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躍
淺析公民的有序政治參與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中的作用
余 躍
所謂政治參與,即指普通公民根據自身利益需求,通過各種合法方式和渠道參與政治生活以獲取和維護自身利益,并且試圖影響政治體系的構成因素、運行方式和規則以及政策的實施過程的行為。本文在對各種文獻資料仔細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公民政治參與的理論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公民政治參與的關系等相關知識的闡述,試圖從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這一視角來找尋進一步加大力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參與方面的相關對策。
和諧社會;有序;政治參與
想要思考如何擴大和拓寬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方式和渠道,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厘清政治參與這一重要的政治學概念,因為只有深刻理解了有關政治參與的意涵,才能科學地將政治參與從多種多樣的政治現象中抽離出來進行單獨、細致的研究,進而分析政治參與地價值、特征等其他方面的知識。
政治參與的理念早在古代中國就有所提及,然而中國古代的參與政治,其基本形式就是君主與其信賴的賢臣共謀政治進而君主進行最終的決策之意,并不是現代意義上所說的政治參與。那么,西方學者們是如何對“政治參與”這一重要的政治學行為進行自己的內涵界定的呢?美國著名學者塞繆爾·P·亨廷頓就認為,政治參與是“1平民試圖影響政府決策的活動”。國內政治學界對政治參與的定義也有許多種闡述,例如:王維國認為政治參與是“2公民、公民群體或公民團體運用自己的政治權利,通過影響政治權力或政治系統以滿足自己的利益要求和實現自我的行為?!薄吨袊蟀倏迫珪ふ螌W》中則對政治參與進行了這樣的定義:“3公民自愿地通過各種合法方式參與政治生活的行為?!?/p>
綜合上述各種觀點和我國的現實國情,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各群體之間必然會出現利益內容的變化而導致的利益和利益關系的變化,利益使得人們必然會做出相應的反應和行為,人們必然會通過政治參與這一政治途徑來對共同利益進行相應的主張行為。因此,在我國,政治參與是指“普通公民通過各種合法方式參加政治生活,并且試圖影響政治體系的構成,運行方式運行規則和政策過程的行為。”④根據對政治參與內涵的相應理解,我們不難歸納政治參與的基本特點。
1.公民政治參與保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
總的來說: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兩者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一方面,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障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能夠順利進行,取得勝利;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也使公民政治參與更加有序、合法。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新時期,針對我國利益格局不斷變化的現實情況,公民政治參與的擴大為公民的利益表達提供了合理、有效的途徑,使公民利益的實現得到保障。
⑴公民政治參與增強了合法性基礎。盧梭認為:“強力并不構成權利,而人們只是對合法的權力才有服從的義務?!雹萦纱丝梢?,權力的合法性來源于公民對權力機關的認同以及公民自覺履行義務的行為。而公民政治的參與是執政黨和政府提升政治權威和獲得執政合法性的最主要途徑。在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充分認識和把握中國社會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從創新政治體制和完善立法程序等方面加強政治參與的規范化和民主化,搭建社會多元化利益的溝通平臺,這對于鞏固執政黨的執政地位、增強政府的合法性具有極其重大的戰略意義。
⑵公民政治參與為權利行使者的合理利益和訴求表達提供了合理、有序的渠道。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利益不斷產生變化,新興的利益群體不斷重組和涌現,這就使得新舊利益群體兩者之間不斷發生沖突。如果這些沖突得不到及時緩解和解決,公民第一想到的就是自身的政治利益訴求沒有得到滿足,就極有可能造成公民對某些政治現狀的不滿,公民群體能做的就只有一步步對現有政治制度和政策失去信心,逐漸發展成為政治冷漠,甚至遷怒于執政黨和政府,使社會變得不和諧。⑥“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公民的政治參與動機發生了很大變化,表現為政治取向和利益并存?!惫裾螀⑴c方面意識的不斷增強為其自身的利益表達提供了合理、有序的途徑和渠道,讓公民和各種利益群體能夠有途徑宣泄自己的不滿,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促使政府實現和維護民眾的利益。為此,政府領導人和決策者可以通過拓寬公民政治參與的渠道以及完善合理政治參與的保障機制來緩和社會的沖突和矛盾,促進社會政治的穩定和和諧發展。
⑶公民合理的政治參與可以改善政府與社會的關系。通過著力發展新型交互式的公民政治參與,可以改善公民群體、政府和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使其關系實現和諧,從而更有利于實現最終的民主目標——人民當家作主。毛澤東曾指出:“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雹咄ㄟ^公民運用政治權利來監督和制約公共權力,監督政府及其公職人員改變行政方式,杜絕腐敗行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也只有這樣,才能打破普通公民同政府之間由于不完善的政治參與機制而產生的隔閡,進而消除公民對政府及其公職人員某些方面的疑慮和不滿情緒。
⑷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意識水平。公民意識,即公民個人對自己在國家中地位的一種主觀自我認知。通過有序的政治參與可以有效地培養公民精神,引發公民自身政治權利意識以及責任意識的覺醒,引導公民對政治體制的認同,并逐漸樹立相應的政治價值觀和政治知識,從而提高公民的意識水平。
