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探析共享發展理念下增強農民“獲得感”的實踐途徑
王敏
為了保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如期實現,就要堅持貫徹執行“十三五”規劃的五大發展理念。其中第六大理念就是共享發展理念。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用一種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而如何增強農民的獲得感不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里難啃的“硬骨頭”,而且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任務。所以,新時期必須堅持貫徹執行共享發展理念,讓農民更好地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讓農民有足夠的獲得感,只有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會更堅固。
共享發展理念;獲得感;農民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1]筆者認為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
關于共享發展理念的科學內涵,國內學者的主要觀點如下:吳忠民認為“社會發展的基本宗旨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他認為共享理念的構建首先要使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的生存得到保障,其次要為每個社會成員創造不斷發展的條件,第三要讓每個社會成員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2]。白鵬,武璇認為共享理念的本質內涵基本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首先,共享理念構建的前提條件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取得巨大成果;其次,共享理念要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保障社會弱勢群體可以共享;第三,共享理念的構建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共享理念也不斷發展[3]。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把握共享發展理念的科學內涵。首先,要明確共享的主體是什么,客體是什么?從黨和國家關于共享發展理念的探索與發展中,明確指出共享的主體是全體人民;共享的客體是改革開放的成果,包括:改革開放以來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這五方面取得的成果。其次,要明確了解共享發展理念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之間的關系:既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又為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實現途徑。第三,要明白共享發展理念會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而發展,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理論。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現實中,群眾對改革的獲得感尚不充分。不少改革有突破,但群眾獲得感不強,不少改革有成效,但群眾獲得感不夠。這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就其根本原因來說,除了生產力水平不是太高、經濟水平不是太高的原因外,還有如何準確把握實現改革成果最大化的問題,即如何踐行共享發展理念的問題。秦國文認為“群眾獲得感,不是單維的,而是多維的,至少存在理論獲得感、現實獲得感、預期獲得感三個維度。”[4]筆者就基于這三個維度,來具體談一下堅持共享發展理念與增強農民獲得感的關系。
1.堅持共享發展理念,有利于增強農民的理論獲得感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點,制度是公平的,機會也是均等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一次寫入共享發展理念,說明已經在制度上為農民共享改革成果提供了前提和依據。其次,自黨和國家明確提出共享發展理念以來,各界學者和專家從理論上不斷對其進行解讀。隨著共享發展理念得到透徹解讀,改革紅利得到廣泛認知,農民就自然會有獲得感。第三,共享發展理念提出的改革成果共享是改革人應當努力追求的,因為理論上可行,現實中才可能實現,理論上豐滿,現實中才可能富足。
2.堅持共享發展理念,有利于增強農民的現實獲得感
檢驗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之一就是人民有沒有實實在在地獲得改革的紅利。也就是人民有沒有從現實生活中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而共享理念提出的具體實施措施,有利于農民享受到更多的改革成果。共享理念從現實方面來檢驗改革的措施和思路,有利于保障農民的現實獲得感落實兌現。
3.堅持共享發展理念,有利于增強農民的預期獲得感
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有些改革的成果,人們很快就會感受到,而有些改革的成果則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人民需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才可以感受到。而共享理念的提出與實施,就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農民共享改革成果的現實可能性。共享理念不僅讓農民感受到眼前的改革紅利,而且更讓農民于困境中看到了前景。共享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農民的預期獲得感早日化為現實。
1.堅持共享發展理念,為增強農民獲得感提供制度保證
首先,以共享發展理念為指導,進一步完善農村改革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黨的各級領導機構要按照共享發展理念的基本內涵和實踐要求,建立健全增強農民獲得感的體制機制。例如:民生領域的制度和政策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注重制度設計科學合理性及其運行的效率。其次,以共享發展理念為試金石,不斷對農村改革過程中制定的政策和措施進行檢驗和反思。通過反復的檢驗對不符合共享發展理念要求的、不利于增強農民獲得感的政策適時地進行調整與完善,以便農村改革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第三,以共享發展理念作為評價農民獲得感的指標之一。共享發展理念要求效率與公正的平衡、個體在發展起點、過程和結果的機會平等等這些在具體層面上的要求,為衡量農民獲得感的獲取提供指標。通過這些指標,農民可以具體地感受到獲得感獲取的情況。例如:按照共享發展理念的指標,建立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公共服務管理和評價體系,切實提高農村公共服務的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2.堅持共享發展理念,為增強農民獲得感提供更多更好的社會保障
首先,切實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但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斷加大,這不僅不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而且也與共享發展理念相違背,不利于增強農民的獲得感。一方面,要加大對農村的政策幫扶力度,進一步搞活農村經濟,從源頭上為增加農民收入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我們要進一步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按照共享發展理念的要求,讓農民享受到更多的改革紅利。這是增強農民獲得感的必然要求。其次,雖然我國總體上已達到小康水平,但在我國農村的個別地方仍普遍存在貧困人口較多的情況。落實共享發展理念,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增強農民獲得感的硬任務。新時期,我們必須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打好這場脫貧攻堅戰。第三,以共享發展理念為依據,切實增加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提高公共服務的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當前,“增加義務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環境保護等基本公共服務的總供給,是人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共享發展需求。”①這些也是人民群眾實實在在可以感受到的改革開放紅利。因此,增強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總供給,提高農村基本廣告服務的水平與質量,是增強農民獲得感的最直接、最惠民的途徑。
3.堅持共享發展理念,為增強農民獲得感提供更多更好的民生福利
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協調城鄉教育資源的分配,切實提高農村的教育質量。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從總體上來看,我國農村的教育水平不斷提高,但城鄉教育水平差距越來越大,存在著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勻等現象。因此,新時期,我們要貫徹落實共享發展理念,協調城鄉教育資源。為農村教育的發展提供更加公平的發展空間。全面深化農村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切實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要按照共享發展理念的要求,進一步完善農村醫療衛生制度,進一步協調城鄉醫療衛生水平。
將共享發展理念落實到全面增強農民獲得感的實處、落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處,是新時期,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選擇和有效途徑。
引文注釋
①劉武根,艾四林.論共享發展理念[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01):91-95.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3.
[2]吳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國社會[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
[3]白鵬,武璇.淺析延安農村共享理念的構建途徑[J].湖北函授大報,2016(07):81-82.
[4]秦國文.改革要致力于提高群眾獲得感[J].新湘評論,2016(01):12-13.
(作者單位:同濟大學)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