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正
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委黨校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民營企業的發展思路探討
宋 正
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委黨校
1、民營企業的重要性
近代以來,世界范圍內的民營企業開始迅速發展,幾百年來,民營企業成為工業革命﹑科技革命和社會變革的主要推動力。時至今日,民營企業已經成為最主要的經濟力量之一,甚至左右了全世界的生產﹑貿易和消費。中國的民營企業于改革開放后開始出現并發展,短短幾十年后,我國的民營企業已經承擔了過半的人口就業問題,創造了過半的國民生產總值,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已經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國家開始逐漸加大對國有企業和跨國企業的壟斷制約,并在各項政策上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扶持。未來,民營企業無疑將成為我國企業中數量最大﹑最具活力的群體,將在我國的經濟增長﹑吸納就業﹑技術創新﹑創造稅收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2、民營企業的局限性
雖然民營企業在當前的經濟社會中起到如此重大的作用,但由于發展時間短導致發展模式不成熟﹑經濟社會改革程度不足導致政策等方面受限制﹑受國有企業的行政優勢和跨國企業的技術管理優勢擠壓嚴重等原因,不但一直處于夾縫中求生存的艱難困境,還使得自身的局限性始終存在并不斷發展。目前我國大多數民營企業主要存在如下一些問題:
首先是企業管理理念存在落后性,企業管理結構普遍不健全。隨著國家在政策上對公司注冊和發展的限制逐漸放寬,民營企業的數量開始突飛猛進的增加,相應的企業競爭也日趨激烈化。在此背景下,企業的管理理念就顯得尤其重要,而我國大多數民營企業主要是由企業老板白手起家發展起來的,企業的管理理念主要取決于企業老板的個人意識。而這些白手起家的老板又大多存在學歷不高﹑企業管理理論薄弱﹑法制觀念較為淡薄的情況,因此,企業管理結構不完善﹑排外意識嚴重﹑員工糾紛等成為頻發問題,嚴重影響和制約了企業的管理與發展。
其次是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受到的支持和承擔的壓力存在較大差距。受制于企業規模,大多數民營企業普遍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的現狀,企業發展后續資金不足,難以支撐起團隊的建設發展和技術服務的創新,大多擠在門檻低﹑附加值低的行業里謀求微薄的利潤艱難發展。而相對的,民營企業生存發展的政策環境仍然不夠寬松,企業面臨的稅費壓力仍然較大;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國家要求企業為員工投入的工資和保障水平不斷提高,給大多數民營企業造成了很大的生存壓力。
最后是企業的品牌化意識不足,形成的固有品牌很少。隨著企業市場競爭環境的日趨激烈,選準客戶群體﹑樹立產品和服務品牌﹑加強和創新營銷模式就應該成為大多數企業提升競爭力﹑占據一定市場的必然選擇。而目前大多數民營企業在這幾個方面仍然相當落后,尤其是在樹立產品和服務品牌上,沒有品牌就沒有客戶和利潤,一味的擠在固有市場里搶奪客戶打價格戰,對于企業而言是相當耗時耗財耗力而利潤非常微薄的生存方式,絕對不利于企業的長久發展。
1、經濟新常態的任務和特點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經濟社會的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經濟社會的狀態也往往是從正常到不正常再到正常不斷變化發展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果,但經濟發展模式主要是以GDP為導向的粗放式發展,隨著近年來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內經濟發展下行壓力逐漸增大,粗放式發展的模式已經不適應當前的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和重質量﹑重結構的經濟模式是必然要求,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常態。
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最大的社會現實,而我國的經濟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保持經濟的可持續與優化發展是重中之重。對經濟結構進行深度調整優化﹑形成新的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塑造新的發展動力﹑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升級是經濟新常態環境下的主要任務,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特點。
2、經濟新常態帶給民營企業的挑戰與機遇
當前我國的大多數民營企業仍然存在難以克服的自身局限性,而經濟新常態環境下我國的主要任務和特點就是要告別以往的粗放式發展方式,追求質量高﹑結構優的發展模式,在經濟新常態的大環境下,民營企業管理制度不健全﹑發展模式不健康﹑生存壓力大等問題不斷突顯且日趨嚴重,民營企業面對著經濟新常態的巨大挑戰。經濟新常態對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而民營企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心骨,為了適應經濟新常態的發展,必須不斷轉變民營企業的發展方式,推進民營企業的轉型升級,加強企業的管理,樹立企業品牌,促進民營企業的不斷發展。
