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艷
鐵嶺市礦業權出讓轉讓管理辦公室
對探礦權流轉相關法律問題的探析
吳 艷
鐵嶺市礦業權出讓轉讓管理辦公室
礦產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事關一國的經濟戰略和國計民生。如何科學合理地開發資源、充分有效地利用資源,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我國《礦產資源法》和相關法規雖已確立了探礦權流轉制度,但目前存在著立法相對滯后、法律與部門規章之間相互矛盾、公權利與私權利關系不協調等諸多問題,嚴重阻礙了探礦權法律制度的有效實施和探礦權流轉市場的有序建立。這些問題構成了本文寫作的基本背景和重要目標。
礦產資源;探礦權法律;問題
受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礦業領域發展遲緩,傳統的以行政審批和嚴格管控為主要內容的管理制度和方式及立法的滯后,在實踐中產生了諸多矛盾和問題。為保障探礦權人獲得采礦權,實行探礦權到采礦權的自然過渡,規定礦業權可以流轉,只是對礦業權流轉限制不同。但是由于我國的探礦權法律制度研究起步較晚,缺乏實踐支撐,導致實踐中對探礦權流轉法律性質的爭議,法律與部門行政規章存在沖突,探礦權勘查成果的價值評估不當等亟待解決的問題。
探礦權,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許可證規定的范圍內,勘查礦產資源的權利。其與采礦權統稱為礦業權。從概念中可以看出:
1、探礦權基于勘查許可這一行政許可而產生,是設有“門檻”的限制性權力,并非任何主體可以隨意獲取的。
2、針對探礦權所設置的行政許可,其申請和批準要“依法”——必須符合我國礦業法律體系中的相關規定,其中既包含了申請的程序要件和實體要件,亦包含了批準的程序要件和實體要件。
3、探礦權的內容、范圍以及探礦權主體,也就是行政許可的事項、權限以及行政許可相對人,則記載于勘查許可證,也就是俗稱的“探礦權證”。從探礦權的概念認識中可以看出,探礦權是個別主體,通過法定程序,由特定部門許可特定內容的特定權利,并非享有大眾化的,在市場中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存在供求關系,此為探礦權具有流轉性的原因之一。
探礦權法律關系是以探礦權人權利和義務為核心的社會關系,是由涉及礦產資源勘查方面的法律規范調整所形成。探礦權是基于礦產資源所有權人轉讓對礦地區塊的占有而產生的權利,通過探礦權人對某地區礦產資源進行勘查并獲得其收益的勘查活動,發現并查明資源,從而為所有權益的實現提供物權屬性的客體。礦產資源及其勘查活動的特點反映和決定著探礦權的基本屬性。只有對探礦權法律關系特別是其主體和客體有比較清晰的探究之后,才能較為準確地分析探礦權的法律屬性。
2.1 探礦權的主體
探礦權主體主要包括探礦權申請人、礦產勘查出資人和承擔礦產勘查作業任務的勘查單位。其中,探礦權申請人和礦產勘查出資人通常指同一主體。我國法律規定礦業權的主體原則上為中國的法人、合伙企業和公民等。
2.2 探礦權的客體
在搞清探礦權客體之前,尚需明確什么是權利客體,在權利客體的基礎上對探礦權客體加以分析。“權利客體是權利行使所及的對象,它說明:享受權利的主體在哪些方面可以對外在的客體(物質客體或精神客體)做出某種行為或不做出某種行為。這種對象始終與權利本身共存共滅。沒有權利,也就沒有權利客體。”既然權利客體是權利行使所及的對象,那么探礦權所對應的就是探礦行為。
2.3 探礦權人的權利和義務
《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第六條規定:“取得勘查許可證的單位或個人稱為探礦權人。”探礦權申請人申請的勘查項目一旦獲得批準,取得探礦權后就成為探礦權人。由于探礦權是國家將原本屬于自己的礦產資源所有權以設置特許權的方式授予探礦權人使用。因此,探礦權人在獲得對礦產資源勘查的特許權利并得到經濟利益的同時還要履行相應的義務。根據礦產資源法律、法規的規定,探礦權人有下列權利和義務。
3.1 探礦權的作價出資問題
探礦權的作價出資是指探礦權人依法將探礦權作價以后,作為對有限責任公司的出資(包括增資)或對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認繳對價(包括增發),將探礦權人變更為該公司,以探礦權作為公司制企業的股東身份的對價,并基于股東身份行使對該公司的股東權利和承擔股東義務的法律行為。已在勘查空白區取得、還未進行任何勘探投入的探礦權作價出資,不滿足探礦權的轉讓的實質條件,是不被允許的。國土資源部發布的部門規章規定了探礦權人可以作價出資、合作勘查或開采、上市等方式依法轉讓探礦權,同時又進一步對礦業權作價出資做出了規定。
3.2 礦產勘查成果的評估問題