2.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推進公民政治參與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因此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必然包含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同時其他方面的發展也會從物質和文化兩方面來推動公民政治參與的實現。
(1)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為公民的政治參與奠定了更加雄厚的物質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我們緊抓經濟建設這一中心不動搖。“8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社會和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取決于發展的協調性?!敝挥幸越洕ㄔO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為我們國家公民政治參與提供可靠的物質基礎和保障,人們只有在解決了自身的溫飽問題的基礎上,才能有空余的精力來對自身的政治利益有所要求,與此同時,經濟的發展水平和發展方式直接影響到人們的政治行為,從改善經濟發展的方式入手,可以更有力度地建構公民政治參與的方式。
(2)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制度方面,尤其是法治建設角度為公民的政治參與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制度保障。“9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堅定不移地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币氚l展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首先就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其次要加強社會主義法治。任何形式的自由都是并且必須建立在法律的基礎之上,失去法律約束的自由會導致社會的無序,不論是對經濟還是對政治、社會,都會產生負面的阻礙作用,甚至會發展成為無政府主義。依法治國是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全黨正在加倍努力,領導全體人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法制建設的努力成果已經初顯,我國全體公民的法治意識明顯提升,“有法必依”的意識已經深入人心。依法治國為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我們也就可以從法制建設這個角度出發,完善法律在公民政治參與方面的某些空缺。
(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我國公民進行政治參與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過程,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其實是一個不斷緩和并且力圖解決矛盾的過程。所謂矛盾,就是我們常說的民生問題,作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我國政府一直以來都以民生問題的解決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直以來都是我黨和我國政府在共筑中國夢的今天力爭解決好的重要問題。一系列諸如就業、教育、醫療衛生等民生問題日益成為老百姓最多談及的問題,我黨和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并在某些問題的治理方面初顯成效,不但營造了和諧的社會氛圍,而且更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符合民眾為實現自身的利益需要而進行政治參與的最終目的。民眾對我黨和我國政府的“好評度”不斷提升,在政治參與過程中更加講求有序性和合法性,我黨和政府的群眾基礎亦是不斷得到鞏固。由此可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優秀成果為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途徑的拓寬提供了更加堅固的群眾基礎和日漸良好的社會環境。
3.公民無序政治參與現狀及對和諧社會的挑戰
雖然我國政治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公民生活水平普遍提升,法治意識得到了明顯提升,政治參與的渠道日益寬闊,相關部門的接待態度更加和善,辦事效率也越發提高,這直接使得無序的以及不合法的政治參與數量減少。但仍然有諸多不和諧的案例:2004年3月22日上午,吳品祿、楊郁菡等人以舊村改造等審批手續不合理,沒有經過老百姓的同意等說法為由,在沒有向公安機關提出申請并且獲得許可的情況下,帶領一百多人舉著寫著“還我公道”等煽動性內容的橫幅,一路敲鑼打鼓,堵在街道辦事處門口進行非法集會,造成街道辦事處大院基本癱瘓,嚴重影響了辦事處的正常辦公秩序,給其他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以及辦事處的工作人員正常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擾,是一種十分典型且嚴重的非法行為。
案例中的兩個人正是典型的以“游行示威是政治自由”這種錯誤思想為幌子,蓄意擾亂社會治安,妨礙正常的公務工作,無疑一種無序的政治參與狀態,同時又是這些公民法治意識欠缺的典型表現。從案例中不難看出:此種行為不僅侵害到了他人和社會正常的生活和政治參與方式,導致政府部門基本癱瘓,無法工作,更是一種無視法律的行為,并且他們的這種行為反而會導致他們自己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實現,是無序政治參與行為的典型。雖然政治上的民主必然要求公民的政治參與不論在范圍上,還是內容上都要擴大,但在社會主義社會和諧發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成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大背景下,依然存在著大量的無序政治參與行為,阻礙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和發展。
