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水平
江西省裕豐水利水電建設有限公司
探討水利水電工程生態調度的思考與建議
羅水平
江西省裕豐水利水電建設有限公司
流域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就是生態調度,對我國的水利水電工程生態調度進展分析和現有問題,提出了我國的水利水電工程生態調度的建議:制定生態調度相關政策;明確目標、抓好生態調度的主要任務;加強生態調度基礎研究;推進生態調度實踐;建立生態調度協商和補償機制等。
水利水電工程;生態調度;生態流量;下泄流量;水量
雖然水電是一種清潔能源,但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仍然會影響水生態系統。人類活動的加劇、極端天氣頻發,再加上建設力度,流域梯級過度開發,與河水爭現象嚴重,造成河流斷流、生物量減少等嚴重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隨之興起生態調度,已然成為流域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將對我國的水利水電工程生態調控的情況進行探討。
⑴生態調度的概念。傳統的水利水電工程主要為防洪和興利調度。在我國,生態調度首先由水利界提出,并在實踐中得到了發展。當前,國內外對水利水電工程生態調度的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本研究認為,生態調度是指兼顧生態的綜合調度,是在保證工程和防洪安全前提下,通過湖庫聯合調度,控制水量,使水質變幅落在天然狀況的變化范圍內,為污染物稀釋、自凈創造有利的水文、水利條件,以改善流域水體環境,實現協調發展的一種模式。
⑵生態流量是生態調度的依據。20世紀40年代,國外開始對生態調度進行研究,從滿足航運所需流量,到考慮保護水生生物所需流量,逐步發展到維持河流生態系統完整性的流量管理。流量管理是生態調度的基礎,其前提是確定生態流量。確定下泄水量、下泄時間、下泄歷時等指標,是實施閘壩生態調度的依據。
目前,我國大型水利水電工程的閘壩調度基本上是以防洪、發電和改善航運為主,適當兼顧其他,如水產、旅游以及改善中下游水質等的要求。閘壩調度的優化決策系統一般不考慮專門的生態調度要求,僅以上述目標作為決策變量。
⑴有關生態調度的政策規定。2014年,環保部與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關于深化落實水電開發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的通知》,明確要求水利水電開發工程要合理確定生態流量,認真落實生態流量泄放措施。在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珍稀瀕危或開發區域河段特有水生生物棲息地的魚類產卵季節,經論證確有需要,應進一步加大下泄生態流量;電網調度中應參照電站最小下泄生態流量進行生態調度。
⑵生態調度的實踐進展。許多省市對生態流量調度管理進行了探索,針對小水電開發方式出現的問題,提出了保障河流生態流量的要求。2009年,福建省印發《水電站下泄流量在線監控裝置安裝工作方案》和《第二批水電站最小下泄流量在線監控裝置安裝名單》,福州市確定了各水電站最小下泄流量值。2011年,廣東省印發《關于小水電工程最小生態流量管理的意見》,明確提出了確定小水電工程中生態流量及相關泄水設施的要求。
⑴水利水電工程生態調度滯后,部分河湖生態狀況受損。我國水資源短缺嚴重,水需求卻在增加。“十三五”期間水電工程還將得到加快發展,但生態環境容量有限,水利水電工程生態調度滯后,其結果是河流生態流量減少,主要表現為可用水資源量減少、湖泊萎縮、河流斷流等,嚴重影響生態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
⑵生態流量研究滯后,難以滿足生態調度的要求。盡管學者們對生態需水、生態用水、生態耗水等概念有了深入的闡釋,但“生態流量”的界定仍不清楚,存在許多分歧,沒有統一的定義。且沒有把流域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結合水量平衡及水循環過程,研究流域生態流量。
⑶生態調度基礎工作薄弱。我國缺少以流域生態保護為目標的生態調度實踐。關于流域的生物監測、生態水文、生態水力學等基礎工作薄弱。研究方法及范圍偏窄,大多數研究僅針對河流生態需水,而關于整個流域的研究較少,與3S技術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也處于起步階段。
⑴制訂生態調度相關政策。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生態調度管理的有關經驗,明確生態調度的法律地位,對生態調度、生態流量概念、計算方法等作出規定。在《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和《水土保持法》等主要法律中,加強江河整體流域保護的規定。在《水庫調度規范》等規定中,明確規定生態調度的要求,將生態效益要求放在前位,確保水電工程安全、健康、高效運行。
⑵明確目標,抓好生態調度的主要任務。生態調度的主要任務有:維持下游自然水文周期,重塑天然流態;維持下游河道的生態用水量;防止水庫過度淤積和庫區水污染;緩解低溫水下泄和氣體過飽和;提供應急用水。具體實踐中,要將生態調度貫穿于防洪、發電、航運等重點任務之中。
⑶加強生態調度基礎研究。加強生態調度科學研究。緊密圍繞生態調度的現實需求,強化對河流生態環境變遷的規律、生物生存繁殖生態需求、自然資產生態功能和價值等研究,提供相應的技術手段。加強生態監測和調度效果評估工作,有針對性地建立監測體系,加強數據共享和技術協作,根據實施效果,調整完善流域生態調度方案。
⑷推進生態調度實踐。強化生態調度試驗。總結梳理相關各方監測數據,形成研究合力,增強研究的系統性、針對性和前瞻性。針對需要解決的問題,制定生態調度試驗方案,經過反復試驗,檢驗成果,將可行有效的成果應用到實踐。
⑸建立生態調度協商和補償機制。研究建立有效的協商平臺和流域聯合調度機制。針對水庫生態調度,建立并完善多個管理部門,以及上下游、左右岸不同用水區域、不同梯級電站之間的利益主體共同參與的統一協商平臺,依法界定各個主體在不同情況下的調度權限,合理劃分管理職責。強化對流域重大生態環保問題統一管理,逐步建立起責權清晰、運轉協調的梯級水庫管理體制和流域聯合調度機制。
⑹研究建立生態調度的補償機制。發揮市場激勵機制的有效作用,研究提出生態調度的補償原則、補償標準、補償方式等,促進生態調度有效實現。如研究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綠色水電評價和認證體系,以綠色電價促進企業參與生態調度的積極性;本著責任共擔的原則,探索研究生態轉移支付相關機制,以平衡不同主體、不同地區間的利益和訴求。
[1]馬樂寬,趙康平,孫運海.生態流量如何保障[N].中國環境報,2015-05-08.
[2]崔樹彬,汪義杰,張云.珠江三角洲河涌治理與生態恢復技術指引[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