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珍
信息化視角下探索地方政府管理的創新機制
何永珍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國家對地方政府管理提出了治理現代化的總體戰略,地方行政管理的自我創新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發展的關鍵因素。構建地方行政管理的創新機制,其目的是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快、穩、好的發展,本文將針對現階段政府管理機制,詳細剖析其中存在的弊端,并給出具體的參考意見。
地方政府;管理創新;解決措施
地方政府治理就是地方政府部門運用政府權力,為解決地方政府面臨的公共問題,從基礎上維護與實現整個地方的整體利益,對地方事務施加管理。地方政府管理上的自我創新,是對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新戰略的能動回應,當前我國在地方政府治理工作上存在許多弊端,弱化了政府在民眾心理的地位,疏遠了民眾與政府的關系,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改革與創新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效手段。
地方政府指管理一個國家行政區事務的政府組織的總稱,地方政府管理就是地方政府部門運用政府權力,為解決地方政府面臨的公共問題,從基礎上維護與實現整個地方整體利益而對地方事務施加管理的政府行為模式,其本質是走法制化道路,需要先清除腐敗分子,管理好地方的一切社會任務,保經濟、保安全、保發展、保民生,一切方向‘人民’才是主要的,我們的社會體制就是民主集中制,一切為人民,人民就為政府,地方政府的管理體制就是先親民,再愛民,再幫民,真正地做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全面地提高人民的權利,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
隨著改革的進步,經濟社會的發展,傳統的地方政府治理理念已經不再適合現代社會地方治理的需要,現階段地方政府治理過程中存在以下弊端。
1.治理理念陳舊
正確的治理理念是實現地方政府治理有效實施的關鍵,然而在傳統背景和地方治理理念的影響下,現階段的地方政府治理仍然存在“偏利性”“前攝性”“盲從性”的錯誤理念,傳統的地方政府治理理念是以自身所具有的權利、權威,運用政府權力集中對社會的各種事務進行強制性管理,從而形成了管制型區域自治的治理模式,在這種“單中心”的區域治理理念下,地方政府難以向人民群眾提供優質、高效、滿意的公共服務,“單中心”的區域治理理念,使地方政府內常常出現越位、異化的現象,使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為人民服務的目標大打折扣。
2.政府治理體制的缺失
地方政府治理的本質是走法制化道路,運用政府權力,為解決地方政府面臨的公共問題,從基礎上維護與實現整個地方整體利益。完善的治理體制是地方政府治理的基石,然而現階段我國地方政府在完善的政府治理體制上還存在許多缺陷,在權力的分配與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上都有表現。一方面,權利分配不合理,常常出現過多、無節制地使用公共權力的現象。個別領導干部因不能滿足當前權利的界限,出現“越權”的現象,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主管經濟的領導因為利益的誘導,背棄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置黨紀國法于不顧,不愿簡政放權,導致公共權力濫用、公共權力的異化,最直觀也是最為廣大民眾與社會輿論所痛恨的那就是腐敗,利用自身權力牟取私利,使公共權力特殊化。另一方面,政府人員不作為、不負責,怕擔責的思想切實阻礙了黨為人民服務宗旨的落實;權力配置不合理,地方政府對信息的透明度做得不夠,導致民眾并不知道其公務人員的職責范圍是什么,致使越權、攬權、隨意用權的現象出現,從而導致部分官員不僅不帶頭守法、嚴格執法,而且還喜歡“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干涉司法公正,甚至有的公務人員為了達到個人的政績,粗暴地干預百姓的正常生產生活,不惜侵犯群眾合法的經濟、社會甚至人身權利,導致干群關系惡化、社會矛盾激化。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使政府在區域治理上缺乏體制創新,嚴重影響了治理模式的改革,成為弱化地方政府治理的關鍵因素。
3.地方政府治理缺乏力量支持
公民的社會力量在地方政府的治理體系中是不可忽略的部分,然而現階段,由于地方政府治理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民眾參與地方治理的渠道有限,民眾文化水平有限,因此民眾更關注涉及自身利益的相關通告,加之其他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民眾參與地方治理的積極性不高,從而致使地方政府治理模式上缺乏力量的支持。
隨著社會的進步,公民能力以及信息產業的飛速發展,傳統的地方政府治理體制已經不再適應當今社會對地方政府治理的要求,因此地方政府的治理體制也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地去摸索創新,。將針對現階段地方政府治理體制上存在的弊端,給出以下參考意見。
1.治理理念創新
