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黃
論舞臺表演微格教學模式與教學實踐*
●彭黃
舞臺表演課程中微格教學模式的運用,既豐富了微格教學中技能型的教學理論,又促進了微格教學的音樂實踐訓練與現代基礎音樂教育理論的緊密結合。通過運用微格教學的方法,對舞臺表演課程教學模式與教學實踐進行探討,從而提高高等師范音樂院校學生的舞臺表演技能,使舞臺表演課程成為高師音樂教育中獨具特色和影響力的教學活動。
舞臺表演;微格教學;模式;教學實踐
舞臺表演微格教學,是指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充分利用現代的錄音、錄像等設備,分階段逐步訓練學生的舞臺表演技能技巧,進而掌握多種舞臺表演風格的教學方法。對于高師音樂教育而言,師范類音樂院校是培養基層音樂教師的搖籃,是向基礎音樂教育輸送師資力量的動力源,所培養的人才將直接活躍在基礎音樂教育中。在高師“雙師型人才”培養新一輪教學改革大潮中,為了適應高校轉型發展的需要,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舞臺表演課程是探索音樂教育轉型發展的一項教學活動,目的是培養具有扎實的舞臺實踐能力和教學實踐能力的高素質音樂人才。
舞臺表演是一門技術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模式的選擇非常重要。通過有計劃地進行教學和實訓,把舞臺表演課程中比較有代表性且重要的內容進行講解分析與實踐展示,用錄音、錄像的方式記錄下來,對其進行總結、提煉,將微格教學在舞臺表演實踐中的運用提升到理論高度。筆者在舞臺表演教學實踐中將舞臺表演微格教學模式總結如下。
(一)集體教學模式
集體教學模式在整個音樂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舞臺表演課程的理論學習和實踐過程中也離不開集體教學。集體教學有助于教師管理,體現教師的主導性,能有計劃地組織教學。在舞臺表演課教學中,集體教學模式起著指導性和方向性的作用,而具體的舞臺技術實踐要通過以下幾種模式來實現,在舞臺表演課程理論學習部分和舞臺技術與技巧分析主要通過集體教學模式來實現。
(二)個別教學模式
個別教學模式是提高舞臺表演技術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也是整個音樂技能課不可缺少的教學模式,舞臺表演技術、技巧的展示和細節需要通過其實現。個別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發揮其個性,也便于教師通過個別教學的方式了解學生在舞臺表演學習過程中的需求,有針對性地提出舞臺技術輔導和訓練方法。
(三)啟發式教學模式
舞臺表演課的教學,教師在教學中仍起主導作用,教學方法應當是啟發式的教學,循循善誘。教師如何全面、有步驟、有搭配地引導好學生的舞臺技術技巧學習,學生如何在教師的啟發和建議下合理地安排每一階段的練習,這也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這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必須要創新,而且是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生的差異性進行有針對性地引導和啟發。
(四)互動、合作模式
互動、合作模式在舞臺表演教學活動中最受學生的青睞,這也是筆者在舞臺表演課教學過程中采用比較多的教學模式。通過之前的集體教學和個別教學后,學生有了一定舞臺表演的知識,更有舞臺實踐的欲望,大多數學生愿意把自己的個性在教師的引導下展現出來。一般來說,有少數學生比較內向,對于表演表現出比較害羞的心理,這就需要通過教師不斷地引導,尤其是同學間的互動和合作,能有效地提高這部分學生的積極性。
(五)討論、評價模式
討論、評價模式是每堂舞臺表演課都要進行的一種教學模式,主要是對以上幾種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以及在具體舞臺表演實踐過程中一些技術、技巧進行討論與評價。通過討論、評價,使舞臺表演課教學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達到提升學生的舞臺表演技能的目的。
在高師音樂教育中,舞臺表演課程的教學與實踐的成效與教師的教學息息相關。教師教學能力的高低,往往與自身的專業知識結構、舞臺表演能力成正比。教師只有具備豐富的舞臺實踐經驗作為授課基礎,才能比較清晰地了解和掌握舞臺表演藝術的教育教學規律,在教學與實踐過程中達到對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之目的。在舞臺表演課堂訓練中,我們應該合理、科學地安排教學內容,且教學內容應豐富多彩,適合學生自身發展的特點,有計劃地進行教學和訓練,才有利于舞臺表演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樂感與肢體訓練
在舞臺表演課實際訓練的過程中,樂感與肢體訓練十分重要。樂感是每個學生對音樂理解的一種感受,如果對音樂理解到位,他所表演的內容很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正確理解音樂和合理地表現音樂內容,能讓學生釋放自己、解放天性,在優美的音樂中忘掉心理緊張和膽怯,漸漸融入和沉浸到音樂中去。樂感與肢體訓練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學習訓練過程,教師應用恰當的語言或者動作,提醒和引導學生進入音樂中去。如以交響樂《走西口》作為背景音樂來引導同學們做動作,跟隨音樂進行動作的模仿及情感的熏陶,讓同學們自己嘗試為音樂配上舞蹈動作,學生們在教師的引導下,從音樂的角度去理解一對戀人的生離死別與出外謀生的艱辛,對命運的挑戰,對新生活的開拓,等等。因此,教師應根據所選擇的音樂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表演引導,讓學生體會不同的音樂風格和進行與之相貼切的表演,從而引導學生真正理解音樂,融入音樂,詮釋音樂。
