠協議是對夫妻共同財產的附條件約定。[5]我國《婚姻法》規定,夫妻雙方有自由約定夫妻財產歸屬的權利。忠誠協議中常見條款有:夫妻雙方如有一方違反該協議的內容,則應支付對方人民幣若干。這種約定其實是夫妻雙方對共同財產的一種附條件約定,以此種方式促使夫妻雙方履行婚姻關系里應當承擔的義務與責任。這種約定僅存于夫妻雙方之間,不損害第三人與公共利益,不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理應有效。
(二)無效說
無效說認為,夫妻忠誠協議應當是無效的。[6]原因如下:一是協議中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實難以確定。在新婚期,男女雙方都愿意為了證明自己的忠誠而簽署夫妻忠誠協議,若一方不肯簽訂該協議,則會給對方造成一種必定會不忠實的錯覺。難以證明此種忠誠協議是雙方處于自愿情形下簽署的。二是夫妻忠誠協議的內容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忠誠協議中約定的內容各式各樣,有的從根本上違反了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例如,部分協議中約定了違約方須支付一定數額的損害賠償金。損害賠償金是指一方當事人因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義務而給對方當事人造成損失時,按照法律和合同的規定所應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當事人可以預先約定損害賠償的計算方法,而不可以事先約定具體損害賠償金額。三是忠誠協議與婚姻的本質相違背。婚姻是男女雙方基于愛情而自愿結合,一起生活,彼此忠實于對方?;橐錾钤緫潜粣叟c溫情包圍,而不是彼此猜忌,發現對方不忠誠即要求對方給予金錢補償,將婚姻關系變為對金錢的索取,這樣勢必造成婚姻關系難以長久維持。四是在舉證階段可能涉及侵害隱私,助長社會上如捉奸等不良之風。按照協議要求對方承擔不忠實的后果時,必然涉及舉證證明對方不忠實的程序。要證明對方不忠實,就需要大量證據,而在現實中證明對方不忠實的證據通常是照片、錄像、音頻等資料,這些資料的獲取通常需要窺探對方的私生活,通過私自安裝錄音錄像設備等方式來獲取證據,會造成對隱私權的侵害。
筆者認為,有效說與無效說均有缺陷。有效說無法解決忠誠協議中涉及人身傷害、侮辱人格尊嚴的條款時,如果賦予帶有這些條款的協議以法律效力,那么該協議將與民法平等保護人權的基本精神相違背。無效說全盤否定忠誠協議的效力,也即否定當事人意思自治的效力,與民法中意思自治的基本精神相違背。因此,有效說與無效說均不能徹底厘清忠誠協議的法律效力。要正確厘清忠誠協議的效力,還需持辯證的觀點,一分為二地看待夫妻忠誠協議。
四、夫妻忠誠協議的效力應區分對待
本文認為,夫妻忠誠協議原則有效,但當忠誠協議中約定的條款涉及侵犯基本人身權利、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或公序良俗時,應判定忠誠協議無效。
(一)夫妻忠誠協議原則有效
第一,夫妻忠誠協議符合法律規定?,F行《婚姻法》規定夫妻應當相互忠實,這對忠實義務做了原則性規定,對辦理相關的婚姻糾紛案件有指導性作用。《婚姻法》第四條規定:“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第四十六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與他人姘居的;(三)實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原則性規定對司法具有指導性作用,不具備可訴性,但夫妻忠誠協議是民事法律主體在該原則基礎上對忠實義務進行的詳細約定。該約定并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換言之,該規定彌補并且完善了法律在該方面規定的不足。
第二,夫妻忠誠協議符合私法中意思自治的基本原則。意思自治是民法中的一項基本原則,系指民事主體有權按照自己的意思為或不為民事法律行為,不受其他任何人或單位的阻礙。婚姻生活中的夫妻雙方都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都享有權利并應履行義務,為自己所實施的民事行為承擔責任。夫妻忠誠協議是夫妻按照自己的意思所為的民事行為,法律應承認忠誠協議的效力,給予私法應有的自治空間。
第三,夫妻忠誠協議不侵犯法定人身權。[7]筆者認為,夫妻忠誠協議并沒有限制人身自由、侵犯人身權。性自由權利是指人可以與異性自愿發生性關系的自由,不受其他任何人的干涉。締結婚姻以后,性自由權利必然會受到限制?!痘橐龇ā芬幎ǚ蚱藁ハ嘀覍嵓窗诵苑矫娴闹覍?,保證性行為的專一性與排他性。在一夫一妻制的婚姻關系里,不可能賦予當事人絕對的性自由權利。此外,性自由還要受到公序良俗的制約?;橥庑孕袨槭菫槿藗兯积X的行為,與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和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相違背。因此,忠誠協議不構成對人身自由的限制,也不構成對人身權的侵犯。
第四,夫妻忠誠協議不違反《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夫妻忠誠協議中對財產關系的約定并不等同于對損害賠償金的約定,實際上是屬于對夫妻財產如何處置的約定。夫妻忠誠協議中常見的約定有:“如夫或妻一方違反該協議的約定,則須支付人民幣××萬元給另一方。”許多學者將該約定視為對損害賠償金的約定。[8]損害賠償金適用的是損害填補規則,即損害多少則賠償多少,并不能在損害沒有發生之前事先約定損害賠償的金額,因而以此否定夫妻忠誠協議的效力。我國雖然實行的是法定的夫妻財產制,但是也不限制夫妻對財產進行約定。所以協議中約定的人民幣數額不是損害賠償金,而是夫妻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自由分配夫妻共同財產。
(二)夫妻忠誠協議之無效情形
