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海建
?
學術失信是高校誠信危機之本
文/鄧海建
近日,教育部官方微信“微言教育”公布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的修訂對照表,并就此向各地教育行政部門以及部屬高校征求意見。在擬修訂的高校學生管理規定中,首次將誠信教育寫入管理規定,對失信學生可給予警告直至開除學籍等處分。
“學生失信,開除伺候?!边@樣的罰單,其實并不算新鮮。國內不少高校在對待期末考試作弊時,基本早已做開除學籍處理。可見,“將誠信教育寫入管理規定”,不過是將嚴肅的“家規”升格為剛性的“國法”。
嚴格意義上說,學生失信,尤其是在學業與學術上失信,罰單向來開得挺狠。從法理而言,比如刑法修正案(九)中,新增涉及考試工作的條款規定:“在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中,組織作弊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薄按嫠嘶蛘咦屗舜孀约簠⒓拥谝豢钜幎ǖ目荚嚨?,處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边@樣的失信行為,有法律利劍高懸著。
具體到學生的學術誠信上,不久前,因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涉嫌抄襲,自己的博士學位被母校撤銷,學生于某將北京大學訴至法院,要求判令撤銷《關于撤銷于某博士學位的決定》并恢復自己博士學位證書的法律效力。拋開是非之爭不說,學生誠信一旦染上瑕疵,校方的懲戒手段并不少,出手從來可謂雷霆。當然,這也算得上是國際慣例。比如美國留學生綜合教育機構厚仁教育在波士頓發布《2015留美中國學生現狀白皮書》,首次專門就遭開除的學生群體做出分析。數據顯示,八成學生因學術表現差或學術操守問題被開除。
高校誠信建設,從人數上說,學生當然是主體,但從影響和癥結來看,身正為范的教育教學工作者,才是問題關鍵。當然,針對近年來暴露出的高校教師師德問題,教育部早在2009年就曾下發《關于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2014年,首次劃出對高校教師具有警示教育意義的禁行紅線,以“紅七條”約束師德、訂規立矩。不過,在不少高校,對教師學術不端行為等,處理起來往往師生有別。對學生,苛刻威嚴,對教師,失之綿柔。
對于象牙塔中的高校師生來說,學術失信是高校誠信危機之本;而對于紓解誠信危機的路徑來看,摒棄差別待遇而力求師生同責,這應該是并駕齊驅的制度之路。失信學生固然要懲戒,失信校長及老師如何自處,總不能仰仗不靠譜的慎獨指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