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杰
中國現代性弊端與現代化路徑探索——基于后現代主義視角
王宇杰
后現代理論盛行于20世紀中期的二戰結束后,其任務是對現代性的解構和超越。中國作為一個后發現代化建設國家,現代化歷程必然與西方現代化過程在某些方面有所契合。當前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經邁入新的時期,現代化轉型面臨著新的契機。鑒于西方發展模式在前,在新時期繼續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借鑒后現代思維,占據理論高地,是指引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方式。
后現代主義;后現代性;中國現代化建設;工具理性
立足于西方現代化的現實,中國作為世界現代化浪潮中的后發國家,現代化發展不可避免要遭遇從現代性向后現代性的轉變。中國的意識形態和社會發展模式具有特殊性,以后現代主義認識對西方現代化與中國現代化關系的解讀也就成為當下學界討論的熱點。當前中國的文明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已經并將繼續遵循人類文明和世界現代化的基本規律。①繼續加深對西方現代性和后現代性的了解,將是中國發展未雨綢繆,應對現代化危機的必要舉措。
現代性是現代化社會的本質,現代化建設是基于現代性展開的。丹尼爾·貝爾把人類社會發展劃分為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以及后工業社會三種形態。阿·托夫勒把人類文明發展劃分成農業階段、工業階段、信息化(或者服務業)階段。顯然,這些標準都是以現代化程度為基準,把社會發展狀態劃分為前現代、現代、后現代三個階段。②后現代主義立足于資本主義制度,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弊病進行了嚴厲控訴,它對現代化負面效應的有效糾偏,對處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中國來說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要實現這種意識形態和發展模式都具有差異性的借鑒,就需要找到后現代主義和中國現代化的契合點。其一,后現代主義對現代主義和理性主義傳統進行了全面的解構和顛覆,“現代性的終結”為其標志。③雖然后現代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否定性遠沒有馬克思主義徹底,但是兩者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考量和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通性,它們都表達了對現存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帶來的生態破壞和道德淪落的深重憂慮,表達了對資本主義文化基礎可靠性的強烈疑慮。馬克思主義先行地預見了現代性問題,提出了通過對現存社會進行革命性改造的基本主張,其也為后現代主義思潮的產生及其對資本主義現代性的“解構”奠定了重要理論基礎。因此,對于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現代化建設,同樣包含著對后現代主義的認同感。其二,后現代主義思潮盛行于20世紀二戰結束后,與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化成果相比,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現代化程度水平較低,因此現代性的消極影響更多地被認為單純根源于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本主義制度,忽視了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國家,都有可能遭受西方社會經歷過的現代性弊病。幾百年前西方國家因工業革命而得到快速的發展,但伴隨著先進生產方式而來的是巨大的代價,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緊缺、人文精神缺失等問題成為西方發展過程中的夢魘。靜觀當下,中國在現代化建設特別是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大力弘揚主體性和工具理性,發展經濟、發展生產力、建設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④在盲目追求GDP過程中出現如開發過度、生態環境破壞、公民道德法律意識落后等現代化病根。歷史環境的種種相似性,說明了后現代主義跨越中西方意識形態差異,指導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可行性。由此可見,后現代理論的范疇可以涵蓋到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理解當中,是對唯物史觀社會規律的認識。
后發國家新型現代化之路,就是以后現代化帶動現代化,以現代化促進后現代化,使后現代化與現代化融為一體,既要加速傳統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又要促使現代化向后現代化的提升。⑤縱觀當代,經歷過傳統現代化進程的西方社會的現代性已經走向衰落和危機,而中國現代化建設曾經在一段時間內走傳統的現代化發展道路,而遭受到現代性所帶來的消極后果。
1.誤讀現代化導致片面發展觀產生