針對地質資料的知識產權屬性及有無單獨評估轉讓的必要性,《礦產資源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礦床勘探報告及其他有價值的勘查資料,按國務院規定實行有償使用。”地勘成果是國家出讓、賦予探礦權人的權利,它除了有優先取得采礦權的利得外,還應該受到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有效保護。因此,我國礦產資源法規定礦床勘探報告及其他有價值的勘查資料實行有償使用的原則。
3.3 探礦權轉讓的間接實現問題
在我國現行礦業法律體制下,由于探礦權流轉的二級市場的探礦權交易審批程序較為嚴格,手續也較為繁瑣等原因,實務中,交易雙方采用股權轉讓的方式,間接實現探礦權轉讓的做法日益增多。一般而言,不涉及外商或國有企業的情況下,股權轉讓交易程序較為簡便快捷,有利于股權受讓方盡快實現對目標公司的控制,從而達到間接控制和運營目標公司探礦權資產的目的。
4.1 確探礦權轉讓方式的相關規定
建議相關立法和部門規章應該就探礦權的作價出資、出租、抵押等探礦權轉讓行為做出單獨的明確的規定。基于探礦權的財產權屬性,探礦權作價出資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是就探礦權而言,如果對在勘查空白區取得還未進行任何勘探投入的探礦權作價出資,無法評估其自身價值,也就不能滿足轉讓的條件,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探礦權的作價出資是不可行的。針對探礦權的出租,因探礦權的內容是對未知礦產資源的利益的期待,其利益的獲取方式和其自身價值具有不確定性,所以在一般情況下承租人不會租賃探礦權。探礦權可否抵押,一直存在爭論。筆者認為,探礦權可否抵押,主要取決于勘查成果的價值性。對礦產資源的行為形成的勘查成果應具有可以評估的價值,又具備可執行性,那么該探礦權應該是可以抵押的。
4.2 探礦權流轉市場的完善
1. 探礦權流轉一級市場的完善。探礦權流轉的一級市場的合理完善要求國家行政監管機關必須遵循社會本位,堅持依法行政,形成符合探礦權流轉市場經濟規律的權利設立方式。對于探礦權流轉的一級市場而言,國家作為礦產資源的所有者和探礦權的出讓者,必須著眼于社會利益,從整體出發全盤規劃,使礦產資源能夠合理配置,物盡其用。
2.探礦權流轉二級市場的完善。對于探礦權流轉的二級市場,國家應當取消或減少探礦權流轉的有關限制性規定,充分尊重和保護探礦權人的合法權益,不能濫用公權利干涉探礦權的合法行使,更不能無視探礦權人的合法探礦權。投資者基于自己對資源市場的判斷,進入或退出礦產開發市場,完全是自由自愿的。權利流轉的轉讓人和受讓人也是“周瑜打黃蓋”,國家沒有必要過多干預,國家的重點不能放在限制權利流轉上。
4.3 探礦權應實行審批分級分類管理
對探礦權的分級管理就是要科學合理地劃分中央與地方礦業權管理的權限,改變兩權審批過分集中于中央與省兩級國土資源部門的管理方式,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將管理重心轉移到政策研究、宏觀調控、監督管理等方面。我國對于探礦權的審批分為中央和省兩級,而地、縣級沒有審批探礦權的權力。筆者建議,將容易探明礦產資源的探礦權的審批權下放至地、縣級,這樣可以解決探礦權審批過于集中的問題,而且縮減了探礦權人取得探礦權的時間,能夠更早的投入到礦產資源勘查上去。礦業權審批類型,從礦種分類上說,關系國家經濟命脈、國家安全的少數重要礦產或特大型礦床的探礦權由中央政府管理,如石油、天然氣、放射性礦產、及少部分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礦產。
4.4 從立法上完善和明確相關制度
1.建立系統性、統一性的規范體系,使探礦權乃至采礦權所涉及的范疇都趨于同向規范之下,如將礦業公司有關股權、探礦權的規范交叉起來,就能有效封閉以轉讓股權變相轉讓探礦權這一規范盲區。
2.針對市場需求完善現有制度。制定礦業權相關規范的出發點,是既要遏制不法倒賣,又要鼓勵正當的流通,活躍市場。其實許多礦業公司進行探礦權流轉,都是迫于資金不足,并非倒賣。如果礦業權抵押備案手續具有明確的實施細則,并且抵押權的主張、執行、變現等相關方面有詳盡的制度,建立暢通的融資渠道,那么這家礦業公司也就不會絞盡腦汁的轉讓探礦權了。
綜上所述,作為礦業行業中的重要構成要件,探礦權的流轉在資源型經濟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故而引得筆者在此寥表數語,希望對礦業法律制度的完善和礦業行業的健康發展有所幫助,更好的為資源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建設保駕護航。
[1] 張妍妍. 探礦權流轉法律問題研究[D]. 吉林大學,2010.
[2] 溫琴. 礦業權流轉法律制度研究[D]. 福州大學,2006.
[3] 李曉峰. 探礦權流轉過程中的10個法律問題[J]. 資源與人居環境,2008,0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