公民由于非理性的沖動而產生無序甚至是不合法的政治參與行為,不論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還是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和發展都帶來了一系列的現實問題?;诖?,如何通過建立一系列有效地制度和手段來保證有序的政治參與,從而弱化乃至消除無序政治參與對國家和社會的消極影響,就成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中,我黨和政府相關部門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我個人給出了下列建議與對策:
1.建立健全有序的政治參與機制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要求國家和社會要按照既定的規則平穩有序地運行,反對社會的無序化以及無序的運行狀態。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各利益群體之間的利益要盡量達到和諧均衡,而實現這種和諧均衡就必然要求既要拓寬政治參與的渠道和途徑,又要保證政治參與的有序和合法性,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和手段,實現參與渠道的規范化和制度化,調和各利益群體之間的利益,同時保障社會整體共同利益不受侵犯。具體來說,我們可以進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以及基層民主制度,以減少公民政治參與的制度性障礙,減少政治參與的中間環節;著力修改現行不適宜政治參與有序化發展的制度及規定,制定一系列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化參與機制;擴大農民等基層群體在人民代表大會中的代表比例,傾聽來自基層的聲音等等。
2.弘揚理性的現代民主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構成政治系統成員的內在的心理傾向和主觀意識,他們所接受和具備的政治文化指導和決定著他們的行為。”⑩現代民主政治在具備了一套完整的制度保障和基本程序后,其成功實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理性且成熟的、具備適當政治參與熱情的、具有良好民主政治素養的政治參與主體?!耙粋€社會的政治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本身的政治發展?!保?1)基于此:第一,必須通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等多種教育途徑著力提高政治參與主體的政治素養和文化素養;第二,要通過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技術強化相關法律知識和政治技能的宣傳力度;第三,要切實強化將依法參與同理性參與兩者相結合的現代政治參與觀念,提升政治參與文明建設,進而提升公民知政、參政、議政的實踐能力,增強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效能和公民自身的政治歸屬感;最后,要打破我國傳統文化中“權威崇拜”“與世無爭”等等一系列不利于有序的政治參與的落后政治觀念,培養他們的現代公民資格意識。
3.積極發展相關社會組織和社團
在中國,共產黨和政府機關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一直處于主導地位,所以給人的第一感受就是社會組織和政治社團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利用,雖然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但是由于個別地方基層民主政治參與制度建設發展得不健全,單個公民政治參與的途徑有時由于上級監管得不到位也得不到應有的保障,這就在潛移默化中造成了公民認為自身利益受損而產生政治冷淡和政治冷漠的消極政治心理。為此,必須創造有利于諸如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簡稱‘共青團’)還有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簡稱‘婦聯’)的政治社團和社會組織發展的條件來發展這些社團和組織,使之成為能夠代表公民部分利益的機構,成為政府與民眾之間信息溝通和利益溝通的平臺,某些利益沖突自然會在這一溝通中得到緩和乃至消除。
引文注釋
①塞繆爾·P·亨廷頓,難以抉擇一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參與[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3).
②王維國.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途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9).
③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485).
④王浦劬.政治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66).
⑤盧梭.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3(10).
⑥王存福.論社會轉型期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2(2).
⑦黃炎培.八十年來[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2(157).
⑧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6-10-18.
⑨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6-10-18.
⑩王勤田.現代西方文化思潮鑒評[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259).
(11)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259).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