傳統的“單中心”治理理念出現了“偏利性”“前攝性”“盲從性”等一系列的問題,導致難以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高效滿意的公共服務,治理理念的改革是實現地方政府區域治理的前提,在市場經濟的領域上,地方政府要構建完善的市場經濟理念,在熟練掌握市場規則的前提下,把握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杜絕壟斷行為經濟越權的發生,維護市場秩序,確保良好穩定的區域經濟發展環境。在文化建設上,政府應做好基礎設施文化、教育上的創新,定期做好文化知識的宣傳,提高民眾文化知識水平,激發民眾參與地方治理的積極性,在治理理念上真正地到“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從而最終實現地方政府治理體系整體的平衡發展。
2.構建完善的地方政府治理體制
傳統的地方政府治理理念是依靠自身所具有的權利、權威,運用政府權力集中對社會的各種事務進行強制性管理,而黨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因此地方政府應該從傳統的強制性管理治理理念向服務型政府轉變,消除地方政府的逐利性、消極被動性以及行為的短期性特點。地方政府要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做好市場監督管理,確保公平競爭,從而維護市場秩序。相比較強制性的管理,一套科學合理的地方政府治理體制更適合民眾的需求。
3.地方政府治理模式上的創新
隨著信息產業、民眾社會能力、網絡化、溝通結構的發展,參與式治理備受青睞,要做到“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與民眾的溝通是第一位,在溝通中了解民眾的需求,從而避免治理工作中的不足,及時滿足民眾的需求,了解實時情況,將傳統的強制性治理轉變為參與式治理,參與式治理突出強調了民眾的“參與”,只有與民眾進行有效的溝通,才能切實了解百姓動態,從根本解決民眾的需求。地方政府要為公眾參與治理提供便捷的參與渠道,比如建立網上公眾平臺,讓民眾自由發言,激發民眾的參與熱情,形成良好的互動協商關系。地方政府從中了解民眾的實時需求,拉近政府與民眾的關系,避免了治理工作的盲目性。為了參與式治理的有效實行,地方政府可以讓社會組織、私營企業、公民在主體多元化參與,切實實現參與式治理的宗旨,建立政府與公民合作、協商的伙伴關系,有效地弱化單一中心權威治理制度。參與式治理模式的提出,是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的創新,是推動地方政府治理協商與合作的關鍵因素。
4.地方政府治理制度上的創新
制度上的創新是地方政府治理工作的核心,地方政府在制度上首先應該確定好職權界限,避免濫用權力現象,從根本上約束其意志與行為,用完善的治理制度約束其按規章辦事。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公務人員辦公有法可依,按照行政法律法規去執行。要健全地方政府行政法律法規,及時了解中央法律規定的最新動態,做到與國家法規相一致。
5.地方政府治理方式上的創新
科技水平的進步,信息時代的到來,電子政務備受關注,新穎的治理方式是推動地方政府治理工作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時代在進步,地方政府的治理方式也需與時俱進,電子政務已經逐漸成為政府治理工作的主要部分,電子政務的出現,有效地解決了民眾參與治理工作的渠道問題,地方政府利用電子政務這一功能,建立政府公眾賬號,民眾可以足不出戶,了解政府公布的相關規定,有效地節省了以往政府發布信息的人力、物力與時間,同時電子政務的出現也為民眾提供了方便有效的參與渠道,避免了溝通難的問題,地方政府可以及時了解民眾的需求及建議,拉近民眾與政府的距離。在公眾賬號上,政府要做到信息透明,這既避免了單一中心權威治理,又起到了一定的監督作用,有利于切實維護了民眾的根本利益。電子政務的有效實施,離不開政府公務員信息化技能的提高,因此政府要定期對相關公務人員進行信息化技能的培訓,最終實現電子政務與地方政府體制變革的有效結合。
綜上所述,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創新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區域經濟的穩定發展,從傳統的強制治理觀念向為人民服務轉變,從本質上對地方政府治理機制進行創新,拉近地方政府與民眾的距離,促進區域經濟快速穩定發展。只有不斷地創新治理理念、完善治理體制、構建治理制度、改革治理方式,才能有效推動地方政府治理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1]袁建偉,李生校.地方政府社會管理創新的路徑與機制[J].企業經濟,2013(05):151-154.
[2]翁列恩.地方政府創新的動因及其作用機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4.
[3]曹惠民.地方政府治理型績效評價中的公民參與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3.
[4]滕霞.信息化視角下地方政府執行力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4.
[5]劉宇明.轉型期農村基層管理體制創新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3.
[6]楊興紅.地方政府行政編制影響因素及動態調整策略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3.
[7]張晨.轉型視野中的地方治理:空間轉換、體制重塑與績效評價轉向[D].蘇州:蘇州大學,2014.
[8]吳松陽.社會管理創新背景下地方政府信訪工作機制問題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4.
[9]張斌斌.地方政府績效管理的困境與突破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3.
(作者單位:中共遼源市委黨校)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