經濟新常態也給民營企業帶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需要民營企業把握與利用。首先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全面深化改革以來,經濟社會改革力度極大,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壟斷行業的放寬準入﹑營改增等一系列政策的實施,進一步釋放了市場活力,減輕了企業壓力,為民營企業的轉型和發展推波助瀾。其次是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也為我國的民營企業提供了海外投資和發展的機會,國際經濟狀況不好,歡迎國外企業投資,我國民營企業可以通過海外并購來獲取一些高新技術和管理經驗,部分勞動力密集型的民營企業也可以到一些工資水平較低的國家投資建廠來降低生產成本,目前我國產能過剩的產業也可以隨著“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利用國外的市場需求消化多余產品。
對于一直以來艱難發展的民營企業而言,經濟新常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而且機遇總是大于挑戰,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和民營企業自身都應該積極面對新常態,緊抓機遇,推進民營企業的轉型升級,促進民營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1、加強政府職能部門的引導作用
(1)提供資金扶持
資金問題一直是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重要問題,民營企業的規模一般為中小型,資產和利潤往往不高,因此在融資上就往往比較困難,即使融到了資金,往往也會因為融資利率較高而存在很大壓力。沒有資金,企業也就無法良好的開展產品生產﹑團隊建設和技術創新,發展就會收到制約。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該積極為民營企業拓寬融資渠道﹑提供金融風險咨詢服務,推動企業股份制改革,發展中小銀行打破大型銀行的融資壟斷局面,協助民營企業緩解資金壓力。
(2)為地方民營企業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對于民營企業而言,人才問題的重要性一直是僅次于甚至等同于資金問題的,改革開放以來,國內不同行業﹑不同性質企業﹑不同地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直接導致了日趨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受更好的工作生活環境﹑更高的收入和更大的發展平臺的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才流向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流向國有企業﹑跨國企業。民營企業,尤其是我國內地的民營企業,其發展日益受到人才問題的制約。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在此問題上應該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制定相應的吸引和保障政策,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外地人才,服務于地方民營企業和地方經濟的發展。
(3)加強培訓服務
受制于管理者的自身條件,民營企業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普遍存在較多問題,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該積極組織企業管理人員進行現代化經營管理類的培訓,規范民營企業管理人員的管理行為,促進民營企業管理結構的優化,提升經營中遇到的相關問題的解決能力。
(4)減輕企業負擔
當前我國民營企業面臨的稅費﹑社保﹑工資等負擔逐漸加大,讓本就利潤微薄的民營企業生存更加艱難,國家應該制定并優化相關的政策,為民營企業減輕負擔。使民營企業的生存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促進轉型和發展。
2、發揮民營企業自身的變革作用
(1)順勢而為,調整生產管理結構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經濟社會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企業生存發展的環境也會相應變化,企業要緊抓國家改革方向和社會發展方向,順勢而為調整企業發展戰略﹑管理結構和業務方向。
(2)明確主要業務,樹立固有品牌
經濟新常態就是要告別粗放式的生產方式,優化經濟結構和機制體制,實現發展模式的轉型升級。在新常態環境下,民營企業也應順應潮流,引進先進的管理和生產經驗,優化業務結構,收縮業務范圍,明確主要業務,樹立企業品牌,走有競爭力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3)加強團隊建設,強化創新能力
團隊是企業有效運作的主體,民營企業一直受限于人才問題無法組建優質高效的生產管理團隊,在很大程度上對企業的管理和發展形成了制約。在經濟新常態下,企業要進行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構建一支優質高效的團隊至關重要。企業應當積極配合地方政府制定自己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優惠和保障政策,學習和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加強團隊管理。在團隊有效管理和運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產品和業務創新能力,提高企業競爭力。
(4)投入資本運作,實現戰略性發展
資本經濟已成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和企業發展的重要部分,在經濟新常態環境下,擁有有效資產的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參與企業并購和產業整合,參與到商業模式的變革之中,儲備戰略資源,實現企業戰略性發展,有益于整體實體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