要深刻理解現代化發展觀,就必須對“工具理性”進行剖析。馬克斯·韋伯認為現代性的根基之一就是所謂工具理性或者“合理性”,即可計算性和效用最大化??梢?,現代化工具理性體現在經濟發展中就是對經濟效益最大化的追逐。誠然,實現工業化是現代化最明顯的標志,一個發達的工業化國家,能為國家發展提供豐富的經濟物質基礎。中國現代化建設起步晚、底子弱,因此新中國成立后的現代化建設任務就首先以工業化為主展開。經歷了幾十年的現代化歷程,我國工業化建設得到了迅速發展,帶來了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但是,工業化形式的“工具理性”在現代化中使資本效用達到最大化,不少人就因此把現代化誤解為工業化,由此出現了片面發展觀即把經濟增長單純等同于現代化發展。羅斯托的“經濟成長論”就是一個典型,將現代性的本質等同于經濟增長,而將發展經濟學所指認的經濟增長理論等同于發展理論和現代化理論。狹隘視野中的發展理論導致片面追求經濟指標現象的發生,忽視了現代化建設應該是社會的全面現代化。從長遠來看,中國傳統的經濟指標發展論導致環境、文化價值損耗,因此,面對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這種消極狀態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恢復。
2.“價值理性”缺失導致公平意識淡薄
現代化建設的焦點始終在于經濟社會的發展,而對社會價值觀、道德文化和法制建設等人文價值關懷卻缺少關注,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過程總會面臨社會道德文化信仰危機。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有著并存、相依的關系,但是現代化建設的“工具理性”掩蓋了價值理性,使“價值理性”處于被動地位,導致效率與公平的不對等問題。沒有公平的效率、沒有公正的發展,不僅是對窮人的掠奪,而且更是對現代性根基的拋棄。⑦“公平”并不是只存在于經濟社會中,當代社會的“公平”概念已經深入到法制建設、歷史哲學等社會文化法治構建中。中國現代化建設早期,以公平理念為代表的價值理性缺席導致社會建設在人文關懷上有所缺失。當今的現代化建設則在發展思路上進行了轉變,以“又好又快發展”理念代替“又快又好發展”,著重突出經濟效益的良性發展,兼顧公平與效率,這種轉變使價值理性再次回歸到人們的視野。盡管如此,忽視價值理性所造成的社會危機仍然存在。在自媒體時代,社會道德與法制危機赤裸裸地曝光在大眾視野中,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和思考現代化建設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3.理性至上導致個體“單向度”迷失
社會信仰危機與現代化建設帶來的經濟文化沖擊密不可分,“傳統—現代”的社會轉型往往遵循理性至上原則,對理性和知識的推崇帶來了自然科學的繁榮和工具體系的建立,但個體理性原則也成了公共生活和精神文化的終極標準,能否創造財富成為一切價值的最終評判準則。思想、道德、精神都喪失了自身的標準,理性從“為人服務”轉變成壓抑人性,使人成為一架會思維的機器,成為喪失個性、無血無肉無感情的、片面的、異化的人。⑤發達工業文明的被封閉的操作領域,造成了自由與壓制、生產與破壞、增長與倒退之間可怕的和諧①。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指出:發達工業社會壓制了人們內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人成了單向度的人,這種人喪失了自由和創造力,不再想象或追求與現實生活不同的另一種生活。中國市場經濟制度確立以來,充分發揮了個體本位原則作用,但是在創造物質財富時,卻使人的本質進一步異化,直接導致社會單向度趨勢愈發明顯與信仰危機的出現。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由于個體與理性原則的原本意涵在追求經濟發展中被忽視,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矛盾運動不協調,使與現代化發展相配套的社會精神信仰體系未能及時建立起來,令個體的精神價值未能轉換為社會價值,導致理性極端化,個體發展失去了人本原則。
現代化建設在打破舊體制時必然伴隨著社會秩序的再建,作為后發國家,這種再建應該是主動積極的,因為在應對社會變革中出現的疑難雜癥,有了先發國家的前車之鑒,后發現代化國家發展體制應更具前瞻性、主動性。這種后發的優越性體現在世界現代化秩序中,中國當權者既能夠高瞻遠矚,又能夠審時度勢,使國家現代化建設不失中國特色本質的同時,與世界接軌,融入世界現代化與全球化浪潮中。
1.解構與重建現代化發展觀
后現代主義囿于自身的社會歷史局限性,不可能找到解決危機的真正有效的辦法,最后只能在一片“消解”聲中結束自己的理論研究。⑥但是后現代主義對現代性的消解具有積極意義,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對現代化發展觀的解構要基于目前發展情況對發展模式進行重建。社會轉型的過程就是改革過程,而改革也就是發展機制的轉變,這并不是對過去發展道路的全盤否定,而且包含著對過去發展理念的辯證批判,從而規劃出符合時代發展的制度體系。立足于中國幾十年積累的現代性基礎,繼續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新現代化道路,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習近平主席認為:“中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毙鲁B下的現代化建設要更注重于生態文明,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有學者提出把生態馬克思主義與后現代思維結合起來,倡導一種具有反思性的生態啟蒙,建構新型的后現代主義生態文明,呼喚一種新的知識話語──生態理性,建構公民參與的生態正義⑧。這需要轉變以往經濟指標唯上的發展理念,注重社會生態文明的現代化建設,以可持續發展理念建構社會發展觀,積極推動法治文化建設,為現代化提供良好的社會制度秩序,實現中國的全面現代化。
