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石山
論馬克思的科技創新互動觀
雷石山
有關科技創新互動的觀點和見解是馬克思科技創新思想的重要內容。馬克思主要論述了科學創新與技術創新的互動、科技創新與生產關系的互動、科技創新與社會分工的互動。馬克思的科技創新互動觀體現了馬克思對科技創新的深刻認識,對于我國今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仍然具有指導意義。
馬克思;科技創新互動;創新發展
馬克思在其革命生涯中十分關注世界上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并在系列著作里闡發了豐富的科技創新思想,其中有關科技創新互動的觀點和見解是馬克思科技創新思想的重要內容。這里所說的科技創新互動主要是指科技創新體系內部諸要素之間以及科技創新與其他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馬克思主要論述了科學創新與技術創新的互動、科技創新與生產關系的互動以及科技創新與社會分工的互動。
在當代科技創新活動中,科學創新與技術創新是科技創新活動中兩個緊密聯系的環節,而且彼此滲透和交融的趨勢日益明顯。在馬克思科技創新思想形成的初期階段,馬克思曾論及科學創新對于技術創新的理論基礎作用,例如他在《哲學的貧困》中指出:“當市場擴大到手工勞動不再能滿足它的需求的時候,人們就感到需要機器。于是人們便想到應用18世紀時即已充分發展的機械學。”①但在這一階段馬克思尚未就技術創新對科學創新的促進作用進行闡述,表明馬克思對兩者關系的認識還不夠全面。19世紀50年代后期特別是60年代,隨著馬克思科技創新思想走向成熟和完善,這種狀況得以明顯改觀。他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不僅指出了科學創新是技術創新的理論基礎,認為“科學日益被自覺地應用于技術方面”,②“每一項發現都成了新的發明或生產方法的新的改進的基礎”,③同時也肯定了技術創新對于科學創新的推動作用,指出機器在17世紀的間或應用為“當時的大數學家們創立現代力學提供了實際的支點和刺激”,強調“科學在直接生產上的應用本身就成為對科學具有決定性的和推動作用的著眼點”。④由此可見,隨著馬克思科技創新思想的發展,馬克思對科學創新與技術創新二者關系的闡述也越來越全面和深刻。
在馬克思看來,科技創新是生產關系變革的重要推動力量。他曾指出,“沒有蒸汽機和珍妮走錠精紡機就不能消滅奴隸制”,“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馬克思還將科學視為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強調“蒸汽、電力和自動紡紗機甚至是比巴爾貝斯、拉斯拜爾和布朗基諸位公民更危險萬分的革命家”,強調僅僅科學的發展就足以使資本共同體解體。與此同時,馬克思也肯定了生產關系對于科技創新的反作用。就馬克思的有關論述來看,這種反作用既包括積極的因素,也包括消極的因素。馬克思主要是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例來展開分析的:一方面,馬克思充分肯定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推動科技創新方面的積極作用。他在《共產黨宣言》《資本論》手稿等著作里對此有過明確的闡述。例如他在《共產黨宣言》中強調資產階級如果不對生產工具進行革命就不能生存下去,實際上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科技創新中積極作用的真實寫照。后來他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61-1863年手稿)》中又指出,在18世紀的時候,數學、力學、化學領域的發展以及各類發明,英、法、德等國都差不多,但這些科技成果的資本主義應用卻只發生在英國,“因為只有在那里,經濟關系才發展到使資本有可能利用科學進步的程度”③。這里表明,科技創新成果的應用與生產關系的發展狀況也有著密切聯系,生產關系的發展程度能夠影響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的步伐。就上述馬克思所說的情形而言,由于18世紀英國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明顯比法、德等國發展得成熟,所以客觀上為科技創新成果的廣泛應用創造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面,馬克思也指出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推動科技創新方面的消極作用。而這種消極作用又主要是由資產階級科技創新的動機所引起的。由于資產階級的唯利是圖,科技創新過程中著重考慮如何獲取更多利潤,從而忽略甚至無視科技創新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指出,由于在農業科技創新過程中資產階級未充分考慮土地肥力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從而使得“一定時期內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進步,同時也是破壞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進步”。②
馬克思有關科技創新與社會分工相互關系的論述篇幅不是很多,但相對比較集中,主要體現在《哲學的貧困》《政治經濟學批判(1861-1863年手稿)》及《資本論》等著作中。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詳細闡述了科技創新對于社會分工的重要推動作用,并以具體的事例予以了說明和論證。他指出,隨著機器的發明,“紡紗工人可以住在英國,而織布工人卻住在印度”①,而在此以前一個國家的工業主要是用本地的原料來加工。他告訴我們,機器對于社會分工具有重大影響,“只要任何物品的生產中有可能用機械制造它的一部分,這種物品的生產就立即分成兩個彼此獨立的部門”。①他還強調:“由于機器和蒸汽的應用,分工的規模已使脫離了本國基地的大工業完全依賴于世界市場、國際交換和國際分工。”①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61-1863年手稿)》中也闡述了科技創新對社會分工的影響。他指出,機器的發明和應用消滅了工廠手工業中的那種分工,但同時又產生了新的分工,即機械工廠中特有的分工。
另一方面,馬克思也肯定了社會分工對于科技創新的反作用。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強調:如同機械方面的每次重大發展會使分工加劇一樣,每一次分工的加劇也會引起機械方面的新發明。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61-1863年手稿)》中馬克思進一步闡述了科技創新與社會分工的關系,他在有關工具與機器問題的論述中指出,“由分工所引起的勞動工具的分化、專門化和簡化”是機器發展的工藝的、物質的前提之一。他還在這一手稿中告訴我們:機器的產生有兩種途徑,一種是由古老的勞動工具而產生,另一種則是在“以分工為基礎的工廠手工業中最完善的類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③
由以上分析不難看出,馬克思的科技創新互動觀體現了馬克思對科技創新的深刻認識,這與馬克思的勤奮閱讀、認真思考與天才智慧是密不可分的。馬克思的科技創新互動觀雖然主要形成于19世紀中葉,但當中的一些深刻見解對于我國當前正在推進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仍然具有指導價值。例如,馬克思關于科技創新與生產關系的論述表明,生產關系的發展對于科技創新具有促進作用。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理應更好地促進科技創新。由于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關系中尚有不完善之處,我們應當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為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和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創造更好的條件。又如,馬克思有關科技創新與社會分工的闡述告訴我們,科技創新是推動社會分工發展的重要因素,而社會分工的發展程度往往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因而馬克思的論述實際上表明科技創新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當今世界,科技創新能力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強弱的決定性因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⑤因此,為了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尤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必須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27.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74,579-580.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70,598,411,413.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9.
[5]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 25/c_128743949.htm.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2.0022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優秀青年項目“馬克思科技創新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編號:16B100)及湖南科技大學博士啟動基金項目“馬克思早期科技創新思想研究”(編號:E5161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