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旸
試析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途徑
李旸
(黑龍江科技大學,哈爾濱 150022)
從理性借鑒和整合多元文化,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正確導向等方面闡述了增強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的途徑,使大學生成為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進行良性互動的有力推動者。不斷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讓社會主義榮辱觀貫穿于高校科學文化教育的始終,豐富教育內涵。
大學生;文化自信;多元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是非常曲折的。從鴉片戰爭開始到文革結束,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一直經受著內憂外患的雙重阻礙。文化的發展上也一直傾向于向西方學習,尋找救國出路。歷史上長期的落后狀態,導致了我國文化的發展與西方國家相比差距較大。目前,我國正在全力建設文化軟實力,希望趕上乃至超過西方國家。這需要借鑒西方國家已有的發展經驗,進行多元文化的整合,彰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大學生進行多元文化整合,同時進行文化借鑒,是一個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過程。其一,要想補己之短,不僅要知道中華文化的“短”在哪里,更要知道中華文化之“長”在哪里。如果一種文化放棄了自身的優秀部分,借鑒的優秀文化再多,也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多元文化整合與借鑒要建立在支持民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發揮文化的比較優勢,這樣才能使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二,應該培養大學生用多維的視角和開放進取的心態來學習西方文化。隨著文化全球化的發展,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相接軌是一個必然趨勢,這一趨勢為文化的特殊性發展帶來了挑戰,但也為全世界文化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提供了有利的契機。大學生有獲得世界文化資源的素質水平,更要抓住這個機會,不斷的學習,使自己成為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進行良性互動的有力推動者。
2.1堅持馬克思主義作為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指導思想
高校應該對大學生加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教育,從思想上武裝大學生,在大學生面向社會參加實際工作后,才能熟練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進行指導,這是大學生作為未來國家建設者的必然要求。保證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核心價值觀念,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在高校大學生群體中占主導地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加強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教育與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意識二者是共通的。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可以使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得到正確的指導,有利于大學生文化自信意識的養成。大學生文化自信意識的培養可以使大學生理解中國發展過程中的個性,加強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解和認同。從理論層面來說,文化自信屬于文化實踐活動,馬克思主義是理論的指導思想。文化自信是實現文化創新的基礎,沒有這一基礎,文化創新也是一句空話。
2.2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影響大學生理想信念
要對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及其相關理論進行進一步的深化研究,使大學生對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認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不斷深化,從而使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形成理論。讓大學生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形成與之相一致的價值觀念的認同應當被重視并進一步深化。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認真分析在文化全球化的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高校大學生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深刻認識到新生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現實狀況,分析其形成的因素、發展特點和變化趨勢,不斷地在總結中發現新問題,針對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現狀,研究解決問題的對策。要不斷探索和創新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方法和途徑,使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不斷加強。在多元文化迅速發展的新形勢下,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探索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徑,創新鞏固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新方法,對于實現大學生文化自覺的重要環節這一嶄新的教育課題有待于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進行深入探討。
2.3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引領大學生思想意識
首先,要及時通過調查問卷和師生交流談話等多種渠道,把握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其中包括青年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基本狀況、發展規律和所具特點,以及當代大學生思想上存在的偏差和盲點。同時掌握大學生日常生活行為方式的傾向,及時借用網絡等大學生經常使用的通訊渠道,了解大學生關注什么、需要什么,明白他們想什么,做什么,理解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現的困惑和問題。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清楚地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加以分析,總結出解決現狀的科學對策。其次,高校應加強校園的黨組織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系統工程的領導和協調。在加強基層一線的黨團組織建設過程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領導機制和組織體系也要注意同學校的各系、各專業、各班級的密切配合、協調一致。再次,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與社會和家庭建立協調互動的教育體系。這方面,我們可以參考其他國家的方法和經驗。在國外,許多國家在增強社會青年民族凝聚力和培養愛國情感的過程中,都非常注重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注入,甚至把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作為一項戰略任務。對于其他國家頗具實效性的做法和經驗,我們要通過認真學習和借鑒,植入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中,努力挖掘,廣泛宣傳,使其轉化為對我國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培養的新力量。
2.4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
我國大學高校必須立足于“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高度上,加強對社會主義榮辱觀重要性的認識,并貫穿于高校科學文化教育的始終,將其作為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改造,豐富教育內涵,增強教育效果要與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許多新目標、新內容與新要求相結合,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要實現這一工作任務,教育工作者要做到突出重點,針對重大實際問題展開教育研究,大力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更要立足實際,不斷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高等院校要把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同加強和改進黨風建設緊密相聯。要保持高校黨員的先進性,就要端正大學生的入黨動機,杜絕大學校園中僅將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大學生黨員先進性的唯一標準,必須把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黨員道德建設的標桿,從思想品德等多方面對大學生黨員的先進性做整體測評。大學校園中的每一位共產黨員都必須以身作則起到先鋒模范作用,時刻保持自身的先進性,為高校的文化建設提供政治保證、思想保證和組織保證。
[1] 夏明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的能動性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
[2] 王立國.以人為本,變“堵”為“導”——基層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6):136-137.
Analysis of ways to enhance undergraduates'cultural self-confidence
LIYa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Scienceand Technology,Harbin 150022,China)
From the aspects of rational reference andmulticulture integrating,and adhering to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making correctly orientation to undergraduates'cultural self-confidence education,this paper elaborated ways to enhance undergraduates'cultural self-confidence,so that tomake students become strong impetus to Chinese culture and world culture.Conti nuing to strengthen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al and faith education,so that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honorand disgrace can run through the scientific culturaleducation in colleges so as to rich educationalcontent.
Undergraduates;Culturalself-confidence;Multiculture;Socialistcore value system
G641
A
1674-8646(2016)04-0100-02
2016-02-16
李旸(1981-),女,黑龍江哈爾濱人,編輯,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