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炫昆 孫建麗
?
試析“三社聯動”創新社區管理新路徑
——以太倉市為例
楊炫昆孫建麗
目前,我國正處于劇烈的轉型期,社會各方面都遇到轉型發展的困難,社區管理亦是如此。在城市規模擴張、人口劇增、人口流動性膨脹的社會背景下,社區所承擔的基層社會管理重任愈發艱巨。社區管理面對復雜的人口、有限的資源、多樣的需求,逐步陷入困境,突出表現在:一方面多元社區管理主體發揮作用不夠,另一方面社區管理手段以強制性的行政方式為主。如何破解社區管理難題呢?各界學者和地方政府有著諸多解決上述問題的方式。其中,完善社區平臺建設,發揮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者的作用是路徑之一。于是,“三社聯動”模式應運而生。
“三社”,即社區、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者。“三社聯動”是以政府購買服務為牽引,以社區為平臺,以社會組織為載體,以社會工作者為骨干,以滿足居民需求為導向,通過社會組織引入專業資源和社會力量,通過提供專業化、有針對性的服務,把矛盾化解在社區,把多元服務供給實現在社區的一種新型社會治理模式、社會服務供給方式和全新社會動員機制。
1.公共理論的啟示:廣泛動員參與,形成多元化治理主體
公共治理是指開放的公共管理與廣泛的公眾參與二者整合而成的社會公共事物治理模式或制度安排。①其特點是:公共部門在管理過程中引入市場和社會力量,從而彌補政府管理成本高、效率低的不足。將公共治理理念運用到社區管理中,也就是說,政府、社會組織、居民、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等基于市場原則、公共利益和社區認同,協調合作,有效供給社區公共物品,滿足社區需求,優化社區秩序的過程和機制。②
2.治理—善治理論的啟示:有效政府的建設,政府、社會、公民等之間的良心互動,實現社會治理最優化
治理理論在關注社會管理力量多元化的同時,對政府角色給予了重新定位,提出了具有重要意義的新政府理念。認為政府在當代社會中與其他社會組織一樣,發揮著重要功能,但政府不能成為全能政府,必須進行改革,成為“有效政府”。善治是一種治理的優化狀態,也就是說是一種最好的治理方式。善治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和管理活動。③其特點在于:政府不再是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物品的唯一主體。它強調政府、社會、公民等多元主體共同合作,形成良性互動關系,從而使公民自愿、主動、積極有效地參與公共治理。
3.社會系統理論啟示:形成共同參與、主動關聯的新型服務網絡,激活“三社聯動”的系統勢能
社會系統理論認為,應將社區作為社會大系統中的子系統,注重城市社區發展與社區系統的整體優化、社區發展與社區結構功能的耦合、社區發展與社區內部調節機制的關系。此理論向實踐者強調平衡正式的組織需要和組織成員的需求同樣重要,同時還指出人員及組織需求間互動和關系的復雜性。因此,我們可以充分整合黨委政府組織、居民自治組織、企業與非政府組織以及居民群眾個體的資源,形成共同參與、主動關聯的多層架構、網狀聯結、功能融合、優勢互補的新型服務管理主體,為推進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社工人才建設以及和諧社區建設提供堅強的保障,從而通過社區體制改革為推進“三社聯動”提供理論指導。④
近年來,部分城市積極探索“三社聯動”模式,推進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管理服務、社工引領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社工融入社區崗位發揮專業化優勢的新途徑、新方式,形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好態勢。
太倉市按照“政府扶持、社會運營、專業發展、項目合作”的思路,以“3220工程”為抓手,即到2015年完成培養1000名社工人才,購買1000萬元社會工作服務,開發1000個社工崗位,新建100個民辦社工機構,開展100個公益創投項目,打造10個社工培訓基地和建立10大樞紐型社會組織的目標,積極探索“社區、社會組織、社工”三社聯動,推動建立以社區為平臺、社會組織為載體、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為支撐的社區服務管理新機制,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
1.加強制度創建,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三社聯動”需要通過政策制定、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建設來推動。⑤近年來,太倉市先后出臺了《“三社聯動”實施計劃》《關于進一步規范和發展社會組織意見》《推進政府向社會組織職能委托轉移實施意見(試行)》和《關于加強社工人才隊伍建設推進社會工作發展實施意見》等框架性文件以及社會組織直接登記、社會工作者教育培訓、社會工作專業崗位設置、社工義工聯動等一系列配套實施文件,構建起較為完善的具有太倉特色的社區、社會組織、社工“三社聯動”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逐步形成功能齊全、服務完善、運作規范的“三社”合作互動和運行機制,為推進社會工作、培育社會組織、深化社區建設提供制度和政策上的保證。
