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秀玲
河北省隆化縣第三中學
淺談學困生家庭責任感的培養
付秀玲
河北省隆化縣第三中學
談到學困生,可能最令每位教師頭疼了。之所以苦惱,主要是因為他們在學校的狀態較差,如,學習成績相對滯后,道德品質滑坡,表現不佳,自然這類學生就成了教師轉化和重塑的重點對象。有一句廣告詞可能大家都不陌生:“心好一切都好”,我覺得用來形容重塑學困生的工作最貼切不過了。“心好”,應該說這個范圍非常廣,作為初中學生,要想“心好”,我覺得首先應該在他們的心中樹立起家庭責任感。
為什么要從“家庭責任感”談起呢?這是我在一系列調查活動中得出的結論,這還要從我班的一次期中考試說起。那一次考試,全班有很多學生都獲得了進步,本來這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但是,我發現平時我總苦口婆心念叨的那幾個學困生的成績非但沒有進步反而退步了很多。看來教育這類學困生僅靠我單打獨斗,說服力還不夠或者說這種教育方式太過空洞,還是要多讓班內獲得成功的學生用自己的親身體驗來說服他們。想法一產生,我就做了個大膽的嘗試,決定先放開學習的“韁繩”,為他們松松綁。因為學習成績總影響著別人的看法,一優遮百丑,反之一丑也遮百優。分數就像魔棒一樣左右著人們的思維。當學生常遭到其他學生的白眼和老師長時間空洞的說教的時候,他們自然不自在,甚至產生對抗情緒和逆反心理。所以,這次我決定帶領全班學生一起討論為什么要成功,為什么要獲獎。隨即在一次班會課上,我讓全班學生做了一份簡單的調查問卷,根據調查結果,尤其是填寫獲得成功的原因時,我發現部分家庭經濟較為困難或一般的學生都有較強的家庭責任感,因為他們的答案都趨向于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現狀,減輕家庭負擔等這方面。而恰恰這些擁有較強家庭責任感的學生也正是班內學習成績較優秀、擁有較強自我責任感的學生。
這次問卷調查讓我意外地發現家庭責任感在學生學習生活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一部分學生深深體會到了父母為了維持家庭生計、為了撫養自己的種種艱辛。為此感恩父母、回報家庭這種較強的家庭責任感就在這部分學生心中樹立了。那如何感恩父母,如何回報家庭?其手段和方法在學習生活中的體現就是督促自己不斷努力、認真學習,獲得成功,利用知識提高自給能力,利用優秀的成績來回報父母,讓他們感到欣慰。學生在不斷自我督促中形成了較強的自我責任感,漸漸自己也成為尊敬師長、學習積極的好學生。可以說這類學生將家庭壓力成功地轉化成了學習動力,作為班主任的我,為何不將這類學生較強的感恩情愫設法傳遞給班內的學困生,從而感染他們,讓他們也樹立較強的家庭責任感,進而樹立較強的自我責任感來努力學習呢?抓住了機會的我趁熱打鐵,在班會課上又組織班內學生針對這一問題互相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從而引導發動學生自己來評選有家庭責任感、有奮斗心的學生。再請這些被評出的學生來講他們的抱負,講為什么學習這樣刻苦,從而在班內激發更多的學生形成家庭責任感和自我責任感,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努力學習,積極進取。這樣就擺脫了以前我單打獨斗地教育學困生的局面,讓我的教育不再是空洞說教,用學困生自己選出來的身邊典型的事例來進行教育更有說服力。之后,我還采取了其他手段來培養學生的家庭責任感,繼續喚醒學困生和其他學生內心的家庭責任感。在家長會上我還請不同家庭背景的家長來談談他們對子女的期望,他們維持家庭生計背后的艱辛等。
通過不斷強化學生的家庭責任感,班內一部分學困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當然這明顯的變化并不是指學習成績上的突飛猛進,而是指他們的心態。現在部分學困生心中再也不是只裝著玩樂,還考慮到了父母的感受、家庭的責任。在學習生活中,他們的行為已經不像以前那樣放蕩不羈了,行為方面自制了很多,學習態度也端正了許多,這些都是家庭責任感發揮作用的表現。在我看來,這在重塑學困生的過程中算是開了個好頭。一個人的能力和態度,唯有在身心和諧的情況下,在心態良好的情況下,才能發揮出最佳水平!要讓學困生也有良好的心態,教師就不得不重視家庭責任感與良好心態之間的這樣一種轉化。
雖然我班內的學困生問題暫時得到了一定的解決,但是在學困生轉化過程中,學生的反復性很強,而且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問題,教師除了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外,還要細心觀察學生,學會抓住學生的情感心理,尤其是對父母和家庭的這種家庭責任感,充分發揮這種非智力因素。通過對學困生外在的愛和學困生內心的家庭責任感即對父母、家庭的愛來感化他們,使各類情感得以真實的交流,那么,教師在重塑學困生的過程中定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