(二)語言訓練
奧爾夫指出:“音樂節奏的兩大根源就是語言和動作,從而他應用語言作為重要手段去進行音樂教學。”舞臺表演課的教學離不開語言與動作兩方面的訓練,也可以說是貫穿于整個舞臺表演課程教學的始終。在教學中,語言的訓練和動作的訓練都離不開音樂,某種意義上講,語言和音樂是密不可分的,因為語言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等都與音樂的高低起伏相似或相近。在舞臺表演課的訓練中,通過音樂與語言的緊密結合,采用一些經典詩詞、繞口令等相關訓練內容,在訓練過程中注意“依字行腔”“字正腔圓”“收聲歸韻”,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三)氣質訓練與舞臺應變能力訓練
每個人的舞臺氣質不是完全能模仿的,這種氣質是融合了多種舞臺能力的綜合體現。舞臺上表演者每一個細小的動作都可能會影響到演出的效果,也直接影響觀眾的欣賞角度和欣賞注意力。在訓練過程中,應采用多種多樣的氣質訓練方法,表情訓練,舞臺親和力訓練,眼神交流訓練,等等,對不符合訓練要求的學生進行反復訓練。讓學生們相互學習優點,改變其不足之處,進入理想的表演狀態,在表演中找到自信。
應變能力訓練可以說是舞臺表演課中必不可少的訓練內容之一。舞臺表演課的應變能力訓練包括手腳協調能力、集體配合能力、記憶力、注意力和觀察模仿能力等幾個方面,這也是我們學習與訓練后必須掌握的舞臺能力。在訓練過程中可采用即興動作表演、即興創編、學生間相互合作、游戲活動等進行對應的訓練,讓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善于觀察,抓住重點進行邏輯記憶,用最貼切的語言敘述整個表演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達到訓練舞臺應變能力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無論是氣質訓練還是舞臺應變能力訓練,都要根據我們的教學對象的個性特點和差異性,進行有針對性和選擇性的訓練,不能一味模仿或按部就班。
在舞臺表演課的整個教學中,合理運用微格教學模式,不斷更新教學方法,在所收集的錄音、錄像的基礎上,教師對錄音、錄像以及舞臺表演個案進行總結與研究。要充分理解和尊重舞臺表演課程在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進程中的需求,通過舞臺表演案例,不斷總結,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和提升表演實踐,制訂相應的學術目標。
在舞臺表演教學中運用微格教學,首先可以改變教師傳統的教學觀念,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形成積極、探討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學習效率。其次可以創新舞臺表演教學方法,形成新的教學模式,在不斷的創新和實踐中,提高教學效率,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在舞臺表演課教學中取得較好成效。因此,在舞臺表演課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采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來進行舞臺表演實踐訓練,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合理、科學地安排教學內容。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開展多層次、多側面、全方位的教學活動,反復對現場觀摩與實況錄像進行分析、評價、總結,進行自我反思,然后進行理性總結、理論深化,最后將理論運用到舞臺表演教學實踐中去,以檢驗教學成效和拓展舞臺表演綜合能力。
[1]張前.音樂表演藝術論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2]林洪桐.表演藝術教程:演員學習手冊[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
[3]馮超然.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舞臺表演》課程設置研究與實踐[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6).
彭黃,女,玉溪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講師。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課題“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舞臺表演課程微格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BE15007)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