2.健全聯動體系,構建組織保障機制
“三社聯動”僅僅依靠政府或者社區、社會組織和社工一方的力量,是不足以產生持續、穩定的聯動效益的。從可持續發展角度,需要堅持政府主導,廣泛吸收社會資源參與聯動,采取市場化運作和激勵方式,以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力量為出發點,實現三社聯動的可持續發展。太倉市基于社會管理的實際情況,政府在多維協同中承擔主導推動的作用,聯合各方創造“三社聯動”體系的技術基礎、制度平臺和運營環境,共同探索和制定“三社聯動”的新機制和新模式,實現社區發展、社會組織、社工隊伍的一體化聯動發展,以“三社聯動”暢通了社區參與社會建設渠道,拓展社區與社會共建領域,彌補政府職能的缺位,滿足自身的各類需求。
3.廣泛動員參與,創新建立聯辦機制
建立多元主體參與制度,進一步厘清基層政府與社區自治組織之間的職能邊界,推進基層政府職能轉變,嚴格執行社區事務準入制度,切實為社區減負增效。通過開展“積分制參與”等活動,鼓勵和引導居民參與社區自我服務和管理;創新社區服務管理新機制,通過建立協商合作、協同互動、協作共建的“三協”制度,建立以社區黨組織為領導核心,社區居委會為自治主體,社區社會組織、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駐區單位、居民等各類主體共同參與的社區服務管理新機制。建立政府購買服務制度,出臺相關文件,明確購買流程和細則,逐步建立起“政府承擔、定項委托、合同管理、評估兌現”的工作機制。
4.加強孵化培育,不斷提升服務水平
加強培育社會組織“量質”并升,建立和完善孵化平臺,為社會組織提供相互交流、登記和項目運作等全方位能力輔導,通過平臺,積極開展各類能力培訓,促進社會組織孵化,并以公益創投和公益招標為抓手,提高社會組織在資金籌措、項目策劃、運作管理、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實踐能力。廣泛普及社工理念、掌握實務、專業技能,依托相關高校的教學資源,組織社區服務、養老服務、助殘服務、青少年服務、醫護服務等領域的一線工作人員,開展社會工作知識普及培訓。通過政府部門聯動、搭臺的方式,建立社區、養老機構、企業、婦女、社區矯正、社區戒毒等各類社會工作實訓基地,分類開展社會工作實務培訓和社工繼續教育。
一是政府對社會組織讓渡空間、購買服務力度不夠。目前,部分政府沒有全面轉變職能,落實購買服務,也沒有制定“費隨事轉”的配套政策。還有些地方政府雖然只是落實購買服務的職能,但是大部分購買服務與相關社會組織直接協商的結果,而不是真正通過公開招標挑選承接公共服務社會組織。二是社會組織造血、承接功能不足。目前多數社會組織缺乏高質量的從業人員和組織管理人才,承接的服務多集中在養老服務、教育服務和創業就業服務等方面,其他領域幾乎為零。三是社區、社會組織、社工三者對接互動機制不完善。由于工作多、待遇低等原因,部分人思想不穩定,也影響了隊伍的穩定。還有些地方的社區服務項目、社會組織重要活動和社工人員經費等保障不力,社區活動難以正常開展。為解決以上問題,不斷完善“三社”互動,推進社區管理創新,本文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1.完善“三社聯動”機制
一是要著力推進政府轉變職能,實行購買服務,引入競爭機制,扶持、培育和發展貼近社區居民的服務項目,支持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人才廣泛參與社區服務和管理,承接政府及相關部門面向社區的公共服務事項,通過項目化、實體化、市場化等運作方式,規范購買流程,完善購買方式,優選專業項目,為居民群眾提供有償、低償或無償服務,不斷提高社區服務管理專業化、社會化程度。二是要進一步理順基層政府及其派出機構與居委會以及社區內部各類組織之間的關系,減輕居委會負擔,使其集中精力組織居民開展自治活動。同時,積極推進社區“網格化”管理服務,促進社區、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人才之間功能互補、有機聯動,全面提高社區有效承接公共服務和公益服務等事項的綜合能力。
2.推進“三社”融合式發展
一是夯實“三社聯動”基礎平臺。在不斷完善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社區規劃布點,保障社區服務用房的基礎上,加快“三社聯動”平臺建設。推進社會組織培育中心、社區“三社聯動”工作坊和社區社工室建設。二是推進“三社聯動”載體建設。繼續大力培育發展社會組織,重視社區本土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社會組織培育和發展。采取購買專業力量的方式加強社會組織孵化基地的孵化能力。出臺完善政策文件,推動政府購買服務。三是加強“三社聯動”隊伍建設。
引文注釋
①盧洪友.外國環境公共治理:理論、制度與模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②彭科幻.社區:應從管理走向治理[J].理論與當代,2009(6).
③俞可平.治理與善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328-329.
④葉南客.我國“三社聯動”的模式選擇與策略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10(12):79.
⑤呂青.創新社會管理的“三社聯動”路徑探析[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6):11.
(作者單位: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08.038