夫妻忠誠協議原則上有效,但是夫妻忠誠協議在現實中出現的形式多種多樣,約定的后果也多種多樣,有些約定侵犯當事人的基本人身權利,有些約定甚至直接違反了法律的強制性規定,[9]協議中如有涉及以上的條款,則應當判定忠誠協議無效。有權利必有限制,權利的行使只能在一定的范圍之內,權利的行使如果損害了他人或社會集團的利益,那么該權利的行使需要受到限制。只有這樣,每個個體的權利行使才能獲得法律的保障。民事主體簽訂的協議不僅要滿足意思自治與主體適格這兩個要素,還要滿足不損害第三人的合法權益,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及公序良俗的要求。一旦違反上述要求,法律為了保護他人及社會集體的公共利益,就會直接判定該協議無效。因此,夫妻忠誠協議里如有約定涉及以下條款的,應當直接判定該協議無效:
第一,約定違反忠誠協議的一方應主動放棄一些權利。如:無條件答應對方解除婚姻關系的請求;放棄要求對方承擔夫妻間扶養義務的權利及對于夫妻共同財產的管理權;放棄對未成年子女的撫養權、監護權、探視權等相關權利。此種約定應判定無效,因為自然人的民事權利始于出生、終于死亡,任何人或者機關都無權要求自然人放棄其民事權利,民事權利只能是民事主體自愿放棄,通過協議的約定要求他人放棄屬于自己的民事權利是違背私法精神的。如果忠誠協議中涉及此類條款,則該協議理應無效。
第二,約定違反忠誠協議的一方自行對自己身體實施傷害行為或允許另一方對自己的身體實施傷害行為。此種約定應判定無效,因為自然人享有人身權、健康權不受侵害的權利。生命健康權是公民最基本的權利,是其他一切權利的基礎,沒有生命健康權,其他一切權利都是空談。作為一個人,如果最基本的生命權與健康權都得不到保障,那么其他權利更無法得到保障。忠誠協議中約定的人身傷害侵犯了公民的人身健康權,與我國法律保護人權的基本精神相違背。如果忠誠協議中涉及此類條款,則該協議理應無效。
第三,約定違反忠誠協議一方需接受侮辱性的懲罰,如當眾下跪祈求原諒等。此種約定應判處無效。人格尊嚴權是作為一個人應受他人尊重的最起碼的權利,維護人的人格尊嚴是文明社會的最基本的標志,民事主體享有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的權利。[10]人格尊嚴權包括名譽權、肖像權、姓名權、隱私權、榮譽權等。協議中約定接受侮辱性懲罰侵害了民事主體的人格尊嚴,與法律保護自然人的基本人身權利相違背。如果忠誠協議中涉及此類條款,則該協議理應無效。
五、結語
綜上所述,如果忠誠協議存在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或公序良俗原則的條款,那么應當判定該忠誠協議無效;如果夫妻雙方是在意思自治的情形下簽訂的忠誠協議,且該協議內容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及公序良俗的相關規定,那么應當賦予該協議以法律效力。賦予夫妻忠誠協議以法律效力,符合《婚姻法》的本質要求,有利于家庭的和睦幸福與社會的穩定。
[參 考 文 獻]
[1]山東日照:夫妻“出軌賠百萬協議”被判無效[N].齊魯晚報,2012-03-19(A08).
[2]郭站紅.夫妻忠誠協議的法學思考[J].寧波大學學報,2010(2):110-113.
[3]吳曉芳.當前婚姻家庭案件的疑難問題探析[J].人民司法,2010(1):54-58.
[4]呂鳳英.關于夫妻忠實義務的法理分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6):15-17.
[5]隋彭生.夫妻忠誠協議分析——以法律關系為中心[J].法學雜志,2011(2):38-41.
[6]陳甦.婚內情感協議得否擁有強制執行力[N].人民法院報,2007-01-11(05).
[7]朱凡.夫妻“忠誠協議”效力研究[M]//陳葦.家事法研究.北京:群眾出版社,2006: 83.
[8]黃蓓,程澤時.論夫妻忠誠協議[J].求實,2009(2):67-69.
[9]劉加良.夫妻忠誠協議的效力之爭與理性應對[J].法學論壇,2014(4):101-108.
[10]蔣月.夫妻的權利與義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On Nature and Effect of Marital Loyalty Agreement
ZHU Xiaomei
(LawSchool,FuzhouUniversity,Fuzhou350108,China)
Abstract:Marital loyalty agreement is reached by husband and wife after they get married, it is effective in the duration of marriage relationship, and it prescribes that the party who violate the duty of loyalty must implement a certain behavior. Once a party breaches the agreement, the other party may request the obligation from the other party according to the agreement. Marital loyalty agreement is an identity protocol, being intervenient of autonomy of will and legal force. Thus, the validity of the agreement cannot be generalized, and should be analyzed dialectically. Unless some of the provisions of the agreement violates the law or are against the public policy and good morals, it should be regarded as legal so as to protect the rights of autonomy of will of the civil subject in the law.
Key words:autonomy of will;marital loyalty agreement; duty of loyalty
中圖分類號:D91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3318(2016)01-0040-04
作者簡介:朱曉梅(1990-),女,江西九江人,福州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民商法學。
收稿日期:2015-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