2.回歸現代化以人為本的根本理念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現代化建設經歷過單純追求社會物質財富增長而忽視了以人為本的現代化目標,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喚醒了社會對人本理念的關注,“人本”語境以獨特的姿態融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當中?!叭吮尽闭Z境中的“價值理性”在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忠誠、榮譽中,以關懷人性世界為存在意義,是對現代化實現人的發展的重要保障。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相應社會體制的不完善是人本思想難以融入現代化發展的主要原因,貫徹人文關懷思想和人本理念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間?,F代化應該是人的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轉型應該是由制度建設向人本實踐的回歸,發掘社會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實現社會個體的個性發展和實踐進步,實現以人為本理念的延伸和探索,從而在中國社會主義事業中起到改造客觀環境,檢驗發展真理的作用?,F代化不可回避人的本質現代化,而如何最大程度地反映人的現代化“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問題是中國現代化建設中值得深入探討。目前在現代化發展中注重提高個人參與程度的同時,還要警惕物質化的各種數據指標對人本原則的侵蝕,以滿足個體需要為目標,消解發展偏離人本的弊病,防止社會危機的發生,讓現代化成果惠及全民。
3.塑造現代化建設中的社會價值觀
重塑現代化中的精神引領應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緩解、弱化甚至克服現代性危機的過程,即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內涵,是中國現代化豐富的精神文化資源,它強調把精神價值內化為個人修養和精神信仰,不只局限于價值追求,還凸顯出社會主義建設的具象化面貌。對價值觀地有效整合能夠克服工業文明機械化運轉導致的人們信仰缺失的問題,賦予個體發展的內在動力。特別是在以習總書記為主導的治國理政新時期,“中國夢”的提出在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方面使人民有了新的期盼,給予了廣大人民群眾新的精神信仰,推動個人內在精神價值向符合社會價值方向的轉化,體現了文化治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長久引領的支持。塑造符合社會發展的價值觀要完善社會信仰體系,給予國民精神引領,在全社會形成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吸納外來積極文化成分的氛圍,以精神文明為立足點,向經濟發展、民生建設、生態可持續發展等領域輻射,從而構建具有社會價值的精神信仰,引導人民群眾共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現代化建設軟實力提供強大支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思想保證。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走上了新的軌道,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中國模式”以巨大的創造力為世界所矚目,但是同時也要看到現代化建設是任重而道遠的未竟事業,所以我們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基于西方現代化發展事實,結合我國特殊的實際情況,抓住機遇實現社會的現代化轉型,以應對多變的全球化浪潮。因此,借鑒后現代主義的合理成分,轉變中國發展方式,走出一條區別于傳統發展模式的嶄新的中國現代化道路,是當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應有之義。
引文注釋
①何傳啟.世界現代化的啟示[J].瞭望新聞周刊,2004(39):28-29.
②繆宏兵.論后現代主義的和諧發展觀[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02):54-56.
③田薇.后現代主義與中國現代化[J].江海學刊,2000(01):109-115.
④陳文澤,陳元明.中國現代化與后現代主義[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04):144-147+194.
⑤郭祥才.現代性、后現代性與當代后發國家的跨越式發展[J].哲學研究,2006(02):106-110.
⑥任平,陸樹程.走向新現代性的科學發展觀—對當代中國發展觀變革的哲學反思[J].蘇州大學學報,2004(03):1-6.
⑦馬爾庫塞.張峰,譯.單向度的人[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
⑧莊友剛.在建設性后現代視界中反思和推進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建設性后現代思維與中國的現代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7(02):64-68.
⑨徐奉臻.中國夢與中國現代化的多維關系探微[J].理論探討,2015(04):15-18.
(作者單位:廣東海洋大學)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